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二十一分,西墙的糖渍仍在滴落。
那暗红如血的黏稠液体缓缓滑下砖缝,在地面汇成一小滩不规则的图案,像某种古老符号,又像无声的控诉。
陆寒蹲在那里,指尖悬停半寸之上,呼吸几乎凝滞。
他不敢碰——不是怕毒,而是怕惊扰了这跨越生死传递而来的讯息。
这是苏悦留下的。
她没死。她在墙里藏了话,用糖做信封,以痛为墨。
“程远。”陆寒声音沙哑,未回头,“提取样本,全频段分析,我要知道这糖里煮过多少眼泪。”
“已经在做了。”程远快步上前,戴着无菌手套的手小心翼翼采集墙面渗出物,放入特制密封舱。
他的眼神沉得发冷,“这不是普通的糖化反应……分子链结构异常复杂,含有大量非食品级有机残留。”
实验室灯光惨白,仪器嗡鸣渐起。
三小时后,质谱图谱在主屏上展开——
峰值密集如坟茔碑林。
“皮脂腺分泌物、泪液电解质、唾液淀粉酶……还有这个——”程远放大一处波形,“微量脑脊液蛋白标记,来自至少七名不同女性个体。年龄跨度从十六到三十四岁,全部匹配失踪支教老师生物数据库。”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她们的情绪峰值集中在恐惧与绝望区间。尤其是临终前十二小时,肾上腺素和催产素异常飙升……像是在极度痛苦中仍试图传递什么信息。”
“不是‘试图’。”陆寒盯着屏幕,眸底翻涌着寒潮,“是被强行抽取。”
他知道这些人是谁。
八年前那场大火烧毁的不只是福利院旧址,更是一群年轻女教师的生命。
官方定性为意外,可苏悦曾在婚前夜悄悄告诉他:“火是假的,人也没死干净。她们的声音,后来都变成了糖的味道。”
当时他以为她是情绪崩溃胡言乱语。
现在才懂,那是预言。
而敌人早已开始收割——将死者生前最强烈的情感印记,通过特殊技术萃取、编码、植入仿生系统,训练出能完美模仿人类共情反应的“情感仿真体”。
这些替身不仅能骗过亲人,还能渗透组织,悄无声息地替代关键人物。
他们吃的不是糖。
他们在吃回忆。
“萌萌呢?”陆寒忽然问。
“刚睡下,但心率一直偏高。”护士低声汇报,“睡前又画了一幅画……和之前两晚一模一样。”
陆寒接过纸张。
稚嫩笔触勾勒出一口巨大黑锅,底下堆满睁大的眼睛,每只眼里映着一个小女孩张嘴哭喊,嘴角淌出血丝般的红线。
背景是模糊的灶台轮廓,上方飘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
吃了坏糖,肚子疼。
陆寒瞳孔骤缩。
他在档案库里见过类似的图像。
旧福利院儿童心理评估报告中,有十三名幸存者在灾后梦游时反复绘制相同场景。
专家归因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可没人注意到一个细节——所有孩子都说,梦见的是“别人的眼泪变成糖浆,流进嘴里”。
而现在,萌萌连续三夜惊醒,都说同一句话:“妈妈说别吃陌生人给的糖,他们会偷走你的声音。”
血脉链接。
苏悦早就料到这一天。
她在糖链中埋下了记忆警报网——以自己为源点,借亲子基因共鸣,把真相封装成梦境碎片,传送给唯一能接收的人:他们的孩子。
“她不是在逃命。”陆寒喃喃,“她在布阵。”
程远抬头:“我们要反击吗?”
“当然。”陆寒站起身,眼中血丝密布,却燃起久违的锋芒,“但他们喜欢偷听过去,那就给他们一段‘过去’。”
计划代号:回声诱饵。
三天内,一批限量版纪念糖果悄然上线,由游牧糖匠基金会旗下合作门店免费派发,附卡片写着:“献给曾迷失于黑暗中的你——愿甜不再掩盖苦痛。”
外表普通,实则内含经过加密的糖基信息链。
程远将一段伪造音频转化为分子振动频率,嵌入晶体结构:那是模拟苏悦声纹录制的“遗言”,语气虚弱而悔恨,诉说着放下仇恨、只想守护孩子的愿望。
内容充满破绽——正是为了吸引那些渴望确认“猎物是否已死”的幕后黑手。
同时,城市地下管网、基金会周边建筑、甚至几所试点学校配电箱内,数十个微型量子传感器完成部署。
它们不记录影像,只捕捉一种信号:试图逆向解析糖链信息时产生的微弱能量共振。
只要有人读取,就会暴露位置。
第一块糖送出当晚,监控屏便捕捉到三次异常波动。
一次来自市精神卫生中心某实验室,一次在郊区废弃化工厂,第三次……竟出现在教育局直属心理干预项目组内部终端。
“他们在盯我们。”程远冷笑,“而且迫不及待。”
陆寒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灯火阑珊的城市天际线。
而是谁掌握“记忆解释权”的终极较量。
而在某间安静教室里,阳光透过窗帘洒落讲台。
一名心理辅导员正微笑着分发小碟:“今天课程叫‘闭眼品糖’,请大家用心感受味道,并告诉我——你尝到了什么?”?
(续)
阳光穿过教室窗帘的缝隙,在木质地板上切割出一道道斑驳光影。
空气里浮动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甜香,像是焦糖融化时散发的气味,却隐隐夹杂着铁锈般的腥气。
苏怜坐在最后一排,伪装成一名新晋心理评估员,肩背单肩包,手里捏着一份空白表格。
她眼神不动声色地扫过讲台——那名心理辅导员正温柔地引导孩子们闭眼、含糖、静心感受。
“告诉我,你尝到了什么?”她的声音轻柔得像羽毛拂过耳膜,可每当有孩子说出“苦”字时,她的指尖就会微微一颤,瞳孔收缩如针尖。
太刻意了。
苏怜垂下眼帘,掩住眸底翻涌的寒意。
她在政策推行小组任职三个月,亲眼见证这个“心灵疗愈计划”如何迅速铺展至十二所试点学校。
名义上是借助味觉唤醒创伤记忆、促进情绪释放,实则……她在第三所学校就察觉到了异常:所有被采集的糖渣样本,最终都流向一个从未备案的冷链运输链。
而此刻,这名辅导员的动作,简直是在明目张胆地筛选“高敏感反应者”。
一个小女孩皱着脸吐出糖果:“好苦……像妈妈哭的时候,眼泪掉进我嘴里。”
辅导员眼前一亮,立刻上前用镊子夹起那颗湿漉漉的糖丸,放入密封袋,标签上写着编号【t - 09】。
她嘴角扬起一抹极淡的笑,快得几乎无法捕捉,却让苏怜脊背发凉。
——这不是治疗,是狩猎。
放学铃响后,苏怜悄然尾随那名辅导员上了车。
黑色商务轿车没有挂单位标识,车牌却是教育局直属配额。
她启动腕表上的追踪模块,冷眼看着车辆驶离市区,一路向西,最终拐入一片荒芜工业区边缘的灰白色建筑群。
那里本该是一处废弃食品质检中心。
可当她潜行至围栏外,透过监控死角靠近时,却发现地下通风口持续排出低温白雾,电力负荷曲线远超普通检测机构标准。
更诡异的是,每隔十五分钟,便有一辆印着模糊徽记的厢式货车进出,车牌归属显示为——国家认知工程附属第六研究所。
苏怜屏住呼吸,将微型震动传感器贴上外墙。
三秒后,耳机传来断续音频:
“……3号复制人模型情绪拟合度已达89.7%,差值集中在‘母性本能’维度……需补充真实痛感数据。”
“建议激活亲子共情通道,优先提取5 - 12岁儿童梦境残留物。”
“最新情报:目标源未死亡,记忆波频仍在共振……准备启动第八灶台。”
她浑身血液瞬间冻结。
第八灶台。
那是苏悦在婚礼前夜写在日记本最后一页的词。
她说:“他们把人当成食材,一口锅炖一个灵魂,第八口锅里煮的是会哭的孩子。”
原来不是疯话。
是预言。
是遗言。
是这场吞噬记忆的饕餮盛宴中,唯一能刺穿谎言的密码。
她迅速拍下建筑结构图与运输记录,正欲撤离,忽觉脚下一沉——地面轻微震颤,仿佛某种大型设备正在启动。
抬头望去,主楼顶端竟藏着一座伪装成水塔的环形天线阵列,正缓缓旋转,对准城市中心某一点。
目标坐标闪烁着红光——正是游牧糖匠基金会所在地。
与此同时,陆寒站在地下指挥室,盯着屏幕上骤然爆发的数据洪流。
“触发了!”程远声音紧绷,“西南方向加密基站接收到‘遗言糖’信息,三秒内启动量子解码协议,并回传指令:验证情绪真实性|准备激活4号复制人。”
陆寒眼神骤冷。
4号复制人。
四个字如冰锥刺入心脏。
那是他们最初档案中标记的“终极替身计划”——以苏悦为蓝本,复制其情感模式、思维逻辑、甚至亲子羁绊反应,打造一个完美替代品,用于渗透基金会核心决策层。
而真正令人窒息的是下一个发现。
“Ip溯源完成。”程远咬牙,“信号源头……是第七号遗址当年使用的军用通讯基站。物理地址已被注销八年,但现在,它醒了。”
空气仿佛凝固。
七年前那场大火后,所有通往福利院旧址的通信链路都被永久切断,包括三个隐秘科研节点。
官方宣称设备损毁,可如今这组频率不仅恢复运作,还接入了国家级别的数据中枢。
敌人不仅活着。
他们早已渗透进光天化日之下。
“暂停一切公开派发。”陆寒冷声下令,手指重重划过战术面板,“关闭表面网络,转入暗流追踪。我要知道每一条数据流向哪里,每一个中转节点背后是谁签字放行。”
他目光落在墙上的城市热力图上,数十个红点正悄然连接成网——那些曾领取“纪念糖”的学校、医院、社区中心,此刻全都变成了潜在监听站。
他们在读取。
他们在学习。
他们在模仿“爱”的形状,只为更好地杀死“真实”。
就在这一刻,陆寒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萌萌房间的智能监护系统发出警报:异常脑波活动|持续闭目状态超过十分钟|心率平稳但呼吸频率下降至濒睡临界值。
他猛地冲上顶层居所,推开门的一瞬,只见孩子静静坐在床边,双唇微启,舌尖抵着那颗小小的“遗言糖”,双眼紧闭,脸上毫无表情。
十分钟后。
萌萌睁开眼。
瞳孔短暂失焦,像是灵魂尚未归位。
然后,他抬起头,声音平静得不像个五岁孩童:
“刚才有个穿白大褂的女人看到了妈妈写的字,她在笑,说……‘终于找到会哭的模板了’。”
话音落下——
刺耳的警报骤然撕裂夜空!
基金会主服务器遭遇高强度定向攻击,防火墙层层崩解。
屏幕上,数千份关于“第八灶台”的电子档案正以惊人速度被批量下载。
删除进度条冰冷跳动:
97%……98%……
陆寒扑到控制台前,怒吼:“锁死外链!切断云同步!”
可太迟了。
对方的目标从来不是全部数据。
而是最关键的那一部分——
苏悦亲手埋下的记忆密钥,藏在“糖链编码”最深处的身份认证信息,即将彻底消失。
程远双手飞速敲击键盘,额头渗出冷汗。
突然,他在日志底层捕捉到一段异常写入请求——来源未知,权限极高,内容仅一行代码:
`\/\/ 启动情感共鸣校准程序:模板匹配中 → 参照对象:SY - 001`
他的手指顿住。
眼神陡然锐利如刀。
下一秒,他调出离线备份通道,指尖悬于回车键之上,低声自语:
“你们想拿走她的记忆?”
“那就……送你们一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