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深秋,漠北的寒风已经能刮掉人脸上的皮。忽必烈的宿卫亲军正在和林(蒙古旧都,今蒙古国境内)城外挖壕沟,铁锹碰到冻土发出\"咔咔\"的脆响。
\"都快点挖!\"百户长拿着鞭子抽冻土,\"海都的兵离这儿只剩三天路程了,挖不出三丈宽的壕沟,明年今天就是你们的忌日!\"
士兵们不敢怠慢,哈出的白气混着汗味在风里打转。没人知道这场仗要打多久,只听说那个叫海都的窝阔台后裔,已经在阿尔泰山以南闹了三十年,连忽必烈的孙子甘麻剌都被他俘虏过。
海都这个人,打出生起就带着\"憋屈\"二字。
他爷爷是窝阔台,成吉思汗的三儿子,蒙古帝国第二任大汗。当年成吉思汗分封诸子,窝阔台一脉本该继承大汗之位,可自从蒙哥(拖雷之子)在1251年篡位后,窝阔台家的子孙就成了被打压的对象。海都爹合失早死,他从小跟着叔叔们在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放羊,听着长辈讲当年窝阔台汗的威风,心里的火苗早就窜到了嗓子眼。
\"咱们窝阔台家的汗位,凭啥让拖雷家的人占着?\"十五岁的海都攥着马鞭,赶着羊群\"等我长大了,非要把大都的金銮殿掀了不可!\"
这话还真不是吹牛。海都这人有两大本事:一是能打,十二岁就跟着蒙古军西征,在里海边上砍过钦察人的脑袋;二是会笼络人,他知道窝阔台家的人分散在各地,就骑着马跑遍中亚草原,见人就喊:\"我是窝阔台的孙子,跟我干,将来有肉吃!\"
没过几年,他就把叶密立周围的部落全拉到自己麾下,牛羊多到数不清,骑兵能凑出三万人。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忽必烈弟弟)为了抢汗位打得不可开交(详见第十七章),海都看得直乐:\"你们先打,等两败俱伤了,我再出来收拾残局。\"
他表面上帮阿里不哥,暗地里却抢地盘,等忽必烈打赢了,才发现西北已经冒出个\"窝阔台汗国\",海都正穿着爷爷当年的金腰带,在阿尔泰山上自称\"大汗\"。
忽必烈一开始没把海都当回事。\"一个放羊娃子,还敢跟朕叫板?\"他派儿子那木罕带着十万大军去平叛,结果那木罕是个纨绔子弟,整天在军营里喝酒玩女人,连海都的影子都没摸着。
至元十三年(1276年),海都玩了把狠的。他知道那木罕的军营在额尔齐斯河(今中哈边境),就带着骑兵摸黑偷袭,不仅抢走了元军的粮草,还把那木罕和大将安童(汉化程度极高的蒙古贵族)抓了当人质。
消息传到大都,忽必烈气得把茶杯都摔了:\"朕打襄阳都没这么窝囊!\"他赶紧调回正在江南打南宋的伯颜(灭宋主帅),让他去守漠北。
伯颜确实厉害,到了和林就修城墙、挖壕沟,还搞起\"坚壁清野\"——把草原上的牧民全迁到城里,让海都抢不到粮食。海都打了几次都没占到便宜,就改打游击战:你来了我就跑,你走了我就抢,反正蒙古骑兵跑起来比元军的步兵快十倍。
有一次,伯颜带着大军追海都,追了三个月,从阿尔泰山追到额尔齐斯河,连个人影都没见着。等他累得往回撤,海都突然从沙堆里冒出来,把元军的后队砍得七零八落。
这场仗就这么拖了下来,一年一小打,三年一大打,元军光在漠北修驿站就花了几百万两银子,士兵冻死、饿死的比战死的还多。
最讽刺的是,海都还总打着\"恢复窝阔台汗国\"的旗号招摇撞骗。其实他爷爷窝阔台当年根本没建汗国,都是他自己瞎编的。可蒙古贵族就吃这一套,尤其是那些被忽必烈推行\"汉法\"得罪的保守派,纷纷投靠海都:\"与其在大都看汉人当官,不如跟着海都抢地盘!\"
海都最牛的时候,还搞了个\"反忽必烈联盟\"。
盟友有三个:察合台汗国的笃哇(海都的女婿),术赤汗国的忙哥帖木儿,还有忽必烈的侄子乃颜(东道诸王首领)。这四个势力加起来,差不多占了蒙古帝国一半的地盘。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乃颜在辽东起兵,海都和笃哇从西边呼应,打算南北夹击大都。忽必烈当时已经七十岁了,听说乃颜反了,气得胡子都翘起来:\"朕当年饶你一命,你还敢反?\"
这位老爷子也是狠人,亲自带着大军去平叛。他知道蒙古人迷信,就让士兵举着十字架和佛经幡旗(乃颜信基督教,其他蒙古人信佛教),叛军一看这阵仗,以为老天都不帮自己,当场就乱了阵脚。忽必烈趁机派汉军步兵列阵,用弓箭射垮了乃颜的骑兵——这是蒙古人第一次被汉人步兵打败,脸都丢尽了。
乃颜被抓后,忽必烈没杀他,而是用毯子把他裹起来,让马活活踩死。\"这是我们蒙古的规矩,\"老皇帝冷冷地说,\"对背叛祖宗的人,不能见血。\"
乃颜一死,海都的联盟就散了。但这货贼心不死,又跟笃哇合计着打西域。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他们攻破了元朝控制的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把当地的汉人官员全抓起来当奴隶。消息传到大都,忽必烈长叹一声:\"朕这辈子,怕是看不到漠北太平了。\"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去世,孙子铁穆耳(元成宗)继位。这时候海都已经六十多岁了,却越打越精神,甚至在大德五年(1301年)亲率十万大军南下,把铁穆耳派来的晋王甘麻剌(忽必烈的孙子)围在了和林。
甘麻剌是个草包,被围了七天就吓得要投降。多亏大将床兀儿(钦察人,后来的权臣燕铁木儿他爹)够猛,带着骑兵冲阵,硬生生把海都的阵脚冲垮了。海都在乱军中被流箭射中膝盖,连夜往北逃,没几天就死在了阿尔泰山的帐篷里。
临死前,他让儿子察八儿继位,还留下遗言:\"一定要把忽必烈的后人赶下台!\"可察八儿没他爹那本事,刚继位就被笃哇坑了——笃哇觉得窝阔台家没人了,就抢了海都的地盘,还把察八儿捆起来送给铁穆耳当礼物。
铁穆耳倒是挺会做人,没杀察八儿,还封他当\"汝宁王\",给了块封地养老。察八儿看着自己手下的人要么投靠笃哇,要么归顺元朝,只能叹口气:\"爷爷的愿望没戏了。\"
这场闹了三十多年的\"海都之乱\",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结束了。可它留下的烂摊子不小:元军在漠北损失了几十万兵力,国库被掏空,西北的汉人百姓被屠杀了上百万,最要命的是,蒙古贵族从此分成两派——一派觉得应该学汉人搞中央集权,一派觉得还是草原那套抢地盘靠谱,这为后来元朝的内乱埋下了伏笔。
大德七年(1303年),铁穆耳派使者去和笃哇议和,双方在塔拉斯河(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杀白马盟誓:\"以后谁也不打谁,大家都是蒙古人。\"
可老百姓不傻。有个在漠北经商的汉人商人在日记里写:\"我路过当年海都打仗的地方,白骨堆得像小山,有的骷髅头还插着箭镞。当地的蒙古人说,晚上能听见鬼哭,分不清是元军的,还是海都叛军的。\"
其实海都这号人,说他是叛乱者,他却守住了蒙古传统;说他是英雄,他又让无数人死于战乱。他就像草原上的幽灵,既代表着蒙古帝国分裂的必然,也映照着元朝统治的困境——一个靠武力征服建立的帝国,一旦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就只能在内斗中慢慢腐烂。
大德十一年(1307年),铁穆耳去世,元朝的\"守成之治\"结束。没过多久,燕铁木儿就带着钦察军冲进大都,把海都当年没完成的\"汗位争夺戏\",又热热闹闹地演了一遍(详见第二十七章)。
而漠北的草原上,偶尔还有牧人会指着阿尔泰山的方向说:\"那里埋着个老头,他打了一辈子仗,就为了一个没人记得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