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苗长到 30 厘米高的那天,试验田迎来了第一场强对流天气。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在天空蔓延,豆大的雨点砸在玉米叶上噼啪作响,莱娅的平板电脑屏幕上,“短时天气预报” 正急促闪烁:未来 1 小时有雷阵雨,风力将达 7 级(超过玉米抗倒伏临界值 5 级)。她抓起对讲机朝虎娃大喊:“快把防风网拉起来!去年那块地就是没及时防护,20% 的幼苗被吹折了!”
防风网是用高密度聚乙烯制成的,高度 2 米,每平方米承重 50 公斤,沿着试验田的东西走向架设,刚好能阻挡来自东南方向的强风。虎娃和小顺子带着学员们固定网绳,地锚打入地下 50 厘米深,每间隔 3 米一个固定点,确保网面能承受 7 级风力的冲击。光丝捕虫网掠过绷紧的防风网时,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这样的防护能使风速降低 40%,幼苗倒伏率控制在 3% 以内。“这网比去年的尼龙网结实多了。” 虎娃用扳手拧紧地锚螺丝,“去年的网被风撕开了 3 个口子,今年这批次抗撕裂强度提高了 2 倍。”
暴雨持续了 45 分钟,降雨量达 40 毫米,试验田的排水沟及时排出积水,最深处的水位没超过 5 厘米(玉米幼苗耐涝临界值 8 厘米)。雨停后,莱娅穿着雨靴在田间检查,发现只有西北角的 50 株玉米出现倾斜(角度小于 15 度),她指挥学员们用竹竿轻轻扶正,培土厚度 10 厘米(刚好覆盖基部茎节)。“必须在 24 小时内处理。” 她用平板电脑拍下扶正后的幼苗,“超过 48 小时茎秆就会定型,去年有块地没及时扶正,后期有 10% 的玉米长成了‘歪脖子’。”
李大爷带着老年学员在大豆田进行间苗,他的手指在豆苗间灵活穿梭,每穴保留 2 株健壮幼苗,株距精确到 10 厘米(保证通风透光)。拔除的弱苗被整齐堆放在田埂上,这些带着露水的豆苗含水量 85%,蛋白质含量 22%,是喂猪的好饲料。“间苗就得下狠手。” 老人把拔起的弱苗扔进竹篮,“去年有个学员舍不得间苗,每亩多留了 3000 株,结果豆荚小得像指甲盖,产量反而低了 20%。” 他的草帽上还沾着雨水,帽檐滴落的水珠在能量流图谱上砸出细小的涟漪。
虎娃在玉米田安装滴灌追肥系统,肥料罐里的氮磷钾复合肥溶液浓度精确到 0.5%(玉米 3 叶期最佳浓度),滴头的流量控制在每小时 2 升,确保每株玉米的吸肥量相同。他在管道上安装流量计,实时监测施肥量,每亩地的用量严格控制在 5 公斤(比撒施节省 30%)。“这系统能把养分直接送到根区。” 他检查着连接处的密封情况,“去年人工追肥不均,有的地方肥料多烧了根,有的地方肥料少长得黄,今年这法子精准多了。”
王婶在培训教室整理学员们的《生长日志》,30 本日志记录着从播种到现在的每一项数据:玉米出苗时间 4 月 12 日,大豆间苗数量每亩 9000 株,第一次追肥量 5 公斤 \/ 亩…… 她用红笔在不合格的记录旁画圈,刘二叔的日志里漏记了暴雨后的幼苗成活率,被她标上 “补记” 字样。“这日志是咱们的‘种植病历’。” 她把日志按日期排列整齐,“去年有个学员的日志记得详细,后期分析病虫害时一查就准,没记全的只能瞎猜。”
翡翠星云守护者的藤蔓已经爬到玉米秸秆的中部,叶片的能量感应装置闪烁着稳定的蓝光,与幼苗的光合作用产生强烈共振。小顺子测量的叶绿素含量显示,受能量场影响的玉米叶片 SpAd 值达到 55(普通叶片 50),光能利用率提高 8%。他剪下几片功能叶进行测定,发现淀粉合成速率比对照区快 12%,“这相当于每天多积累 2 小时的光合产物。” 他把数据输入系统,“去年没利用这能量场的地块,后期千粒重差了 7 克。”
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张站长带着摄像机来到试验田,镜头对准整齐的玉米大豆间作带,绿色的叶片在风中翻滚,像涌动的波浪。他让莱娅介绍管理经验,摄像机的存储卡里已经记录了播种、出苗、追肥等关键环节,这些素材将制作成《间作技术推广片》在全县播放。“你们这 50 亩地就是活教材。” 张站长指着长势均匀的幼苗,“去年拍的推广片带动了 10 个村,今年这片子效果肯定更好。”
刘二叔的大豆田出现了蚜虫危害,虫口密度达到每株 8 头(防治阈值 5 头),他按照莱娅教的方法,用苦参碱水剂(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浓度 0.3%,每亩用药液 50 公斤,重点喷洒叶片背面。施药后的第三天,虫口减退率达到 92%,比化学农药的 95% 稍低,但无农药残留。“这法子虽然慢点,但安全。” 刘二叔给莱娅看防治效果,“去年用吡虫啉,虽然效果快,但采收时检测还有微量残留,今年这生物药放心。”
莱娅的平板电脑收到了土壤墒情传感器的预警:大豆区的土壤湿度降至 18%(低于临界值 20%)。她立即启动滴灌系统,给大豆田补水,每亩灌溉量 15 立方米,灌溉时间控制在 3 小时(避免深层渗漏)。补水后的土壤湿度回升到 22%,大豆叶片的萎蔫现象明显缓解。“大豆开花前不能缺水。” 她调出大豆需水曲线,“去年有块地在开花期干旱,结荚率下降了 15%,今年得保证水分供应。”
试验田的玉米进入拔节期时,县统计局的农调队来进行实割测产预测。调查员选取 5 个代表性地块,每个地块取 10 平方米,数出总株数、有效穗数,测量穗长、穗粗、秃尖长度等指标。计算器显示的预测产量为:玉米每亩 675 公斤,大豆每亩 125 公斤,均超过预期目标。“这在全县都是最高水平。” 调查员在记录表上签字,“去年你们的预测准确率是 96%,今年估计也差不了。”
李大爷的笔记本最后一页画着玉米大豆的生长曲线图,两条曲线在拔节期后呈现完美的互补态势:玉米的株高曲线和大豆的分枝曲线交织成螺旋上升的形状,像数学新宇宙的双螺旋结构。他用红笔在图旁写道:“共生共荣,这才是种地的最高境界。” 老人的手指抚摸着纸面,墨迹未干的字迹里还带着能量流的温度。
一场早霜在秋分前降临,玉米的叶片边缘出现轻微冻害,莱娅组织学员们进行叶面喷施防冻液(含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每亩用量 30 公斤,能提高细胞液浓度,增强抗冻性。喷施后的玉米叶片在三天内恢复绿色,光合作用强度恢复到冻前的 90%。“这是最后的冲刺阶段。” 她看着逐渐变黄的玉米苞叶,“去年早霜导致灌浆期缩短 3 天,千粒重差了 5 克,今年得保住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收获的日子定在 10 月 15 日,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在试验田回荡,玉米脱粒后的籽粒含水量 22%(安全储存需降至 14%),通过烘干机的循环热风处理,48 小时后达到储存标准。大豆收割机的割台高度控制在 10 厘米,损失率低于 3%,比人工收割效率提高 20 倍。小顺子站在磅秤旁记录产量,每车玉米都要过磅,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玉米实际亩产 682 公斤,大豆 128 公斤,总产比去年增长 45%。
王婶在晒场上翻动晾晒的大豆,金黄色的豆粒在阳光下泛着油光,她用手捧起一把,饱满的豆粒间没有杂质(清选后的杂质含量 0.5%)。“这些大豆能卖个好价钱。” 她把豆粒倒进麻袋,“收购商说了,蛋白质含量超过 42% 的能加价 10%,去年咱们的大豆就达到了,今年检测是 43.5%。”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年度成本收益核算表” 清晰明了:50 亩试验田总投入 4.3 万元(种子、肥料、农机、人工),总收入 12.8 万元(玉米每公斤 2.6 元,大豆每公斤 5.8 元),净利润 8.5 万元,平均每亩 1700 元,比去年的 1045 元增长 62%。她把核算表打印出来贴在培训教室,下面用红笔写着:“30 户参与农户平均增收 3500 元。”
县农业农村局给试验田颁发了 “农业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 的牌匾,揭牌那天,村民们都来围观,刘二叔代表农户发言:“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去年我家 5 亩地收了 3000 公斤,今年按这法子种,收了 4200 公斤,实实在在的增收。”
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站在金黄的玉米堆旁,看着联合收割机将最后一车粮食运进仓库。界域钥匙碎片在他们手中传递,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与丰收的果实产生共鸣,形成一圈温暖的光晕。李大爷的拐杖轻轻敲击着地面,杖头的能量符号与仓库里的粮食、培训教室的日志、田间的滴灌带产生连接,像一张无形的网,将过去的汗水与现在的收获紧紧编织在一起。
“明年咱们扩大到 100 亩。” 小顺子望着远处的田野,夕阳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再引进物联网监测系统,让种地更省心。”
莱娅的平板电脑屏幕上,明年的规划图已经绘制完成:新增 50 亩试验田,引入土壤墒情、病虫害、气象的一体化监测系统,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她把规划图展示给大家,屏幕上的绿色区块不断扩展,像一片正在生长的希望。
王婶端来刚煮好的玉米和大豆,热气腾腾的食物散发着自然的香甜。“尝尝今年的收成。” 她把玉米递到每个人手中,“这才是土地最真实的味道,去年的玉米甜,今年的更甜。”
夜幕降临,试验田的灯光亮起,仓库里的粮食在温湿度传感器的监测下安然储存,培训教室的《生长日志》整齐排列,记录着从春到秋的每一个瞬间。界域钥匙碎片躺在展示柜里,与金灿灿的玉米、饱满的大豆、崭新的奖牌相伴,碎片投射的能量图谱覆盖了整个房间,像一首无声的歌谣,诉说着土地与人类共同成长的故事。
“结束了,也是开始。” 莱娅关掉平板电脑,屏幕上最后的画面是试验田的全景,金色的玉米和褐色的土地交织成一幅丰收的画卷。
每个人都知道,当春风再次吹绿田野,当种子再次播撒大地,新的故事还会继续。但此刻,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所有的努力都已化作沉甸甸的收获,所有的梦想都已长成金灿灿的现实,这便是对每一滴汗水最好的回报,对每一份坚守最美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