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长城前线)
寒风如刀,卷着雪粒呼啸掠过山脊。于学忠勒住战马,眯眼望向远处蜿蜒的长城轮廓。夜色中,那道古老的城墙像一条沉睡的巨龙,沉默地横亘在燕山山脉之间。
“报告总司令,51军113师已抵达喜峰口西侧,57军仍在调整部署。”副官李振唐递上电文,声音压得很低,仿佛怕惊动潜伏在黑暗中的日军侦察兵。
于学忠接过电报,借着警卫员王勇提着的马灯微光,快速扫过内容,眉头紧锁。
“告诉周毓英(113师师长),务必在天亮前构筑好防御工事,日军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让弟兄们把大刀磨快些,这一仗,近身肉搏少不了。”
李振唐点头,转身去传达命令。于学忠搓了搓冻僵的双手,呼出的白气在冷风中迅速消散。他抬头望向天空,灰蒙蒙的云层压得很低,像是预示着一场恶战即将来临。
拂晓时分,日军炮火骤然撕裂了寂静。
“轰——!”
第一发炮弹落在113师前沿阵地,炸起一片泥土和碎石。紧接着,第二发、第三发……日军的山炮、野炮轮番轰击,整个喜峰口西侧阵地瞬间陷入火海。
“隐蔽——!”军官们的吼声在爆炸声中显得微弱。
于学忠站在指挥所的高地上,望远镜里,日军的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开始冲锋。黄褐色的军服在雪地里格外扎眼,刺刀在晨光中泛着冷芒。
“小鬼子这是要一口气吃掉我们。”参谋长低声说道。
“没那么容易。”于学忠冷笑一声,转头对传令兵喝道:“命令炮兵连,瞄准日军冲锋队形,给我狠狠打!”
几分钟后,东北军仅有的几门迫击炮开始还击,炮弹在日军队伍中炸开,暂时延缓了他们的攻势。但很快,更多的日军从侧翼包抄上来。
“上刺刀!”战壕里,连长嘶吼着。
士兵们默默抽出背后的大刀,刀刃在晨光中泛着寒光。
日军以为炮火已经摧毁了中国守军的意志,却没想到,当他们冲上阵地时,迎接他们的是一排排雪亮的刀锋。
“杀——!”
东北军的大刀队怒吼着跃出战壕,如猛虎般扑向日军。这些士兵大多来自关外,自幼习武,刀法狠辣精准。
一名日军少尉刚举起军刀,就被一名东北军士兵一刀劈中肩膀,鲜血喷溅。另一名日军挺着刺刀冲来,却被侧身闪过,随即被反手一刀斩断脖颈。
战场瞬间变成了修罗场。
于学忠在望远镜里看到这一幕,拳头攥得发白。他知道,这样的白刃战虽然惨烈,但却是目前唯一能阻挡日军的方式——东北军的弹药储备已经见底,而日军的炮火优势太大,唯有近身肉搏才能抵消差距。
“总司令,57军来电,他们被日军牵制,无法增援!”李振唐焦急地报告。
“告诉他们,无论如何,必须守住自己的防线!”于学忠咬牙道,“喜峰口不能丢!”
战斗持续到正午,日军仍未攻下阵地,但东北军的伤亡也在急剧增加。
一名浑身是血的士兵跌跌撞撞跑到指挥所:“报告!三连……全连阵亡,日军从侧翼突破!”
于学忠猛地站起身:“警卫连,跟我上!”
“总司令,太危险了!”李振唐急忙阻拦。
“现在不是坐镇后方的时候!”于学忠拔出配枪,大步走向前线。
当他赶到突破口时,日军已经冲上城墙,正与守军厮杀。于学忠抬手一枪,撂倒一名日军军官,随即拔出军刀,亲自加入战团。
“弟兄们,杀鬼子!为东北父老报仇!”
士兵们见总司令亲自上阵,士气大振,怒吼着反扑上去。日军没想到中国军队还有如此顽强的反击,攻势终于被遏制。
黄昏时分,枪声渐歇。
喜峰口守住了,但代价惨重。阵地上横七竖八躺着双方的尸体,鲜血染红了积雪。
于学忠站在城墙上,望着远处日军撤退的烟尘,沉默不语。
李振唐走过来,低声道:“总司令,伤亡统计出来了……113师损失过半。”
于学忠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这样的战斗无法持久。东北军的装备、补给远不如日军,仅靠血肉之躯,终究难以抵挡现代化的战争机器。
“给张学良少帅发报……”他缓缓开口,“喜峰口虽守住了,但若无援军,长城防线迟早崩溃。”
他望向南方,那里是南京的方向。
“希望中央……别再坐视不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