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中的英烈传奇:张均望的革命征程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如璀璨星辰,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熠熠生辉。张均望,便是这样一位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中,用热血和生命谱写壮丽篇章的英雄人物。他身材不高,却怀揣着巨大的力量,一身武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成为守护正义与理想的利刃。
1934年6月,骄阳似火,大地被炙烤得仿佛要燃烧起来。张均望毅然决然地跟随红三军,从四川踏入贵州的土地。这片土地,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既承载着百姓的苦难,也孕育着革命的希望。七月的一天,阳光洒满印江北路现天堂镇所辖的胡家坝大土豪胡天长家的院坝。在红三军军部参谋长汤福林的主持下,一场意义非凡的大会在这里召开,印江独立团宣告成立。张均望被任命为团长,而来自现沙子坡镇宁家坪、极具威望的神坛佛主宁国学担任副团长。
独立团的成员中,多数人都参加过“神兵”暴动。他们在生活的压迫下奋起反抗,对自由和公平有着强烈的渴望,作战时更是无比勇敢。在张均望和宁国学的领导下,这支队伍迅速成为打土豪分田地、巩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身影活跃在黔东大地上,给当地的贫苦百姓带来了生活的希望,让地主豪绅闻风丧胆。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的条件极为艰苦,弹药奇缺成为独立团面临的巨大难题。每一颗子弹都无比珍贵,仿佛是战士们生命的延续。在这样的困境下,张均望和他的战友们依然毫不退缩,坚定地与敌人展开斗争。
1934年8月底,暑气尚未消散,张均望率领独立团百多名游击队员,配合红三军主力攻打四川酉阳县南腰界之反动团总冉瑞廷的武装。冉瑞廷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和精良的武器装备,妄图负隅顽抗。南腰界地势险要,冉家祠堂更是易守难攻,犹如一座坚固的堡垒,阻挡着革命的脚步。但张均望和游击队员们毫不畏惧,他们顶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次又一次地发起冲锋。白天,炽热的阳光照射在大地上,与战火的硝烟交织在一起;夜晚,月色下的战场弥漫着紧张的气息,游击队员们趁着夜色,悄悄靠近敌人,寻找着进攻的机会。经过数天的艰苦战斗,终于在九月中旬,他们成功攻下冉家祠堂。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游击队员们的士气,也让周边地区的反动势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张均望率领着疲惫却充满胜利喜悦的队伍回到喻家岩短暂休整。战士们虽然满身疲惫,但脸上洋溢着胜利的笑容。他们在喻家岩的简陋住所里,稍作休息,恢复体力,为下一次战斗养精蓄锐。然而,短暂的宁静很快被打破。十月上旬,他们离开喻家岩,驻扎到小龙坝。一天,田湾方向突然传来枪声,如同划破宁静夜空的惊雷。据情报得知,是晏克武、黎刚的散兵在那里骚扰百姓。张均望心急如焚,百姓的安危在他心中重于一切,他立即率领队伍追击。他们一路疾行,翻过红木,越过茅草界,却未见敌人的踪影。但张均望并没有就此放弃,他深知敌人的狡猾,决定临时改变计划,前往何家庄柿子坪捉拿地方反动头子之一的联保主任张观志。
然而,当他们赶到何家庄柿子坪时,张观志早已闻风而逃。游击队员们虽然有些失望,但并没有气馁。当晚,他们便在何家庄住下。张均望深知任务的艰巨,他召集小队长以上的干部开会,研究第二天到大石墩杨家坪捉拿杨区长的方案。昏暗的灯光下,张均望神情严肃,仔细地分析着地形和敌人的情况,与干部们商讨着每一个细节。会议结束后,小队长们迅速通知队员早点休息,准备第二天的行动。
第二天凌晨,鸡才叫头遍,游击队员们便纷纷起床。简陋的厨房里,炊事员们匆忙地准备着早饭。由于时间紧迫,饭煮得有些夹生,但游击队员们没有丝毫抱怨,他们知道,即将到来的战斗需要他们保持充足的体力。吃过早饭,队员们迅速集合。除了宁国学和负责后勤服务工作的游击队员外,百多名游击队员在张均望的率领下,摸黑出发。
游击队员们对这条路并不熟悉,但他们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考虑到杨区长家大业大,有不少财产和粮食,这些正是贫苦百姓急需的物资。于是,出发前他们通知当地老百姓,说要东西要粮食就同游击队到杨家坪杨区长家去拿。消息传开,沿途村寨的老百姓纷纷响应,与游击队同往的有二三百人,队伍浩浩荡荡,仿佛一条奔腾的河流,向着杨家坪涌去。
队伍由老百姓带路,从何家庄出发。当他们走到盘石山时,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天色渐渐亮了起来。接着,他们经过烂坝沟,过石门坎,终于在恰是吃早饭的时候到达杨家坪。杨区长家的厨房里,饭煮得很多,菜也十分丰盛,显然是为即将到来的一天做了充足的准备。杨家坪的老百姓知道是红三军领导的游击队来打富济贫,纷纷热情地招呼着游击队员和老百姓:“要吃饭就快点吃,吃了要拿什么快点拿了走,以防杨区长的武装包围袭击。”此时,杨区长已经被眼疾手快的游击队员成功捉拿住。
然而,危险正悄然逼近。杨区长的武装,正是地方反动头目之一的联保主任张观志的队伍。张观志手下有几十百把人,武器精良,子弹充足,远比游击队的装备要好得多。这支武装原本就驻扎在杨区长家,据说是六井溪芦塘人陈士虎和一个姓曾的人跑到杨家坪向杨区长告了密。所以,张观志的武装在得知消息后,未来得及吃早饭就迅速疏散开,然后悄悄埋伏在游击队返回时的必经之路——烂坝沟的重要关口。而当时,张均望和游击队员们对此一无所知,他们还沉浸在即将为百姓带来物资的喜悦中,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降临。
老百姓们赤手空拳,满怀期待地想要分得一些生活物资。游击队员们虽有百多人,但只有二三十条枪,子弹更是少得可怜,平均每人只有几发。他们当时估计,凭借队伍的庞大威武,一般的地方武装不敢轻易来惹。然而,这是他们在判断上的一个失误。同往的老百姓和游击队员们都没有吃杨区长家的饭,捉到杨区长后,老百姓们有的拿粮食,有的搬财物,还抬了杨区长家的一头肥猪,押着杨区长,队伍沿着原路返回。
当走在前面的老百姓和押杨区长的大多数游击队员进入烂坝沟时,突然,枪声大作,埋伏于坡上林中的张观志武装发起了突然袭击。密集的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游击队员和老百姓,瞬间,几名游击队员倒在了血泊中。烂坝沟的路很窄,上面是山坡,林深木茂,便于敌人隐藏;下面是悬崖,一旦失足,便会粉身碎骨。老百姓们见状,惊恐万分,纷纷丢了手中的粮食、财物等,拼命往前跑。游击队员们奋起还击,但由于子弹太少,还击片刻后就再也无法抵挡敌人的进攻,也只好避其火力,寻找隐蔽的地方躲避。杨区长也无人押解了,他因年纪大,双手被捆着,只能坐在石门坎一大田边,无法逃脱。
走在后面的游击队员有姜云汉、彭大能、杨昌义、梁言柱四人,张均望和梁言名更在其后。姜云汉等人走到烂坝沟,发现前面路上丢满了粮食、财物,却不见游击队和老百姓的踪影,他们立刻意识到前面的队伍遭到了袭击。然而,他们手中虽有枪,却没有子弹,在这危急时刻,他们只好往坡上跑,躲到树林里面,观察动静。
不一会儿,梁言名同张均望一起来到了烂坝沟。姜云汉等人怕暴露目标,不敢大声叫喊,提醒他们前面发生了情况,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继续往前走。当张均望和梁言名走到烂坝沟路边有竹林的地方时,他们才发现前面情况不妙。张均望突然看见路边有一个十几岁的小孩拿着一支枪,他判断这个小孩可能是敌人的岗哨,为了夺取武器,增加战斗的力量,他毫不犹豫地扑上去抢枪。小孩惊慌失措,大声叫喊起来。就在这时,埋伏在附近的地主武装听到叫喊声,纷纷向张均望开枪。张均望躲避不及,身中数弹,倒在了血泊之中,英勇牺牲。
梁言名见张均望牺牲了,心中悲痛万分,又十分慌张,急忙爬上坡,钻进树林里。后来,他在树林里碰上了姜云汉等人,他们一起绕道返回何家庄找宁国学。
张均望团长在烂坝沟英勇牺牲的噩耗传来,整个独立团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但革命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红三军将该团人马编入黔东独立团,由秦贞全团长指挥。后来,红二、六军团会师木黄,挥师湘西,黔东独立团又被编入王光泽师长、段苏全政委领导的黔东独立师。他们肩负着掩护主力转移和坚持在根据地开展革命斗争的重任,在黔东的土地上继续书写着革命的壮丽篇章,为黔东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张均望虽然牺牲了,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铭刻在黔东人民的心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他的故事,就像一首激昂的战歌,在岁月的长河中久久回荡,让人们永远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铭记那些为了理想和信念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