晨露未曦时,李青已经踏上了田埂。六月的晨风裹挟着麦香扑面而来,沉甸甸的麦穗随风摇曳,在朝阳下泛起金色的波浪。她蹲下身,指尖轻轻捻开一粒麦子,饱满的麦仁在掌心滚动,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这是从南半球带回来的麦种在故乡土地上的第一次丰收。
合作社的广播突然响起,菌生清亮的声音传遍田野:\"各位乡亲,收割机组装完毕,请各片区负责人就位。\"
李青直起身,看见远处麦田边上停着几台崭新的联合收割机。这些智能农机是合作社最新引进的,配备了谷物水分实时监测系统和自动导航功能。
几个年轻的技术员正围着机器做最后调试,阳光在金属外壳上跳跃,晃得人睁不开眼。
\"李社长!\"小林技术员小跑过来,草帽下的脸庞晒得黝黑,\"气象站发来预警,三天后可能有强降雨,咱们得抓紧收割。\"
李青点点头,目光扫过无边的麦浪。这片试验田承载了太多希望——不仅是新品种的试种成功,更是王轱辘这半年来心血的结晶。
自从从新西兰疗养回来,他几乎每天都泡在麦田里,连医生嘱咐的复健训练都顾不上做。
麦田另一头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国际学校的师生们早早来到田间,金发男孩马克带着同学们在田垄间穿梭,记录着最后的生长数据。
王轱辘的电动轮椅停在老槐树下,正给孩子们讲解收割要点。晨光透过树叶间隙洒在他身上,斑驳的光影掩盖不住他眼中的神采。
\"王爷爷,收割机真的不会伤到麦根吗?\"马克蹲在轮椅旁,蓝眼睛里满是好奇。
王轱辘笑着拍拍孩子的肩膀:\"新型收割机有智能识别系统,比人手还温柔。\"他转动轮椅,指向远处正在调试的机器,\"待会儿让你们第一个上去体验。\"
李青走过来时,王轱辘正在给孩子们展示如何判断麦粒成熟度。粗糙的手指捏开一粒麦子,乳白色的浆液缓缓渗出。\"看,这个状态最适合收割,再晚一天浆液就变稠了。\"
合作社的钟声敲响八下,收割仪式正式开始。菌生穿着崭新的工作服站在最前面,身后是合作社全体员工和来自周边村子的观摩代表。
李青简短致辞后,王轱辘被孩子们推着轮椅来到田头,亲手按下第一台收割机的启动键。
机械的轰鸣惊飞了田间的麻雀。银色的收割机像一艘巨轮驶入金色海洋,麦浪在锋利的割刀前纷纷倒伏,转眼间就被脱粒、清选,金黄的麦粒如瀑布般流入储粮仓。
马克和同学们坐在副驾驶位,小脸贴在玻璃上,目不转睛地看着这神奇的转变。
\"含水量百分之十三点七,千粒重四十二克。\"驾驶室里的技术员报出实时数据,\"超出预期标准!\"
欢呼声在田间炸响。李青接过第一捧新麦,饱满的麦粒从指缝间滑落,发出沙沙的声响。
她转头看向王轱辘,发现老人的眼眶微微发红,正用粗糙的手掌偷偷抹去眼角的湿润。
收割工作持续到正午。智能农机的高效远超预期,不到半天工夫,试验田已经收割过半。
李青站在田埂上查看数据板,各项指标都在预期之上。最令人惊喜的是秸秆还田系统运行完美,粉碎的麦秆均匀铺洒在田间,将成为下一季作物最好的肥料。
\"李社长!\"菌生气喘吁吁地跑来,\"西藏基地的视频连线接通了,他们想实时观摩收割过程。\"
大屏幕上,西藏基地的技术员们围坐在会议室里,身后是皑皑雪山。他们刚刚经历了一场冰雹,但新型防护涂层保护下的温室毫发无损。
小陈激动地指着屏幕:\"李社长,我们这边的高原麦种也抽穗了!虽然比平原晚半个月,但长势良好!\"
正说着,梨叶的视频窗口也弹了出来。她正在省农科院主持会议,背景里坐满了专家学者。\"妈!我刚收到数据,新品种的抗旱性测试结果出来了,比普通小麦节水百分之四十!\"她的声音因为兴奋而略微发颤,\"农业部已经将其列入明年重点推广项目!\"
李青还没来得及回应,又一个视频请求接入。这次是澳洲牧场的梨生,他抱着王青山,Emily搂着王思远,两个小家伙穿着印有\"青山村合作社\"字样的迷你工作服,正冲着屏幕咿咿呀呀地挥手。
\"爸!妈!\"梨生提高声音压过机械轰鸣,\"牧场这边的小麦也快熟了,比往年提前了整整两周!\"
王轱辘的轮椅被推到镜头前,他弯腰从地上抓起一把新麦:\"小子,看看老家收成!等你们回来,爷爷给你们做新麦馒头!\"
欢笑声中,李青注意到沈雅琴和李建国推着小车来到田头。车上放着几个大保温桶和成摞的碗筷。老两口一早就起来熬制绿豆汤,给忙碌的收割队伍解暑。
\"都歇会儿,喝口汤再干!\"沈雅琴的声音依然清亮,金丝眼镜链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晃。
李建国则神秘兮兮地拉着几个技术员走到一旁,展示他的新发明——一个便携式谷物检测仪。
老人骄傲地解释着原理,花白的眉毛随着表情上下跳动:\"只要一粒麦子,三十秒就能测出蛋白质含量!\"
午后,收割暂时休整。李青坐在田埂边的树荫下,翻阅着刚出炉的质检报告。新品种不仅产量高,蛋白质含量也超出普通小麦两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它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提供更丰富的营养。
王轱辘的轮椅停在她身旁,手里捧着沈雅琴特制的药茶。自从医生警告他不能过度劳累后,这杯苦涩的茶饮就成了每日必备。
\"记得咱们种第一亩麦子的时候吗?\"王轱辘突然开口,\"那年大旱,差点颗粒无收。\"
李青合上报告,眼前浮现出二十多年前的景象:龟裂的田地,蔫黄的麦苗,还有村民们绝望的眼神。那时他们连像样的灌溉设备都没有,全靠肩挑手提从远处运水。
\"现在好了。\"王轱辘望向正在田间忙碌的智能农机,\"这些麦子不仅够全村吃,还能支援更多地方。\"
小林技术员匆匆跑来,打断了他们的回忆:\"李社长,省电视台的采访车到了,说要拍摄丰收场景。\"
接下来的场面热闹非凡。摄像机镜头前,金黄的麦浪与银色的农机构成壮观的画面。
马克和同学们成了最抢镜的小明星,他们用稚嫩的语言讲述着参与麦田实践的经历。王轱辘则被团团围住,记者们争相采访这位\"轮椅上的农业专家\"。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王轱辘的声音沉稳有力,\"从育种到收割,是全村人共同奋斗的结果。\"
夕阳西沉时,最后一台收割机驶出麦田。统计结果令人振奋:亩产比传统品种高出近两百斤,而且品质上乘。合作社的粮仓里,新麦堆成小山,散发着阳光的香气。
庆功宴设在合作社广场上。长桌摆满了农家菜肴,最显眼的是用新麦粉蒸的大馒头,白白胖胖,冒着热气。李青端起一碗新磨的小米粥,金黄的粥面上浮着一层厚厚的米油,香气扑鼻。
\"敬青山村!\"菌生举起酒杯,年轻的脸庞在篝火映照下格外生动,\"敬丰收!\"
\"敬丰收!\"上百个声音在夜空下回荡。
饭后,村民们自发地跳起了传统丰收舞。就连国际学校的孩子们也加入进来,虽然动作生疏,但欢乐的情绪感染着每一个人。
王轱辘的轮椅被推到圆圈中央,沈雅琴把王青山和王思远抱到他膝头。两个小家伙咯咯笑着,小手抓着爷爷的衣领,引来一片善意的哄笑。
李青站在人群边缘,望着这温馨的一幕。篝火的光芒映照在每个人脸上,勾勒出满足的笑容。
二十多年的奋斗,让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希望的田野。而更让她欣慰的是,这份事业已经有了优秀的接班人——梨生和梨叶在各自的领域开拓进取,菌生等年轻人也迅速成长起来。
夜渐深,人群渐渐散去。李青推着王轱辘的轮椅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如水,洗净了白日的喧嚣。路旁的试验田里,新播的绿肥作物已经冒出嫩芽,为下一季丰收积蓄力量。
\"明天要给西藏发一批种子。\"王轱辘突然说,\"那边的高原麦虽然长起来了,但品质还有提升空间。\"
李青点点头:\"菌生已经准备好了,还写了详细的高原种植指南。\"
轮椅碾过碎石小路,发出轻微的声响。远处,合作社的灯光依然明亮,值夜班的技术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梦想。更远的山坡上,新落成的农业博物馆静静矗立,那里记录着青山村的过去,也展望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希望,每一季丰收都是新的起点。而他们,将继续守护这份希望,直到麦香飘满更多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