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阻击战胜利的第三天,李云龙正躺在野战医院的病床上啃着半块硬得像石头的压缩饼干。窗外飘着鹅毛大雪,把整个营地染成一片素白。右腿的伤口愈合得很慢,军医说是因为冻伤加上反复崩裂,再不好好休养可能会落下残疾。
\"团长!\"警卫员小刘急匆匆推门进来,帽子上积了层雪,\"军区首长来了!\"
李云龙慌忙把饼干塞到枕头下,刚要起身,门帘一掀,一个披着军大衣的高大身影已经走了进来。是野战军司令员丁伟,身后还跟着参谋长孔捷。
\"躺着别动!\"丁伟按住要起身的李云龙,\"好你个李云龙,又给老子玩命是不是?\"
李云龙咧嘴一笑:\"司令员,我这不是好好的嘛...\"
\"好个屁!\"丁伟从兜里掏出份电报拍在床头,\"看看,总部首长点名要你进京受奖!\"
李云龙扫了眼电报,愣住了——上面赫然写着因\"全歼日军细菌部队,粉碎敌人细菌战阴谋\"的功绩,授予他\"特等战斗英雄\"称号,并命令伤愈后立即赴北平接受嘉奖。
\"这...这不合适吧...\"李云龙罕见地结巴起来,\"功劳是大家的,我...\"
\"少废话!\"丁伟一瞪眼,\"这是命令!\"说着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给,路上吃。\"
李云龙打开一看,是半包\"大前门\"香烟和几块冰糖。这在物资紧缺的根据地,简直是奢侈品。
\"司令员,这...\"
\"别矫情了。\"丁伟摆摆手,\"养好伤赶紧滚蛋,别在我跟前晃悠。\"
丁伟走后,李云龙盯着那份电报出神。仗打了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想过什么荣誉。那些牺牲的战友呢?张大彪、王喜才、柱子...他们又得到了什么?
\"团长,\"赵刚不知何时站在了门口,\"恭喜啊。\"
李云龙把电报揉成一团:\"老赵,你替我去吧。我...我不配。\"
赵刚没说话,默默捡起电报展平,然后从公文包里取出一沓文件:\"你看看这个。\"
文件是军区整理的战斗详报,详细记录了黑山战役的整个过程。李云龙越看眉头皱得越紧——报告中多次提到\"李云龙率部奋勇杀敌\",却对牺牲的战士们一笔带过。
\"这不对。\"李云龙把文件扔在床上,\"没有二连的阻击,没有特战队的突袭,没有王喜才舍身炸坦克,哪来的胜利?\"
赵刚推了推眼镜:\"所以你得去。不是为了领奖,是为了让所有人记住那些牺牲的同志。\"
三天后,李云龙拄着拐杖登上了去北平的火车。月台上,独立团全体官兵列队送行。没有鲜花,没有锣鼓,只有一个个标准的军礼和通红的眼眶。
\"立正!敬礼!\"随着周卫国的口令,三百多名战士齐刷刷举起右手。
李云龙站在车厢门口,缓缓回了个军礼。他想说点什么,嗓子却像堵了团棉花。最终只是挥了挥手,转身钻进车厢。
火车缓缓启动,窗外的景色渐渐后退。李云龙摸出怀表看了看——上午九点二十分。这块从楚云飞尸体上找到的怀表走得很准,表盖内侧刻着\"武运长久\"四个字,被他用刺刀刮花了。
\"同志,能坐这儿吗?\"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
李云龙抬头,看见个穿灰布长衫的中年人,戴着圆框眼镜,一副教书先生模样。
\"随便。\"李云龙往窗边挪了挪。
火车哐当哐当地向北行驶。中年人从包里拿出本书看了起来,不时咳嗽几声。李云龙瞥了眼书名——《新民主主义论》。
\"先生是读书人?\"李云龙忍不住问。
\"算是吧。\"中年人笑了笑,\"在下姓杨,在北平一所中学教书。同志是...军人?\"
李云龙点点头,没多说。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时局谈到教育,又从教育谈到农村现状。让李云龙惊讶的是,这个教书先生对根据地的情况非常了解,甚至知道一些部队的番号。
\"杨先生懂得不少啊。\"李云龙眯起眼睛。
\"略知一二。\"杨先生推了推眼镜,\"实不相瞒,家兄就在贵军服役,叫杨立青。\"
李云龙差点跳起来——杨立青是军区有名的神炮手,现任炮兵团团长!
\"原来是杨团长的弟弟!失敬失敬!\"
两人越聊越投机。当火车经过一片焦土时,杨先生突然叹了口气:\"这一带原是产粮区,去年国民党撤退时实行了'三光'政策...\"
李云龙望向窗外,果然看见大片荒芜的田地,偶尔有几间残破的农舍孤零零地立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在铁道边挖野菜,看见火车经过,呆呆地忘了动作。
\"会好起来的。\"李云龙轻声说。
傍晚时分,火车在一个小站临时停靠。月台上挤满了逃难的百姓,有老人拖着孩子,有妇女背着包袱。突然,车厢门被拍得砰砰响。
\"长官!行行好!\"一个满脸皱纹的老汉扒着车窗哀求,\"我闺女发高烧,让俺们上车吧!\"
李云龙刚要起身,乘警已经冲过来驱赶:\"去去去!这是军列!再闹把你们当奸细抓起来!\"
\"等等!\"李云龙喝住乘警,\"让她们上来。\"
\"这不合规矩...\"乘警为难地说。
李云龙掏出军官证拍在桌上:\"出了事我负责!\"
最终,老汉和他生病的女儿被允许上了车。小姑娘约莫七八岁,烧得满脸通红,蜷在父亲怀里瑟瑟发抖。李云龙让警卫员拿来退烧药,又给了他们两块干粮。
\"谢谢长官!谢谢长官!\"老汉一个劲地磕头。
\"别这样。\"李云龙扶起他,\"咱们解放军不兴这个。\"
杨先生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眼镜片后的目光若有所思。
第二天中午,火车终于抵达北平。站台上戒备森严,一队卫兵正等着接李云龙。告别时,杨先生递给他一张纸条:\"李团长,有空来寒舍喝茶。\"
李云龙展开纸条,上面写着一个地址:西城区柳树胡同17号。他刚想问对方怎么知道自己的身份,杨先生已经消失在人群中。
授勋仪式在三天后举行。当李云龙拄着拐杖走进会场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胸前唯一的装饰是那把用红布包着的军刀——张大彪的遗物。
\"...兹授予李云龙同志'特等战斗英雄'称号,以表彰其在黑山战役中的英勇表现...\"
念到牺牲战友名单时,李云龙突然站起来打断了宣读:\"报告首长!我有话说!\"
会场一片寂静。李云龙深吸一口气,从怀里掏出一份皱巴巴的名单:\"这是我们独立团自抗战以来牺牲的1276名同志的名字。请首长...请全国人民...记住他们...\"
他的声音哽咽了,缓缓举起那把军刀:\"这把刀的主人叫张大彪,苍云岭战役就跟着我。他一个人炸毁了三辆坦克,最后被敌人的燃烧弹...\"
会场鸦雀无声,只有李云龙沙哑的声音回荡着。他一个一个念着那些熟悉的名字,仿佛又看到了那些年轻的笑脸。
仪式结束后,一位总部首长特意留下李云龙:\"李团长,组织上考虑调你到军校任教,把你的实战经验传授给更多同志。\"
李云龙一愣:\"首长,我...我是个粗人...\"
\"正因为你是从战火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才更宝贵。\"首长拍拍他的肩,\"好好考虑考虑。\"
离开会场,李云龙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北平的繁华让他有些不适应——商铺林立,车水马龙,与他熟悉的战场判若两个世界。
拐进一条小巷时,他突然察觉有人跟踪。借着橱窗的反光,李云龙看见两个穿便装的男子鬼鬼祟祟地跟在后面。他不动声色地加快脚步,在一个拐角处突然闪身躲进一家茶馆。
\"李团长,这边。\"熟悉的声音从角落里传来。是杨先生,正坐在一张茶桌旁向他招手。
李云龙刚坐下,那两个可疑男子就从窗外走过,东张西望。
\"特务。\"杨先生倒了杯茶推过来,\"最近不少敌特混入城内,专门盯梢你们这些战斗英雄。\"
李云龙眯起眼睛:\"杨先生到底是...\"
\"在下杨立仁,北平地下党负责人。\"杨先生微微一笑,\"也是你明天的导游。\"
第二天,杨立仁带着李云龙参观了北平的贫民区。与繁华的商业街不同,这里污水横流,棚户林立。衣衫褴褛的孩子们围着他们乞讨,瘦得皮包骨的老人在墙角等死。
\"这就是国民党的'黄金十年'。\"杨立仁指着一处粥棚,\"每天饿死的人要用板车拉。\"
李云龙沉默地看着这一切,拳头不自觉地握紧。他突然明白了自己战斗的意义——不是为了勋章,不是为了升官,就是为了让这些老百姓能吃饱饭,有尊严地活着。
晚上,杨立仁带他参加了一个秘密集会。昏暗的煤油灯下,十几个工人、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聚精会神地听李云龙讲战斗故事。当他讲到王喜才舍身炸坦克时,一个女学生忍不住哭出声来。
\"同志们,\"李云龙最后说,\"我李云龙没什么文化,就认一个理——咱们打仗,就是为了让老百姓不再受苦!\"
离开北平时,李云龙带回了两样东西:一是总部关于组建特种作战学校的命令,二是杨立仁送他的一箱书籍。火车上,他迫不及待地翻开最上面那本《论持久战》,在扉页上看到一行娟秀的小字:\"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赠李云龙同志 毛\"
\"原来是他...\"李云龙恍然大悟,想起那天在茶馆里杨立仁神秘的微笑。
回到部队,李云龙立即着手组建特战学校。校址选在根据地边缘的一个废弃村庄,教员全是身经百战的老兵。第一期学员有八十人,都是从各部队精选的尖子。
开学第一天,李云龙站在简陋的讲台上,身后挂着块用门板改造成的黑板。
\"同志们,从今天起,你们要忘记以前的作战方式。\"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圈,\"特种作战,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他讲授的课程全是实战经验:如何利用地形,如何伪装潜伏,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生存...没有教材,没有条条框框,有的只是血与火淬炼出的智慧。
训练异常艰苦。学员们要负重越野三十公里,要在零下十几度的雪地里潜伏一整夜,要用一把匕首在荒野生存三天...有人受不了退出了,但更多的人咬牙坚持下来。
一个月后,李云龙带着学员们进行毕业考核——实战袭击敌军的一个运输站。当学员们干净利落地完成任务,带着缴获的物资凯旋时,李云龙笑得像个孩子。
\"好样的!都是好样的!\"他挨个拍着学员们的肩膀,\"记住,你们学的每一招,都是从牺牲的战友那里换来的!别辜负了他们!\"
这天夜里,李云龙独自坐在校舍外的石磨上,望着满天星斗出神。赵刚不知何时来到身边,递给他一碗地瓜烧。
\"想什么呢?\"
\"老赵,\"李云龙抿了口酒,\"你说咱们这么拼命,值吗?\"
赵刚推了推眼镜:\"看看那些学员,看看根据地一天天扩大,再看看老百姓脸上的笑容...你说值不值?\"
李云龙没说话,只是举起酒碗,和赵刚碰了一下。远处,新一批学员正在加练格斗,喊杀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响亮。
明天,又会有新的战斗,新的挑战。但此刻,就让他暂时卸下重担,享受这难得的宁静吧。毕竟,在这条充满鲜血与牺牲的道路上,他和他的战友们,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