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规整,商贾繁华,河道纵横,湖泊点缀,百余园林如明珠散落四周。
东京城南,徐悟锋眺望城池,感慨万千,随即命令:“发起进攻!”
东京城头,李纲遥望城外梁山军列阵,石炮一字排开,气势惊人。
虽早知梁山石炮威力,但首次目睹仍感压力,心中虽忧,却存一丝希望。
李纲对身边的士卒说道:“东京城坚固深广,城内粮草充裕,我们兵力数万,还有百万百姓,怎能守不住?”
“一旦四方勤王之师赶到,梁山贼寇必会退去,诸位务必齐心坚守。”
李纲不断鼓舞士气。
古往今来,攻城之战要么是血雨腥风,要么是长久对峙。
东京城粮草充足,梁山贼虽围城,但难以困住城内。
若硬拼强攻,守城方占据极大优势。
尽管梁山兵力数倍于城内,李纲依然充满信心。
唯独让他担忧的是,梁山的飞石炮是否真如传闻那般威力无穷。
不久后,在城头守军注视下,一队重甲盾牌手护卫着凌振靠近城池,直到百步距离才停下。
“城上的将士听着!有仇 ** ,有怨报怨,赵官家躲在宫中不敢出面,却让你们守城送死。
识相的就速降,别再执迷不悟!”
“上城的兄弟们,还没见识过我梁山军的手段,若再顽固,今日就让你们领教,莫要枉送性命。”
凌振手持铜皮喇叭大声喊话,全程被盾牌严密遮挡,以防被城头的床弩误伤。
李纲怒斥:“无胆匪类,这等偷奸耍滑之事也敢自称英雄?”
开封尹聂山劝道:“大人莫信流言,世上哪有如此厉害的石炮?东京城坚固无比,岂是寻常小城可比?”
李纲点头附和,目光却一直盯着城外。
凌振说完返回炮阵,早已准备好的石炮随即进行一次试射。
一声令下,炮手拉动机括,借助配重的力量,一颗巨大的石弹呼啸而出,跨越两百步,狠狠砸向城头。
在李纲等人震惊的目光中,石弹势不可挡,直击一座木楼。
轰隆一声巨响,木楼瞬间崩塌。
这座由硬木搭建的双层木楼,在面对传统石炮时或许还能支撑一阵,但在飞石炮的攻击下却显得不堪一击。
巨大的石弹落在城头,带着无比强大的冲击力继续滚动前行,几名动作稍慢的士兵瞬间被碾压,在凄厉的哀号中丧命。
李纲震惊不已,梁山的石炮不仅射程极远,而且仅凭这些石弹的体积,每颗至少也有百斤以上,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还不等李纲回过神来,又有几枚石弹呼啸而来,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所有障碍,无论是木楼还是羊马墙,一旦被击中便彻底毁坏。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漫天沙尘和碎石飞舞,城外的梁山军队顿时爆发出如雷的欢呼。
短暂的停歇后,飞石炮再次启动,但李纲的脸色更为沉重,他知道梁山并未真正停歇,而是正在校准石炮。
果然,约莫一炷香的时间过去,城外骤然响起密集的战鼓声,急促而震撼,直击每一位守城将士的心灵。
“放箭!”
鼓声突然停止,但传令官的命令随即下达,一百门飞石炮同时发射。
一百枚巨型石弹遮天蔽日般朝东京城袭来,挟带着巨大的动能和势能,呼啸而至,声势浩大。
当石弹尚在空中时,那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已让守城士兵胆战心惊,紧接着如暴雨倾盆般砸向城墙。
嘭嘭嘭——
城头的守军清晰感受到城墙剧烈的震动,楼橹瞬间坍塌,尘土飞扬,木屑四溅,不幸被砸中的士兵当场化为血泥。
与此同时,其他三面城墙的石炮也加入了攻势,此次攻打东京,徐悟锋几乎倾尽所有,共部署了五百门飞石炮。
其中四百门已投入战斗,剩下的百门作为后备,而工匠们仍在紧张工作,试图打造更多石炮。
石炮不过是前奏,徐悟锋手中更有威力无穷的武器尚未动用,他就是要用这种猛烈攻势,动摇赵宋朝廷的信心。
梁山大军发起攻击后,东京城内外顿时如同遭遇一场石雨,很快就有数枚石弹命中城南的防线。
城楼瞬间坍塌,轰鸣震天,守军惊恐万分。
守卫手中武器难以触及敌方,仅能以床弩勉强应对,却收效甚微。
李纲见部下慌乱奔逃,心中怒火中烧。
无奈之下,他被迫离开城头,因处境太过危险,身边的人强行将他拉下。
梁山多次炮击后,石弹逐渐换作木质弹丸。
城外百年柳树资源丰富,锯成段即可充当替代品。
此外,城外园林和庄园的石雕、奇石乃至拴马桩,也被徐悟锋派人运回城内备用。
虽削弱了炮击威力,但他并不在意,毕竟城内守军无反击之力。
即便配备多架床弩,仍难扭转局势,梁山已修建诸多防御工事。
若赵宋朝廷胆敢派兵出城决战,恐怕也难逃何灌失败的结局。
首日攻城便成果显着,东京城外的羊马墙在石炮打击下几近毁坏。
石弹与木质弹的双重攻击令守军疲惫不堪。
徐悟锋手持一架望远镜,这是一位匠人历经千辛万苦,用高纯度水晶磨制而成的稀罕之物。
梁山军中仅有五架此类望远镜,均分配给了指挥攻城的将领。
借助这简陋的设备,徐悟锋清楚地观察到城墙动态。
经过多轮炮击,飞石炮已渐入佳境,虽未百发百中,却也命中大半。
东京城墙为砖石结构,却被百斤重弹丸反复轰击,留下无数凹痕。
元蒙曾以**炮攻打襄阳,其威力堪称惊天动地,无坚不摧,深入地下数尺。
而飞石炮的实际表现却证明,古籍记载常有夸大失实之处。
飞石炮发射的弹丸砸在黄土上,往往仅陷浅浅一尺。
多数石弹落地后会反弹跃起,再向前滚动数丈,极有可能撞上守城将士,在人群中冲出一条血路。
徐悟锋满意地点点头,看天色渐暗,遂下令鸣锣收兵,准备次日继续攻城。
李纲得知梁山军撤退后才稍感安心,但心中仍忐忑不安,急忙赶往禀告赵佶战况。
其实无需李纲汇报,赵佶及朝中官员已知今日战况,得知梁山石炮威力巨大,赵佶等人惊恐失色。
待李纲入殿汇报时,更让赵佶忧心忡忡。
城南楼台坍塌不说,士兵也有不少伤亡,梁山的石炮太过凶猛。
赵佶艰难吞咽一口唾沫,对群臣说道:“诸位爱卿,此情此景,可有退敌之法?”
文武百官沉默不语,他们并非无计可施,只是早就想到应对之策——与梁山议和,先让他们撤兵。
然而,宿元景、陈宗善之事犹在眼前,谁也不敢贸然提议议和。
赵佶见状,紧握双拳,指节泛白,最终艰难开口:“朕欲与梁山议和,令其退回济州,诸位以为如何?”
片刻后,终于有人附和:“吾皇英明!”
有人响应,王黼、蔡攸、白时中等人相继附和。
赵佶顿时松了口气,环视众人,问:“哪位爱卿愿往梁山军营议和?”
先前附和的大臣此刻噤若寒蝉,无人应答。
李纲见状挺身而出:“臣愿前往。”
赵佶摇摇头:“你需主持军务,不可前去。”
赵佶见无人主动请缨,遂命同知枢密院事李棁出使,郑望之、李邺为副使。
随后,李纲建议:“今日守城损兵折将,陛下当赏赐士卒,安抚军心,如此方能振作士气。”
李纲心急如焚,梁山的石炮威力巨大,若持续下去,士气定会跌至谷底,难以守住城池。
他也不确定梁山军是否还有其他手段。
“准奏!”
赵佶觉得有理,立刻点头,随后思索片刻,说道:“让太子代朕前往吧。”
退朝后,众大臣散去,唯独李纲留了下来。
他向赵佶问道:“陛下为何不派臣去与梁山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