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5年4月2日
凌晨三点,hUd科研部的走廊依然亮如白昼。林悦摘下防护镜,指节重重叩在实验台上,全息投影里的能量曲线正疯狂跳动——第37次护盾稳定性测试,又失败了。
“边缘泄漏率还是0.5%。”助手小吴揉了揉发红的眼睛,“按照这个数据,500c高温下,护盾最多撑半小时。”
林悦盯着屏幕里的淡蓝色光膜——那是目前最先进的能量护盾,由32块微型能量发生器组成,本应形成无缝防护层。可此时,光膜边缘正渗出细碎的银色电花,像被撕开的渔网。
“未来的他们用了三年才解决这个问题。”
熟悉的声音从实验室门口传来。林悦抬头,看见萧宇抱着保温桶站在那里,军装领口微敞,眼底带着青黑——显然又是一夜未眠。
“三年?”小吴嘀咕,“我们都试了半个月了……”
萧宇走到实验台前,指尖划过全息投影的护盾模型:“因为你们没试过‘蜂巢结构’。”他拿起激光笔,在光膜边缘画出交错的网格,“不是用大块发生器,而是无数10厘米直径的微型能量球,间距5厘米。这样边缘重叠覆盖,泄漏率能降到0.1%。”
林悦的瞳孔突然收缩。她记得三天前萧宇随口提过“双回路冷却”,结果第二天护盾过载阈值真的提升了30%。此刻他画的“蜂巢结构”,竟和她昨夜在草稿本上涂画的改良方案有七分手肖。
“你……”她刚要开口,萧宇已拉开保温桶,浓郁的蘑菇汤香漫出来:“张猛给食堂塞了只野山鸡,说‘科研的得补脑子’。”他盛了一碗推到林悦面前,“趁热喝。”
林悦低头,汤面倒映着萧宇眼底的血丝。她突然意识到,这个总说“未来”的男人,这半个月来几乎没合过眼——从说服各国到安抚民众,从调兵遣将到给科研部当“编外顾问”,他把每个细节都掰碎了揉进现实。
“小吴,按萧先生的方案重新建模。”林悦突然起身,“立刻!”
凌晨五点,全息投影切换成新模型。32块发生器变成300个微型能量球,像蜂窝般紧密排列。林悦深吸一口气,按下启动键——
蓝色光膜应声而起。林悦盯着监测仪,心提到了嗓子眼。0.4%……0.3%……当数值最终停在0.12%时,实验室爆发出欢呼。小吴直接蹦起来撞翻了椅子,林悦的手死死攥着实验台,指节发白。
“成了?”萧宇凑过来看数据,“和未来的记录几乎一样。”
“萧先生,您到底……”小吴抹了把眼泪,“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萧宇沉默片刻,望向窗外的夜色:“因为我见过它成功。”他转身看向林悦,目光温和却坚定,“见过它护住十万个家庭,见过它让妈妈们不用再抱着孩子躲在废墟里。”
林悦突然明白,那些被萧宇随口说出的“未来”,从来不是虚无的预言——那是他用百余年的血与火,刻在骨头上的记忆。
“萧宇,”她声音发颤,“我们需要更多的微型发生器。”
“预委会的3d打印车间已经24小时运转了。”萧宇从口袋里摸出一张草图,“这是‘降温塔’的设计——用液氮云覆盖赤道区,能把高温压到40c以下。”他展开图纸,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未来的伤亡数据,“未来‘三日横空’时,赤道区温度82c,48小时死了2亿人。”
林悦接过图纸,指尖触到萧宇用红笔圈出的“雅加达”“内罗毕”“里约热内卢”——都是未来的重灾区。她突然想起三天前在新闻里看到的画面:非洲难民营的孩子们舔着干裂的嘴唇,老人们往水壶里塞冰块(那是最后一批从南极运来的)。
“需要多少经费?”她问。
“预委会已经通过了。”萧宇掏出平板,上面是刚签发的批文,“陈司令说‘就算卖了hUd的金马桶,也要把降温塔建起来’。”
林悦笑了。她知道陈建国所谓的“金马桶”是hUd大厅那尊镀金地球仪——萧宇上周还说那是“浪费钱的老古董”。
“走。”萧宇扯了扯她的白大褂,“去看看你的‘蜂巢护盾’实地测试。”
上午十点,戈壁滩测试场。
五台巨型加热仪对准防护舱,温度指针疯狂攀升:300c……400c……500c!
林悦的呼吸急促起来。防护舱里的温度计停在25c——和实验室数据一致!
“成功了!”小吴举着监测仪冲过来,“边缘泄漏率0.1%!能扛500c高温整整两小时!”
现场响起掌声。萧宇望向远处的预委会车队——各国代表正通过直播看着这一切。他知道,当画面传回联合众国大厅时,那些曾质疑“浪费资源”的政客们,会重新计算“建降温塔”的投入产出比。
“林博士,”米国代表举着喇叭喊,“我们愿意提供500台微型发生器!”
“毛熊航天局说,他们的火箭可以免费运送降温塔组件!”通讯兵递来纸条。
林悦望着萧宇,后者正低头调整防护舱的观测窗。晨光里,他的侧脸镀着金边,像座永远不会倒的山。
“萧宇,”她轻声说,“你总说‘未来’,可我觉得——我们正在创造新的未来。”
萧宇转头看她,眼里有光:“因为这一世,我们不是一个人。”
下午两点,预委会紧急会议。
林悦站在全息屏前,展示着“蜂巢护盾”的测试录像:“护盾可覆盖1平方公里区域,单台设备成本是传统防护墙的三分之一。”她切换画面,“降温塔计划需要100座液氮释放装置,分布在赤道区,能在高温天将地表温度降低40c。”
“需要多少时间?”非洲代表问。
“护盾三个月量产,降温塔半年竣工。”萧宇接过话头,“刚好赶在‘三日横空’前——未来的它在3027年3月15日出现,这一世,我们不等它来。”
屏幕上弹出全球高温模拟图:没有护盾和降温塔的区域,温度曲线直冲80c;有防护的区域,曲线被按在40c以下。
“这不是科幻。”林悦指着模拟图,“这是我们用半个月研发、三个月准备就能实现的现实——只要你们愿意相信。”
联合众国大厅陷入沉默。三秒后,非洲代表率先举手:“我代表联盟支持。”毛熊代表紧随其后:“我们出工程师。”连米国代表都咳了咳:“资金方面,我们可以谈。”
散会时,陈建国拍着萧宇的肩膀笑:“你小子,把‘未来’变成了‘现在’。”
傍晚,hUd顶楼。
林悦靠着栏杆,望着楼下忙碌的工地——3d打印机正喷出银色的微型发生器,运输车满载着降温塔的钢架。萧宇站在她身旁,手里捏着张泛黄的纸——那是他从未来记忆里誊写的“高温应对手册”。
“这上面写着,”他轻声说,“未来的我在高温天里背了27个孩子去避难所,最后一个孩子在我背上断了气——她的手心里还攥着半块融化的冰。”
林悦的眼睛发酸。她想起上午测试时,防护舱里的温度计始终停在25c——那是最普通的室温,却是未来多少人求而不得的奢望。
“现在不会了。”她握住萧宇的手,“我们建了护盾,建了降温塔,还建了——”
“建了希望。”萧宇替她说完,“让每个妈妈都能在高温天里,给孩子煮一碗热汤。”
晚风掀起林悦的白大褂。楼下,施工队正把第一台微型发生器吊装上卡车,车身上印着鲜红的“hUd”标志。更远的地方,预委会的无人机掠过城市,播放着萧宇的演讲录音:“这一次,我们不躲,不逃——我们站着,把灾难挡在门外。”
林悦忽然想起重生那天,萧宇站在晨光里说“我要带你们活下来”。此刻,她终于明白,他所说的“活下来”,从来不是苟且偷生,而是让每个生命都有资格在阳光下,喝一碗热汤,看一朵花开。
“萧宇,”她靠在他肩头,“这一世,我想和你一起,看到人类赢。”
萧宇低头,晨光里,两人交叠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远处,施工队的号子声混着无人机的广播,在四月的风里飘向远方。
而在联合众国的数据库里,新的条目正在生成:
“3025年4月2日,hUd通过‘蜂巢护盾’与‘赤道降温塔’提案。
这是人类在末日倒计时中,第一次主动举起了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