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早就研究过,如果要打高句丽,要怎么打。
“打高句丽,只是从辽东进发还不够,还要从登州出发。”
随后,李世民看向长孙无忌。
“辅机,你以为,这当中,该如何平衡?”
长孙无忌显然早已深思熟虑,从容应道:“陛下,臣以为,接收城池可按计划进行,可令张俭进驻乌骨、白岩二城。”
“至少,要做出,给高桓权撑腰的姿态,令盖苏文不敢轻举妄动。”
“另外又给盖苏文留下一个看似‘高桓权引狼入室’的口实,加剧高句丽内部对高桓权名声的指摘,进一步削弱高桓权的民心。”
“让两边,都两难。”
长孙无忌脸上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高桓权想要掌权,就离不开对大唐的依赖,大唐是他唯一的后盾,若想活命,若想有朝一日真正掌权,就必须不惜代价,按照我们的要求,咱们说什么,他捏着鼻子也要认。”
“如此一来,主动权一直捏在咱们手里,等哪一天,咱们不需要了,随时可弃。”
李复在一旁听着,心中明了,这是典型的“养寇自重”策略。
大唐既要拿到实实在在的土地利益,又要让高句丽保持内耗状态,无法形成统一强大的威胁。
等将来大唐腾出手来想要收复辽东的时候,那就轻松多了。
李复记得,历史上是盖苏文篡权,之后跟大唐之间发生战争,唐太宗亲征高句丽。
打是打了,也占了便宜,但是没有灭掉高句丽。
高句丽完全被大唐灭亡,是在高宗时期了。
因此才说,高句丽与西域诸国不一样,有稳定的基础体系,就不是那么好打了。
李世民听完,缓缓颔首,眼中精光闪动:“善!就依此计。届时告诉张俭,进城之后,严守军纪,不得扰民,扎稳脚跟,将城池彻底掌控在咱们大唐手中,我想,这一点并不难,本来辽东那边,大多都是中原‘遗民’,对中原,还是有归属感的。”
“高句丽啊,虽然已经是今日的局面,但是仍旧不可小觑,前隋三征,历历在目,不可不吸取教训。”
“高句丽立国数百年,根基深厚,非西域诸国可比。其国多山险,民风彪悍,更有坚城依山而建,易守难攻。”
“一旦真的对上了,拖不得,越是拖,越是对大唐无益。”
李世民虽然这般说,但是眼神里仍旧是对于打仗的自信。
以前,还担心什么城坚池深,依附山川险择,坚守不出途耗军辎。
但是现在不同了。
什么城坚池深,不管是地面上的军队还是海面上的军队,把终南山里的东西都拉出来,该上船的上船,管你城池如何。
都秘密折腾这么多年了,在战争中,总该派上用场了。
长孙无忌微微颔首。
懂了,就是现在折腾的还不够,高句丽那边,还得让高桓权和盖苏文使劲折腾,折腾到国力衰弱,折腾到两败俱伤。
就像是一堵墙,慢慢的把墙砖一块一块的抽出来,等到要推倒这堵墙的时候,只需要伸出手指头轻轻施以外力,而后轰然倒塌。
这不就对了嘛。
长孙无忌心中暗自思忖着。
杜如晦说道:“陛下提出的,两军并用,可行,陆地上,以营州为根基,以乌骨城、白岩城为前沿,步步为营,吸引其主力。
同时,以登州水师为核心,组建庞大舟师,载精锐步卒,跨海而击,直捣其心腹之地!如此,方可令其首尾不能相顾。”
长孙无忌抚须笑道:“故当前之策,仍是‘养’与‘备’并行。‘养’高句丽之内斗,耗其国力;‘备’我朝之水陆雄师,磨砺刀锋。待其内耗至虚弱不堪,而我准备万全之时,便是雷霆一击,收复汉四郡旧土,永绝东北边患之机!”
“善!”李世民重重一拍案几,定下基调,“便如此议。”
前院的喧嚣渐渐平息,老赵一一送走贵客,又指挥着仆役们轻手轻脚地收拾着残局。
偏厅之内,李世民站起身,舒展了一下筋骨,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却格外明亮。
“时辰不早,该回宫了。”李世民说道。
李复连忙起身相送。
外头车马队伍早已准备妥当。
一行人走出宅邸,冬日的风带着几分刺骨的寒意,众人身上皆披着大氅,各自上了马车。
李复站在马车前,李世民已经登上马车,回过头看向李复。
“今日之言,暂且止于此地。”
“臣弟明白。”李复郑重应下。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纷纷向李复拱手作别,依次登上自己的马车。
随着内侍一声悠长的“起驾——”,队伍缓缓启动,沿着庄院外的道路,向着长安城的方向离去。
客人们都走了,但是老丈人和丈母娘还在呢,都是自家人,在庄子上住个三五天也正常,李绩不用去处理长安城的事情,他留在这里,李世民也不会说什么。
晚饭过后,李韶带着孩子率先歇下了,偏厅里,李复招待自己的老丈人喝茶。
李震也在场,今日是他侄儿的百日宴,他在庄子上读书,过来一趟也不繁琐,晚上还能一家团聚,一起吃顿饭。
偏厅里炭火暖融,茶香袅袅。
李震捧着茶杯,思绪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倒是李绩,神色中带着几分认真。
“到明年,震儿他们这一批学生,就要到了选择分院的时候了吧?”李绩问道。
李复点头。
“嗯,震儿,还有程家的,尉迟家的两位郎君,都到了要选择分院的时候了。”
一转眼,他们在书院都已经读了有三年多了。
李绩看向自己的儿子。
“震儿,今日你也在这里,为父便与你直说了。”
“听闻你明年欲选兵学院,立志军伍,可是真心?”
李震闻言,立刻放下茶杯,挺直腰背,目光坚定地迎向父亲。
“回父亲,孩儿心意已决。男儿志在四方,当今陛下雄才大略,我大唐疆域日拓,正是用武之时。孩儿不愿只埋首经卷,愿效仿父亲,驰骋沙场,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