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1日,盛夏的阳光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炽热的气息,却丝毫掩盖不住印江木黄镇人民心中那股难以抑制的澎湃热情。中共印江县委与印江县革委会精心筹备,在这片浸染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举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揭幕典礼大会,共同庆祝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胜利建成。
清晨,木黄镇的街道便热闹起来,人们身着盛装,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通往将军山的道路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仿佛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对红军先辈的敬仰与追思。当大会开始的那一刻,整个木黄镇仿佛被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所笼罩,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回溯,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战火纷飞却又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年红军会师时的豪迈场景,如同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
回溯历史,时间拨回到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划破了黑暗的夜空,如同一道耀眼的闪电,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正式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壮丽大幕。这声枪响,不仅是对反动统治的有力反抗,更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有勇气、有决心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惜一切代价奋起抗争。
随后,贺龙、周逸群等一批坚定的革命者,肩负着党中央的殷切期望,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光辉榜样,毅然踏上了前往洪湖地区的征程。洪湖地区地势复杂,湖泊纵横,这里的人民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和反动军阀的残酷剥削与压迫,生活苦不堪言。贺龙、周逸群等人深知,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就必须与当地人民群众紧密相连。他们深入乡村,走进百姓家中,倾听人民的疾苦,宣传革命思想,动员群众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与敌人展开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一次次化险为夷。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开辟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并创建了红二军团。红二军团的诞生,如同一颗闪耀的红星,照亮了洪湖地区的天空,点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给深受压迫的人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无数热血青年纷纷响应号召,加入到红军队伍中来,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和严峻挑战。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严重危害,这股错误思潮如同汹涌的恶浪,无情地冲击着革命的航船,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红军在军事指挥上出现了严重失误,导致战斗连连失利,革命根据地的范围不断缩小,红军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红二军团也在这股逆流中艰难前行,不得不进行缩编,改为红三军。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三军被迫从洪湖地区踏上了向川黔边界转移的艰辛征程。
这是一段充满艰难困苦的旅程,红三军将士们翻山越岭,穿越荒无人烟的地区,面临着饥饿、疾病和敌人的围追堵截。但即便面对如此困境,在贺龙、关向应同志的坚定率领下,红三军将士们的革命信念坚如磐石。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智慧,于1934年5月,成功挺进黔东,并建立起黔东特区。黔东特区的建立,为红军提供了一个新的落脚点,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红军在这里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黔东特区成为了革命的新据点,也为后来的会师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就在黔东特区的革命形势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的时候,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在任弼时、肖克、王震同志的率领下,也肩负起了重要的使命。他们奉命从湘赣根据地毅然突围西征,这是一次充满危险和挑战的征程。一路上,他们穿越崇山峻岭,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与敌人展开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在湘江战役中,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红军将士们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防线,许多战士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湘江的水。但他们没有退缩,继续坚定地向前挺进。在漫长的征途中,他们克服了饥饿、寒冷和疾病的困扰,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终于在1934年10月24日,到达了印江木黄。
这一刻,历史在此定格,红二、六两军团在印江木黄镇胜利会师。当两支队伍的战士们紧紧握住彼此的手,当欢呼声和呐喊声响彻云霄,这一刻,所有的疲惫和艰辛都化作了胜利的喜悦。这时,红三军也恢复了红二军团的番号。这一会师,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汇聚,为革命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两军会师后,迅速成立了由贺龙同志任总指挥、任弼时同志任政治委员的指挥机构。在新的领导集体带领下,他们高瞻远瞩,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制定了坚守黔东、挺进湘西的战略方针。在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敌人的疯狂反扑和围剿。但红军将士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在陈家河战斗中,红军巧妙设伏,一举歼灭大量敌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在忠堡战斗中,红军将士们不怕牺牲,勇猛冲锋,成功打破了敌人的围堵。他们在这片新的革命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扞卫着革命的果实,有力地配合了中央工农红军的胜利长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为了让红军的丰功伟绩能够世世代代被传颂,让后人永远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学习和发扬红军的光荣革命传统,印江县委、县革委毅然决定在木黄修建二、六军团会师纪念碑。1977年12月10日,在凛冽的寒风中,这个承载着无数人期望与敬意的工程破土动工。修建过程中,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建筑工人们不畏严寒酷暑,日夜奋战在工地上。他们精心挑选每一块砖石,认真对待每一道工序,每一次挥汗如雨,每一次精心雕琢,都饱含着他们对红军的敬仰之情。许多当地的群众也自发地加入到建设中来,为工地运送物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大家齐心协力,只为早日建成这座纪念碑,向红军先辈们致敬。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1979年7月1日,这座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纪念碑终于落成。它高高矗立在长满青松翠柏、风景秀丽的将军山上,碑高14.2米,底座宽7米,厚7.1米,稳稳地扎根于大地,仿佛是红军精神的象征,坚不可摧。16级台阶通向纪念碑,象征着红军走过的艰难历程和不断向上的奋斗精神。周围护以栏杆,整个碑基共占地162.5平方米,其保护范围为166.5亩。碑的造型独具匠心,仿若两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在岁月的长河中猎猎作响,这不仅象征着红军的团结与胜利,更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它将永远飘扬在人们的心中。纪念碑上刻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同志的亲笔题字:“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十九个笔力苍劲雄厚的大字,仿佛带着历史的厚重与力量,镶嵌在碑体上,熠熠生辉,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隆重的落成典礼在木黄镇举行,这一天,木黄镇热闹非凡,宛如一片欢乐的海洋。省内外一些单位纷纷发来贺电、贺信,字里行间都表达着他们对这一重要时刻的祝贺与敬意。中央有关部门和四川、湖南苏区的代表,省内有关单位和印江县、区、公社的代表及当地干部、群众两万多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曾亲身经历过那段艰苦的岁月,对红军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心前来;还有天真烂漫的孩童,他们是革命精神的未来传承者。
人们兴高采烈,喜气洋洋,脸上洋溢着激动与自豪。现场载歌载舞,身着民族盛装的演员们,用欢快的舞蹈和嘹亮的歌声,表达着对红军的崇敬和对革命胜利的喜悦。舞蹈中,他们的动作刚劲有力,仿佛再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身姿;歌声中,那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诉说着对红军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盛大的大会上,铜仁地委副书记宋希同、印江县委书记罗正铭、省文化局副局长田宾、木黄区委贺光禄同志和老红军池怛昌、老游击队员李通贞,以及修建纪念碑工人代表周西龙等先后讲了话。老红军池怛昌颤颤巍巍地走上讲台,他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声音哽咽地回忆起当年与战友们并肩战斗的场景,那些艰苦的岁月、激烈的战斗,仿佛就在昨天。他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红军战士们如何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杀敌,如何在饥寒交迫中坚守信念。他的话语,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动,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印江县委书记罗正铭则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修建纪念碑的重要意义,他强调,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修建纪念碑工人代表周西龙也激动地分享了建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他表示,能够参与这座纪念碑的建设,是他一生的荣幸,他会将红军精神融入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到会的作家、诗人、摄影工作者,他们也被现场的热烈氛围所感染。作家们纷纷表示,要用手中的笔,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讲述红军的故事,传承红军的精神;诗人们激情澎湃,即兴创作诗歌,赞美红军的伟大功绩;摄影工作者们则不停地按下快门,用镜头记录下这珍贵的时刻,他们都决心继承和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这座纪念碑的落成,不仅仅是对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这一历史事件的纪念,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它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与信念,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它将永远矗立在将军山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追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像红军先辈们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