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东南部,有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里不仅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如桃花源的静谧与神奇、乌江画廊的壮丽与温婉,更承载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红军长征时期,酉阳成为了革命的重要战场和根据地,留下了众多珍贵的革命遗迹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些红军活动旧址及纪念碑馆,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激励着后人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南腰界革命根据地:红色的摇篮,胜利的起点
南腰界,位于酉阳县西南部,地处渝黔边区一省一市五县结合部,地势险要,层峦叠嶂,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1934年6月,贺龙、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原红二军团)转战来到这里,以此为大本营,开辟了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黔东特区,使之成为革命的摇篮。
红三军司令部就设在南腰界场镇的余家桶子,这是一座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四合院建筑,座西向东,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98.85平方米。正堂为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铺小青瓦,穿逗式梁架,面阔5间,进深8米,通高6.6米,檐高4.5米,素面台基高0.97米,阶梯式踏道5级。左右吊脚楼厢房分别面阔2间,进深一间,通高5米。前院照壁墙用火砖砌成,高2.8米,长25米。园内铺有青石板,右前方有贺龙同志亲手栽植的花红树一棵,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枝繁叶茂,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红军的故事。左侧有清代碑记2通,墙外写有红三军宣的“活捉冉瑞庭替为革命而牺牲的工农群众复仇!”的大幅石灰标语,后院用条石砌成高3.2米,长420米围墙 。
在南腰界,红三军以司令部为核心,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他们建立了南腰界革命根据地,先后成立了17个区苏维埃、10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组建了地方革命武装,创建了广袤的游击区。红军战士们深入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打土豪、分田地,让广大贫苦百姓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1934年10月,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转战到达川黔边区,与红三军共8000余人在南腰界胜利会师。会师后,红二、六军团以南腰界为根据地,紧密团结,并肩战斗,转战川黔边区,减轻了中央红军遭敌重兵围追堵截的压力,有力策应和支援了红军的战略和长征 。红二、六军团由此走上胜利发展的新阶段,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如今,南腰界革命根据地仍完好地保存着56处革命遗址,如红军会师纪念亭、红军烈士墓、红军石板街、红二六军团会师旧址、十大政纲、南腰界区苏维埃成立大会会址、大坝场战斗遗址等。其中,红三军司令部旧址(余家桶子)先后被四川省、重庆市命名为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教育基地,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大坝祠堂战斗遗址于2009年被命名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腰界革命根据地入选全国第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先后被授予重庆市青少年教育基地、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这里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学生和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大坝祠堂战斗遗址:见证红军的英勇与顽强
大坝祠堂战斗遗址位于南腰界镇大坝村,是南腰界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4年6月,红三军进驻南腰界后,在大坝祠堂设立了红军医院和兵工厂,这里成为了红军救治伤员、制造武器的重要场所 。
同年8月,当地反动势力勾结国民党军队,妄图袭击红军医院和兵工厂。红三军得知消息后,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反击。战斗打响后,红军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战斗精神,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他们利用祠堂的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敌人多次发起冲锋,都被红军击退,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
在战斗中,红军战士们充分发挥了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有的战士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有的战士在子弹打光后,与敌人展开白刃战,用刺刀和手榴弹与敌人拼杀。经过数小时的激战,红军终于击退了敌人,保卫了红军医院和兵工厂。这场战斗,不仅展示了红军的强大战斗力,也彰显了他们保卫革命根据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坚定决心 。
如今,大坝祠堂战斗遗址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了人们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祠堂内陈列着红军当年使用过的武器、医疗器械、生活用品等文物,生动地展现了红军在南腰界的战斗生活场景。每年都有许多游客和学生来到这里,聆听红军的故事,感受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
李溪红军坨:铭记红军的悲壮与牺牲
李溪红军坨位于酉阳县李溪镇寨坝村,这里曾发生过一段悲壮的历史。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李溪时,有11名掉队的红军战士被土匪以护送他们到小河为名,骗至深山老林。当行至红军坨时,土匪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他们用马刀残忍地杀害了10名红军战士,并将他们的尸体抛进了一个近10米的深坑 。
然而,有一名红军战士在被砍杀后并没有当场死亡,他凭借着顽强的求生欲望,在第二天被当地村民张坤的爷爷发现。张坤的爷爷得知情况后,不仅给他送吃的,还连夜将他送到小河,与大部队汇合。这位红军战士幸运地活了下来,但那10名牺牲的红军战士却永远地长眠在了这片土地上 。
为了纪念这些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当地人民将这个地方命名为“红军坨”。如今,红军坨成为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许多人前来祭奠先烈,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酉阳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传承精神
酉阳烈士陵园位于龙潭镇赵庄社区,占地108亩,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这里庄严肃穆,翠柏环绕,是为纪念在革命战争年代、清匪反霸斗争、抗美援朝战争、保卫祖国边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 。
陵园主要包括革命烈士陈列馆、悼念广场、烈士纪念雕塑等纪念性建筑物,内有烈士单墓80座、合葬大墓1座,烈士英名录528人。革命烈士陈列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悼念广场宽敞开阔,是人们举行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日,当地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都会来到这里,举行庄重的纪念仪式,向烈士们敬献花篮、默哀致敬,表达对先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
酉阳烈士陵园的建设和发展,凝聚着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烈士的敬仰和关爱。1977年,酉阳自治县人民政府在县城修建烈士陵园,1980年对无名烈士集体大墓进行重建,1987年对县烈士陵园扩建、修缮,1990年11月建成开放,共占地27亩,有陈列馆,纪念馆,世炎亭等纪念性建筑物以及个人墓、集体墓等 。2004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市级保护烈士陵园。2010年7月,县人民政府报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县烈士陵园搬迁至酉阳自治县龙潭镇赵庄社区,并开始规划建设,2014年清明建成。如今,酉阳烈士陵园已成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参观量超过10万人次,成为人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
酉阳的这些红军活动旧址及纪念碑馆,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它们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酉阳将继续加强对这些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让革命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