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实验室的警报声仍在回荡,红光如血般在墙壁上流淌。
程远站在档案柜前,手指颤抖地抽出那卷泛黄的“八灶计划”原始文件。
纸页边缘已经脆化,仿佛一碰即碎,可他顾不上这些。
他的目光死死钉在底部那行几乎褪色的小字上——
“当主锅失效,备选方案:以人为釜,以魂为引,启‘轮回灶’。”
空气凝固了。
“不是设备……”他喃喃自语,声音低得像从地底渗出,“他们要换的不是炉子,是人。”
脑中电光火石般闪过苏悦这些年被囚禁的数据模型、意识剥离实验的失败记录、还有那些悄然消失在系统日志中的儿童档案。
一切线索终于拼合——敌人从未放弃复活她的意识,但他们不再试图修复原体,而是要复制她,把属于苏悦的记忆与情感网络,完整移植进一个全新躯壳。
而这个新宿主,必须具备一种极为罕见的特质:高共情力。
能感知他人痛苦,能共鸣未言之伤,能在沉默中听见灵魂的震颤。
这种孩子,本该是游牧糖匠基金会最想保护的人。
可现在,却成了敌人猎取的目标。
“我们救过的孩子……”程远猛地抬头,眼神骤冷,“全都在名单上。”
同一时刻,陆家老宅。
萌萌盘腿坐在书房地毯上,面前摊开一台平板电脑,是他坚持要调出的“回声墙项目”受助儿童名录。
这面墙曾是他母亲设计的心理疗愈装置——每个孩子只要触碰墙面,就能将心底最深的悲伤释放出来,由系统转化为一段旋律,再通过糖果的味觉编码储存下来。
“你还听得见。”他每念一个名字,就轻轻点一下屏幕,像在确认某种存在。
陆寒站在门边,黑衣笔挺,面容沉静如夜海。
可当他听见儿子低语时,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波澜。
这是第一次,萌萌主动提出要清点这些孩子。
他知道些什么?还是……感应到了什么?
直到第七个名字停下。
“这个哥哥,”萌萌皱眉,小手停在半空,“上次讲故事的时候,眼睛没有眨。”
陆寒走近,接过平板,调取当日视频回放。
画面中,少年十五六岁,站姿端正,讲述母亲在火灾中遇难的经历。
语调平稳,节奏精准,甚至适时低头抹泪。
可放大至眼部特写时,问题显现——泪腺未激活,脸颊湿润处呈不规则扩散状,明显是人工涂抹。
“演技太好了。”陆寒冷冷道,“真实悲痛不会这么标准。”
程远连夜接入社交数据库,追踪该少年三个月内的行为轨迹。
结果令人脊背发凉——他曾七次搜索“如何控制面部肌肉表达悲伤”,五次浏览“共情训练速成法”,甚至还加入了一个名为“情绪表演者”的暗网群组。
更诡异的是,他并非孤例。
在过去一年中,有十三名接受基金会援助的孩子出现类似异常行为模式,其中九人已被评估为“高风险接触对象”。
“他们在筛选,也在渗透。”程远咬牙,“而且已经动手了。”
陆寒眸色一沉,当即下令:“把他编入‘创伤叙事培训营’,安排与其他幸存儿童同住。不要打草惊蛇,我要看他背后连着谁。”
三天后。
深夜十一点四十二分。
宿舍楼陷入寂静,唯有走廊尽头的安全出口灯泛着幽绿。
程远蹲在通风管道外侧,手中握着一块晶莹剔透的糖块——这是苏悦生前研发的最后一款共振介质,能在无电源条件下捕捉特定频率的声波振动。
糖晶体连接微型拾音膜,贴附于墙体内部。
凌晨两点零七分,洗手间门锁轻响。
少年独自走入,反手落栓,镜前站定。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练习哭泣——先是抽噎,再转呜咽,最后撕心裂肺地喊出一句:“妈妈!别走……”
可眼中依旧干涸。
他抬起手,用指尖蘸水抹在眼角,又调整嘴角弧度,反复比对手机录像里的表情差异。
“还不够痛……”他低声呢喃,“他们说,只有真正心疼我的人,才能唤醒她……我必须学会被爱。”
然后,他掀开舌头,取出一枚米粒大小的芯片,投入水槽,打开水流。
溶解瞬间,糖晶体捕捉到一段加密音频信号,频率恰好与苏悦当年留下的“唤醒协议”吻合。
“第九灶台,启动倒计时。”
程远脸色铁青,立即上传数据解析。
可就在传输途中,所有相关文件突遭远程清除,服务器反馈错误代码:【权限不足】。
有人,在更高层抹去了痕迹。
陆寒站在监控室中央,盯着那段被删前最后一帧画面——少年仰头望镜,唇形缓缓吐出两个字:
“母亲。”
不是叫唤,是称呼。
仿佛对面站着的,从来就不是虚影。
而是某个正透过这具身体、窥视世界的灵魂。
风穿过窗缝,吹动桌上尚未归档的儿童档案。
一张照片滑落,是个小女孩,抱着破旧布偶,笑得灿烂。
她在“回声墙”留言只有一句:
“我想让所有人都不再假装快乐。”
陆寒弯腰捡起,指尖抚过照片边缘。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了碑文真正的含义。
换锅的人,不是为了延续香火,而是为了篡改真相。
而真正的灶神,从不需要血脉继承。
她会选择自己的容器。
也会惩罚背叛味道的人。
窗外,晨光未现。
但某处角落,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件正静静躺在教育部信访窗口的投递箱里,封口未贴邮票,内容空白。
唯独在右下角,印着一枚淡淡的指纹——
形状像一颗融化的糖。【第414章】糖融之处,心火未熄
晨光如利刃般,割开城市灰暗朦胧的天际。
教育部信访窗口前,那封无名信静静地躺在堆积如山的文件最上层,就像一颗被遗忘却注定会引爆的种子。
指纹清晰、位置精准——仿佛这不是偶然的投递,而是一场仪式的开端。
苏怜站在三公里外的咖啡馆角落,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落在手机屏幕上跳动的热搜词条:#心理援助变相洗脑?
# #谁在训练孩子的共情力?
#
她嘴角微微上扬,眼中却没有笑意。
“这不是证据,而是火种。”她低声自语,将一杯已经冷掉的美式咖啡推到一边,“只要有人开始怀疑,谎言就再也掩盖不住真相了。”
听证会现场,记者们蜂拥而至。
她戴着口罩和宽檐帽,混在旁听人群中,听着自己匿名提交的举报信被逐字朗读。
官员们支支吾吾,基金会代表紧急辟谣,可那些模棱两可的回答,反而成了媒体笔下的“欲盖弥彰”。
“某些孩子正在被训练成‘更好的倾听者’。”这句话反复出现在各大新闻标题中,像一根细针,扎进了公众神经最敏感的地方。
而她想要的,正是这短暂的停顿。
当天夜里,一辆毫不起眼的面包车驶入城郊废弃医院的地下车库。
车内,三位白发苍苍的心理医生交出一叠泛黄的病历本,封皮上写着“边缘共情障碍干预实验·绝密”。
“我们当年以为是在救人。”其中一人声音颤抖,“结果……是我们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苏怜翻开第一页,瞳孔骤然收缩。
【受试儿童A - 7,女,9岁,有高共情倾向。
经过七次引导性叙事暴露后,出现非自主顺从行为,表现为无条件回应施令者的情绪需求,即使违背自身意愿。
结论:该类体质极易被植入‘替代情感模板’,建议终止项目。】
她继续翻阅,越来越多的记录浮现——这些孩子不仅能感知痛苦,更能被“重塑”为情感容器,成为他人意识寄居的温床。
“他们早就尝试过了。”她喃喃自语,“失败一次,就换一个方法。”
而这一次,他们盯上了游牧糖匠基金会——这个以疗愈之名收容创伤儿童的地方,竟成了最佳的筛选场所。
与此同时,陆氏总部地下指挥中心,灯光全部熄灭。
所有电子监控系统已被强制关闭,服务器离线,摄像头断电。
取而代之的是二十四小时人工轮值,每两名成员一组,在各个区域定点巡查,用纸质日志记录每一个孩子的作息和反应。
陆寒站在中央大厅,手中握着一枚琥珀色的糖果,那是苏悦生前最后研制的“情绪共鸣体”原型。
“他们靠算法抓取特征,寻找共情峰值,预测心理模型。”他声音低沉,但穿透了寂静,“但我们不玩数据游戏了。”
他抬眸扫视全场:“从今天起,测试只有一个——闭眼品尝糖果。”
规则很简单:让孩子蒙上眼睛,随机给他们不同味道的糖果——甜、苦、酸、辣、咸、涩、麻、腥、烫。
不问他们的感受,不记录他们的回答,只看他们第一反应的眼神和肢体动作。
“真正的共情,不在语言里。”他说,“而在本能。”
测试持续了三天。
大多数孩子只是皱眉、吐掉糖果,或者下意识地靠近照护者。
直到第五天清晨,轮到那个五岁的女孩——林小满,她来自地震灾区孤儿院,档案编号m - 09。
当她咬下那颗黑色苦糖的瞬间,没有哭,没有退缩,而是猛地转身,紧紧抱住身旁一个比她大两岁的男孩,把脸埋进对方的肩膀,肩膀微微颤抖。
陆寒站在单向玻璃后面,呼吸一滞。
那一抱,不只是安慰。
那是保护。
是当年苏悦在实验室暴动夜,用自己的身体挡住萌萌时的动作复刻。
“带她走。”他立即下令,声音不容置疑,“转入‘铜锅计划’安全屋,代号‘守味者’,仅限我与萌萌知情。”
命令下达的同时,一道微弱的信号悄然跃出基金会主楼,直奔第七号遗址方向——但下一秒,被预设的物理防火墙拦截,化作无声的火花湮灭于虚空。
夜深了。
基金会顶楼天台,铜锅静静地放置在中央,宛如一座祭坛。
这是苏悦亲手设计的最后一套情感共振装置,传说中能承接“未说完的话”。
萌萌独自坐在锅前,双腿晃荡着,手中捏着一块偷偷藏起来的彩虹糖——那是妈妈留给他的最后一颗。
他缓缓地将糖放入口中,闭上眼睛。
风停了,星星隐去。
时间仿佛凝固了。
良久,他睁开眼睛,眸光清澈如洗,却又深不见底。
“妈妈说……”他轻声开口,声音稚嫩却带着奇异的重量,“第九口锅已经点火了,但它煮不出真心话。”
话音落下的刹那——
“嘀!嘀!嘀——”
刺耳的警报声撕裂了长空!
基金会服务器群突发异常,警报灯疯狂闪烁。
技术组紧急排查,发现有人试图远程接入“儿童档案库”,攻击源Ip锁定在城南荒废区——第七号遗址旧址,正是当年“八灶计划”首次人体实验的埋骨之地。
“不可能!”程远冲进控制室,盯着定位坐标,脸色惨白,“那里早就断电十年了,连信号塔都拆了!”
更令人窒息的是,入侵者并未使用常规网络通道,而是通过一种古老的脉冲波频段发起连接——正是苏悦早期研发的“糖波传导协议”,理论上只能由活体共情者手动激活。
“有人在用她的语言……打开她的门。”程远喃喃自语。
而就在同一时刻,宿舍楼内,那名曾练习哭泣的少年悄无声息地起身。
他穿好外套,从床垫夹层取出一张折叠整齐的手绘地图。
线条稚拙,却精准地描绘出一片从未公开的地底结构——八座环形灶台围绕着中枢,第七座已标上红叉,第八座则被重重圈起,旁边有一行小字:
【此处有声,母应在此。】
他凝视了良久,轻轻折好地图,塞进衣兜,推门而出。
夜色吞没了他的背影,只留下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未知的深处。
窗外,月亮隐没在云层后面。
那枚融化的糖指纹,在教育部档案室的复印件上,正悄然渗出一丝极淡的荧光——像是回应,又像是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