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仁堂的药香里总混着点甜甜的气息,那是小杨特意给来看病的娃娃们准备的冰糖。初秋的阳光斜斜地照在柜台前的小竹凳上,凳面上还留着个浅浅的小屁股印——那是昨天来扎四缝的毛毛坐过的。岐大夫正坐在梨木案后,用小铜秤称着茯苓,秤星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嘴里哼着《小儿药证直诀》里的口诀:\"脾主困,喜睡,泄泻,不思食......\"
\"岐大夫!岐大夫!\"门口的铜铃被撞得叮当作响,一个穿牛仔外套的年轻女人抱着个裹得严实的娃娃冲进来,额前的碎发被汗水粘成一绺一绺的,怀里的孩子扎着两个羊角辫,脸蛋红扑扑的,却瘪着嘴,大眼睛里含着泪。
\"快请坐,快请坐。\"岐大夫赶紧放下铜秤,接过女人手里的布包,那包被攥得皱巴巴的,上面印着\"市妇幼保健院\"的字样。女人是隔壁小区的李静,怀里抱的是她两岁的女儿萌萌。
李静把萌萌放在诊床上,小家伙立刻往妈妈怀里缩,小手紧紧抓着妈妈的衣领,露出的手腕上有圈浅浅的红印——那是刚才在社区医院灌肠时勒的。\"岐大夫,您救救孩子吧!\"李静的声音带着哭腔,牛仔外套的拉链拉到顶,还在微微发抖,\"萌萌这便秘都半年了,拉的屎跟石头似的,硬邦邦的,每次都哭得撕心裂肺,昨天用了开塞露,肛门口都擦破了......\"
萌萌像是听懂了,小嘴一瘪,\"哇\"地哭了出来,眼泪大颗大颗地砸在妈妈的手背上。她穿着件粉色的连体衣,上面印着只小兔子,可小兔子的耳朵都被泪水打湿了,贴在衣服上。
岐大夫放轻了动作,从抽屉里摸出块水果糖,剥开糖纸递过去:\"萌萌乖,吃颗糖,不疼哦。\"萌萌眨巴着泪汪汪的大眼睛,看了看糖,又看了看妈妈,小手怯怯地伸过来,攥住了那颗橘子味的糖,哭声小了点,变成了抽抽搭搭的哽咽。
\"慢慢说,孩子这情况多久了?\"岐大夫扶了扶眼镜,目光落在萌萌的小脸上。这娃娃脸蛋胖乎乎的,可嘴唇有点发白,下巴上挂着串晶莹的口水,顺着脖子流进衣领里——李静赶紧用纸巾去擦,却越擦越多,像是擦不完的小溪。
\"从今年开春就开始了。\"李静叹了口气,声音里带着浓浓的疲惫,\"一开始是两三天拉一次,我们没当回事,后来越来越干,变成硬疙瘩,有时候四五天都不拉,孩子吓得一看见便盆就躲。\"她从包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字,\"去儿童医院看过,给开了益生菌,吃着管用,停了就犯;后来找中医,给开了王氏保赤丸,吃了拉得厉害,可孩子拉完就蔫一天,嘴里流口水更厉害了,我们就不敢给吃了。\"
萌萌这时把糖含在嘴里,小腮帮子鼓鼓的,小手却下意识地按住肚子,眉头皱成个小疙瘩,像是想起了拉臭臭的疼。
岐大夫伸手想摸摸孩子的额头,萌萌却往妈妈怀里缩了缩。\"别怕,爷爷看看小手。\"他的声音放得像春风拂过水面,轻轻柔柔的。李静赶紧握住萌萌的小手,把她胖乎乎的小手腕露出来——那手腕细得像节嫩藕,皮肤底下能看见淡淡的青血管。
岐大夫的手指轻轻搭在孩子的脉上,又翻看她的手掌。小儿的脉不用按,只轻轻一摸就能感觉到,萌萌的脉软乎乎的,像没吹足气的气球,按下去没什么力气。再看虎口的脉纹,不像热证那样鲜红,而是带着点暗紫色,像藏在皮肤下的小蚯蚓。
\"张开小嘴让爷爷看看。\"岐大夫拿起个小电筒,李静轻轻捏开萌萌的嘴——小家伙含着糖,不情愿地张开一点,舌面淡淡的,几乎没什么血色,舌苔薄薄一层白霜似的,嘴角还挂着两缕清亮的口水,顺着下巴往下滴。
\"平时不爱吃饭吧?\"岐大夫放下电筒,萌萌已经把糖嚼碎了,含混不清地说:\"不......不饿......\"
\"可不是嘛,\"李静无奈地笑了笑,\"喂顿饭跟打仗似的,追着跑半条街才能喂进去两口,稍微硬点的菜就吐出来,就爱喝点稀粥,还得是温温的,凉一点就往外推。\"她忽然想起什么,补充道,\"还有啊,这孩子尿特别多,一天要换七八块尿不湿,尿是清的,一点味都没有,夜里也得换两三次,褥子总潮乎乎的。\"
岐大夫点点头,又让李静抱着孩子,轻轻按了按她的小肚子。萌萌没躲闪,只是小眉头皱了皱,肚子软软的,不像有积滞的硬邦邦。\"孩子平时怕冷还是怕热?\"
\"特别怕冷!\"李静立刻接话,\"别的孩子穿短袖,她得穿长袖,脚总冰冰的,晚上睡觉得穿袜子,不然就蹬被子喊冷。\"
小杨在旁边记着,笔尖在纸上沙沙响:\"女,2岁,便秘半年,2-3日一行,质硬如石,需辅助通便。纳差,口中清涎甚多,小便清长,夜尿多。精神可,脉弱,虎口脉纹紫暗,舌质淡,苔薄白。\"
\"师父,这孩子是不是有热啊?\"小杨忍不住问,\"大便这么干,跟羊屎蛋似的,我以前学的,便秘不都是热结吗?\"
岐大夫没直接回答,而是拿起案上的小茶壶,往一个空碗里倒了点温水,又加了块冰进去,水立刻变得冰凉。\"你看这水,\"他指着碗,\"要是灶火不旺,锅里的水烧不开,是不是就会凉冰冰的?孩子的脾就像家里的灶膛,脾阳就是灶膛里的火苗,萌萌这是火苗不够旺,水烧不开,积在锅里变成了凉水。\"
他转向李静,用最通俗的话解释:\"孩子这便秘,不是肠子里有火,是脾阳不足。脾阳就像灶火,火不旺,食物消化不了,水湿也运不走,就变成了嘴里的清涎——那不是热出来的口水,是没烧开的凉水;小便清长也是因为水湿没被火蒸腾,直接变成尿排出去了。\"
李静听得眼睛都亮了:\"您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难怪她总流口水,尿还多,原来是'火'不够啊!可为啥火不够,大便还这么干呢?\"
\"这就像冻住的水管。\"岐大夫拿起桌上的笔,在纸上画了根弯弯曲曲的管子,\"脾阳不足,肠道就像冬天没暖气的水管,冻得硬邦邦的,里面的东西走不动,越积越干,就变成了硬疙瘩。这时候要是用泻药,就像往冻水管上泼冷水,管子更脆了;用清热的药,好比把灶火弄得更旺,看着暂时通了,其实把仅有的火苗浇灭了,孩子拉完就蔫,就是这个理。\"
他指着萌萌虎口的紫纹:\"这脉纹紫,不是热,是气堵住了,就像水管冻住后,里面的气排不出去,憋得发暗。孩子的舌淡苔白,脉弱,都是虚证的样子,所以她的便秘是'虚中夹滞'——底子是脾阳不足,表面是气没理顺。\"
小杨在旁边听得入神,手里的笔在纸上飞快地写着:\"脾阳不足,运化无力,水湿内停则清涎多、小便清长;气机阻滞,肠道失于温通,则大便干结;纳差、脉弱、舌淡均为脾阳亏虚之象。\"
岐大夫站起身,走到药柜前,手指在一个个抽屉上点了点:\"得给灶膛添点柴,再给冻住的水管松松劲。用厚朴温中汤的意思,再加点温脾的药。\"
他一边说,小杨一边抓药,药戥子在他手里轻轻晃着,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厚朴六克,这药像给肠道松松绑,理气的,性子温乎乎的,不伤人;茯苓六克,像块小海绵,能吸走多余的水湿;陈皮四克,理气化痰,就像给堵着的气找个出口;木香三克,香气窜,能推着气往前走;干姜一点五克,这是关键,像给灶膛添的火苗,专门温脾阳的,量不能大,孩子脾嫩,怕烧着;豆蔻三克,温温的,能化湿开胃,让孩子想吃饭;白术六克,炒过的,像给脾胃加层保护膜,补脾气还不燥;太子参两克,代替人参,性子更柔和,补元气的;最后加一点点大黄,一点五克,生的就行,别炒,像给堵住的肠道轻轻推一把,不能用力,免得伤了正气。\"
李静看着小杨把这些药倒进纸包,黄的白术、棕的厚朴、白的茯苓,混在一起像堆五颜六色的小石子。\"这里面还有大黄?\"她有点担心,\"以前用泻药孩子反应挺大的......\"
\"放心,这大黄只用一点点。\"岐大夫笑着说,\"就像推小车,孩子自己没劲,咱们轻轻帮她一把,不是硬拽。《伤寒论》里有温脾汤,就是温阳药配大黄,治的就是这种寒积便秘,关键在比例,温阳药多,泻药少,就像给灶膛添火的时候,顺便把灶门口的小石子挪开,火更旺了,路也通了。\"
他又拿起一块黄色的东西,掰了一小块放进药包:\"再加点甜叶菊,调调味道,孩子爱喝。\"
药包好后,岐大夫仔细嘱咐李静:\"这药煎的时候,先把药材泡半小时,水要没过药一指,大火烧开,小火煎十五分钟就行,孩子小,药汁别太多,一天分三次喝,温温的喝,别放凉。\"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这几天别给孩子吃生冷的,水果要蒸过再吃,粥里可以加点山药、莲子,都是温乎乎养脾胃的。\"
萌萌这时已经在妈妈怀里睡着了,小嘴巴还微微张着,口水浸湿了李静的肩膀,可李静看着那片湿痕,眼里却没了之前的焦虑,反而像看到了希望。
三天后,李静抱着萌萌又来了,这次没等进门就笑着喊:\"岐大夫,管用了!\"萌萌醒着,手里拿着个小玩具,看见岐大夫居然没躲,还伸出小手要糖吃。
\"昨天早上拉了,虽然还有点干,但不是硬疙瘩了,孩子没喊疼!\"李静的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口水也少多了,刚才喂粥,自己主动张嘴吃了小半碗!\"她把萌萌放在地上,小家伙居然能稳稳地走两步,不像上次那样总往妈妈怀里缩。
岐大夫再看孩子的舌头,舌面有了点淡淡的粉色,嘴角的口水也变成了薄薄一层。脉纹的紫色浅了些,小手摸起来也暖和了不少。\"这是灶膛里的火苗慢慢旺起来了。\"他欣慰地说,\"再调调方子,加两味助消化的。\"
这次的药里,岐大夫去掉了甜叶菊,加了鸡内金和神曲。\"鸡内金是鸡胃里的皮,像个小刷子,能把胃里的积食刷干净;神曲是发酵过的,像给脾胃加了点酵母,帮着食物发酵。\"他解释道,\"现在火苗起来了,得帮着脾胃多干活,把积滞彻底清出去。\"
又过了一周,李静来拿药时,说萌萌已经能自己主动去便盆了,大便软软的,一天一次,吃饭也香了,追着要馒头吃,口水基本不流了,夜里尿不湿也能睡到天亮才换。
半年后的一个傍晚,岐仁堂快关门时,李静带着萌萌路过,特意进来打招呼。小家伙穿着件红色的小棉袄,脸蛋红扑扑的,手里拿着个苹果,正大口大口地啃着,看见岐大夫就举着苹果喊:\"爷爷,吃!\"
\"早就好了,\"李静笑着说,\"上次药吃完就没再犯,现在天天拉臭臭可乖了,饭量大得很,一顿能吃小半碗面条,嘴里再也不流口水了。\"她指了指萌萌的小肚子,\"你看这小肚子,圆滚滚的,都是长的肉,不是以前的胀气了。\"
岐大夫看着孩子蹦蹦跳跳的样子,想起第一次见她时那怯生生的模样,心里像被暖风吹过。小杨正在收拾药柜,把厚朴和干姜放在一起,嘴里念叨着:\"原来便秘不一定是上火,灶火不旺也会堵啊......\"
岐大夫没说话,只是拿起案上的《小儿药证直诀》,在\"脾寒泻\"那页轻轻折了个角。窗外的夕阳把药柜的影子拉得很长,陈皮的香、茯苓的淡、干姜的暖,混在一起,像在诉说着一个简单的道理:有时候,解开\"硬疙瘩\"的钥匙,不在蛮力,而在那灶膛里慢慢燃起来的、温温柔柔的火苗。而岐仁堂的药香里,从此又多了一段关于\"宝宝硬疙瘩\"的故事,被老街坊们当成育儿经,说给那些同样焦虑的爸爸妈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