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风掠过麦田,掀起了层层绿浪。李青站在田埂上,指尖轻触沉甸甸的麦穗,饱满的颗粒摩擦掌心,带着阳光的温度和泥土的芬芳。这片从南半球带回的麦种,如今已在故乡的土地上生根抽穗,长势比预想的还要好。
合作社的年轻技术员小林气喘吁吁跑来,草帽下的脸庞晒得通红:\"李社长,省农科院的专家团到了,正在新品种展示区等您。\"
李青点点头,最后望了一眼翻滚的麦浪。田垄尽头,王轱辘的电动轮椅停在树荫下,十几个孩子围着他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自从他开始带着国际学校的孩子们参与农事实践,这片试验田就成了最生动的自然课堂。
展示区内,银发苍苍的农科院院长俯身查看麦穗,老花镜后的眼睛闪烁着惊喜:\"这麦粒的饱满度远超普通品种,抗倒伏性如何?\"
\"经历过三次雷暴大风,倒伏率不足百分之五。\"李青接过菌生递来的数据板,\"我们改良了秸秆强度,同时保留了原有的抗旱基因。\"
院长身后的年轻教授们交换着赞叹的眼神。一位戴眼镜的女专家小心翼翼地捧起麦穗:\"如果能推广到西北干旱地区,至少能提高三成产量。\"
讨论声被一阵欢快的脚步声打断。金发男孩马克带着同学们冲进展示区,每人都举着记录本,脸上沾着泥点却洋溢着自豪。他们是来汇报上午的实践成果的。
\"我们测量的株高平均八十二厘米!\"马克声音清亮,\"根系最长的有六十四厘米呢!\"
王轱辘的轮椅缓缓驶来,孩子们自动让开一条路。他接过马克的记录本,仔细查看那些稚嫩却认真的数据笔记,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不错,但要注意记录时的取样方法。\"他转向专家们,\"这些孩子跟了麦子整个生长期,比谁都了解它的脾气。\"
院长蹲下身,与轮椅上的王轱辘平视:\"老王啊,你们这是把科研和育人一起抓了。\"
正午的阳光越发炙热。李青送走专家团后,发现梨叶的视频通讯请求已经闪烁了许久。屏幕那端的女儿穿着白大褂,背景是省农科院的材料实验室。
\"妈!防护涂层的实地测试结果出来了!\"梨叶的声音透着兴奋,\"西藏基地刚经历了一场鸡蛋大的冰雹,温室毫发无损!\"
李青长舒一口气。自从高原温室建成,极端天气一直是最大威胁。如今有了这层\"防护甲\",项目终于可以大规模推广了。
下午的合作社例会上,菌生展示了最新研发的智能监测系统。大屏幕上,西藏、澳洲和青山村三地的数据实时联动,形成一张庞大的农业物联网。
\"通过这套系统,我们可以同时监控三大基地的作物生长情况。\"菌生的手指在屏幕上划出优美的弧线,\"更重要的是,它能自主学习各地环境变化,提前调整种植方案。\"
李青注意到这个曾经腼腆的年轻人,如今举手投足间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沉稳。会议结束后,她叫住菌生:\"梨叶说下周回来,你们的新项目准备得怎么样了?\"
菌生的耳根瞬间红了,手指无意识地摸着腕上的金属手链——那是梨叶从澳洲带回的礼物:\"都...都准备好了。就是那个高原特色作物培育计划...\"
李青微微一笑,没有多问。年轻人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经营吧。
傍晚时分,李青推开家门,浓郁的饭菜香扑面而来。沈雅琴正在厨房忙碌,灶台上炖着鸡汤,案板上摆着刚包好的荠菜饺子。她爹李建国则在客厅调试他的新发明——一个会模拟麦浪声的摇篮。
\"青山和思远明天到。\"沈雅琴头也不抬地搅动着汤锅,\"梨生说两个孩子会走路了,满院子追着小羊跑。\"
李青洗了手帮忙擀饺子皮。面团在掌心旋转,渐渐变成薄而均匀的圆片。这个动作她做了几十年,从当初的生涩到如今的娴熟,就像青山村的发展轨迹,一步一个脚印。
\"王轱辘呢?\"沈雅琴突然问。
\"还在田里。\"李青望向窗外,\"说是要等晚霞照麦穗的时候测一组数据。\"
夕阳西沉,将麦田染成金红色。李青拿着外套走向田间,远远看见王轱辘的轮椅停在田垄中央,背影融入了灿烂的霞光中。他的手里拿着记录本,正认真记下最后一组数字。
\"该回去了。\"李青将外套披在他肩上,\"明天孩子们就回来了。\"
王轱辘合上本子,手指抚过封面上\"麦田日志\"四个字:\"今天测了千粒重,比预期高了十克。\"他抬头看向翻滚的麦浪,\"等青山和思远长大了,这片麦子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回村的路上,他们遇到了国际学校放学归来的孩子们。马克举着一束野花跑过来:\"王爷爷,这是我们在后山采的,送给您和李奶奶!\"
野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有紫色的黄芩,黄色的蒲公英,还有几枝叫不上名字的白色小花。李青接过花束,突然想起多年前初到青山村时,路边也有这样的野花。如今村庄变了模样,但这些顽强的生命依然在缝隙中绽放。
夜色渐浓,合作社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智能温室里的补光系统自动开启,为夜间的作物提供光照。更远处,新建的农业博物馆已经封顶,那里将记录青山村从贫困到小康的奋斗历程。
李青站在窗前,望着月光下的麦田。微风吹过,麦浪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土地的故事。王轱辘的轮椅停在她身旁,两人静静聆听这自然的乐章。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