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在仓库的屋檐下凝成水珠,滴落时恰好砸在耐盐禾的麻袋上,发出 “嗒” 的轻响。谷粒在袋中微微颤动,经过干热风的考验后,种皮变得格外坚韧,用指甲掐时能感到明显的弹性,恰似《异域粮谱》“春播预备” 篇中描述的 “最佳种态”。宝儿用竹尺测量储种架的间距,尺身刻着的 “春分” 刻度已与太阳升起的角度对齐,她在新绘的《播种时序图》上,将耐盐禾的下种日期圈在 “清明后三日”,墨迹里掺了少量朱砂,比普通记录更醒目。图的边缘还绣着三株作物的简笔画,耐盐禾的穗子、早熟麦的麦芒、野慈姑的球茎,针脚细密,与海图上的标记风格一脉相承。
“夫人,野慈姑的球茎发芽了!” 哈桑举着刚挖出的球茎跑来,洁白的芽体已有半寸长,嫩尖带着淡淡的紫,“陈老汉说这是‘地气催芽’,回暖的天让球茎醒得太早,比泥炭沼泽时的发芽期提前了十日,您看这芽尖,都快顶破麻袋了!” 他说得没错,沙堆里的球茎已有三成冒出新芽,芽体相互缠绕,形成细密的白色网络,与储种架上干燥的耐盐禾形成鲜明对比。仓库的湿度计指针稳定在三成,正是发芽的临界值,而温度计显示的十七度,比球茎正常发芽的温度高了两度,显然是回暖天气催生的结果。
陈老汉蹲在沙堆旁,用竹筛将发芽的球茎筛出,竹筛的网眼比筛麦粒的更密,恰好能留住球茎却漏下细沙:“这野慈姑是‘急性子’,等不及春耕就想冒头。” 他让人准备陶盆,盆底铺着三寸厚的艾草灰,灰层中埋着细小的陶片,能让多余的水分顺着陶片间的缝隙流走。将发芽的球茎按芽长分级摆放,长于半寸的放上层,短于半寸的放下层,每层之间用薄竹片隔开,“得用‘分层催芽法’:长芽的放上层,离光近;短芽的放下层,保湿度,就像给学生排座位,各得其所。” 他的话很快得到印证,半个时辰后,分层后的球茎芽体生长更整齐,没有出现相互挤压的情况,嫩尖的紫色渐渐变浅,显示适应了仓库的温度,芽体基部还冒出了细小的根须,如同白色的绒毛。
王晏之的幕僚带着工匠送来新制的 “浸种缸”,陶缸的内壁涂着一层青釉,光滑的表面能减少种子磨损,缸沿呈喇叭状,方便倾倒种子。“按大人的意思,这些缸要用来浸种,缸底的排水孔有木塞控制,能精准调节水量,比普通的木桶方便十倍。” 工匠们摆放缸体时,特意在缸底垫了三层麻布,防止陶缸与地面直接接触导致温差过大。哈桑绕着缸体转了三圈,突然指着缸沿的刻字:“三缸对应三种作物!”“耐”“早”“慈” 三个字分别对应耐盐禾、早熟麦、野慈姑,与《异域粮谱》的分类完全一致,字体与河口冲积扇种子库陶缸上的 “宋” 字风格相似,显然是特意模仿的。
正午的阳光突然被乌云遮挡,仓库外的风势渐强,带着湿润的气息,吹得储种架上的防潮帘 “哗啦啦” 作响。早熟麦的麦粒在竹篾上翻动时,有少量竟已露出细小的白芽,芽体脆弱如蚕丝,稍一碰就会折断。农人们赶紧停下手中的活计,用特制的竹镊子将这些带芽的麦粒小心翼翼地挑出,放入标有 “早” 字的浸种缸:“这麦种是‘应声虫’,一遇暖湿就发芽,比耐盐禾敏感多了。” 宝儿让人往缸中注入温水,水温用铜制温度计测量,精准控制在十五度,“这个温度浸种,既能打破休眠,又不会让芽长得太快,是陈老汉传的‘ Goldilocks 法则’—— 不冷不热正合适。” 她让人在缸口盖上网纱,防止飞虫落入,网纱的孔径比麦粒小,却能让空气顺畅流通,如同给种子罩了个透气的蚊帐。
午后的天空落下细雨,起初是细密的雨丝,后来渐渐变成豆大的雨点,打在仓库的瓦片上,发出 “噼啪” 的声响,如同无数个小鼓在同时敲响。野慈姑的球茎在分层催芽后,芽体又长了半寸,嫩尖已变成鲜亮的绿色,充满生机。陈老汉让人将盛放球茎的陶盆搬到仓库外的棚下,棚顶的茅草稀疏,恰好能漏下细雨,让球茎接受自然雨水的滋润:“这叫‘春雨洗礼’,雨水里的灵气比仓库里的自来水足,能让球茎记着大地的味道。” 他边说边用手接住漏下的雨水,洒在球茎上,“你看这芽尖,一沾雨水就往上窜,比在仓库里精神多了。” 果然,半个时辰后,淋雨的球茎芽体颜色更绿,基部的根须开始萌发,比在仓库里的更健壮,长度也增加了近一分。
仓库外的田埂上,农人们正忙着平整土地,用犁耙将土块打碎,准备迎接播种。牛拉着犁在田里来回穿梭,犁铧翻起的泥土带着湿润的气息,与仓库里的种子气息相互呼应。王晏之带着幕僚查看田地规划,手指在图纸上划过不同的区域:“东边滩涂地势低,适合种耐盐禾;北边沼泽水分足,种野慈姑正好;西边丘陵地势高,光照足,种早熟麦最合适。” 他让人在田边插上木牌,标明作物种类,牌上的字迹用桐油涂过,能抵御雨水冲刷,木牌的高度统一,方便从远处识别,如同为田地立起了一个个小路标。
夜幕降临时,雨势渐渐平息,天边露出淡淡的霞光,给仓库和田野镀上了一层金色。仓库内的种子处理工作仍在继续,宝儿检查浸种缸的水温,早熟麦的种子已吸足水分,体积膨胀了近一倍,种皮开始变软,用手指轻轻一捏就能感受到内部的胚乳已变得湿润。陈老汉搬来一盏油灯,凑近缸边观察:“差不多了,明天一早就把它们捞出来,放在竹篾上催芽,再过十日,就能下种到田里了。” 他的语气里带着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景象。
哈桑在仓库的角落里整理着那些变异种子,这些种子经过回暖天气的考验,表现出了更强的适应性,发芽率比普通种子高了近一成。他将这些珍贵的种子单独放入一个小浸种缸,用的水温比普通种子高两度,“这些变异种性子更泼辣,耐暖,得用稍高的温度刺激一下,才能把它们的潜力逼出来。” 他边说边在缸上贴了个红色的标记,与普通种子区分开来。宝儿走过来查看,赞许地点点头:“选种就要这么精细,才能选出最好的,这些变异种子说不定就是明年丰收的关键。”
仓库的中央,耐盐禾的麻袋依旧整齐排列,谷粒在经历了一天的天气变化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状态,没有出现发芽或霉变的情况。农人们用手翻动着谷粒,感受着它们的饱满和坚实,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陈老汉让人将耐盐禾的谷粒也放入浸种缸,准备开始浸种处理,“耐盐禾性子沉稳,浸种时间要比早熟麦长,得浸足十二个时辰,才能让它吸够水分。” 他仔细调整着缸底的排水孔,确保水量适中,“这浸种就像熬汤,火候到了,味道才好。”
宝儿在灯下更新《异域粮谱》,将今日的浸种、催芽方法详细记录下来:“回暖天气,种子易提前发芽,需分级处理,控制温度湿度。浸种水温:耐盐禾十五度,早熟麦十四度,野慈姑十六度。浸种时间:耐盐禾十二时辰,早熟麦八时辰,野慈姑六时辰。” 她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每一个字都写得格外认真,仿佛在书写一份承载着希望的承诺。窗外的月光透过云层洒进来,照亮了仓库外平整的土地,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播种铺路,预示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即将到来。
黎明时分,仓库外的空气格外清新,带着雨后的湿润和泥土的芬芳,深深吸一口气,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农人们早早地起床,开始将浸好的种子捞出,铺在竹篾上晾晒,种子表面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烁,如同无数个小太阳,散发着温暖的光芒。宝儿站在仓库门口,望着这些充满生机的种子,心中充满了期待。她知道,经过这一番精心准备,今年的播种一定会顺利,丰收的希望就在眼前。仓库里的浸种缸虽然空了,但它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等待着下一轮的使用,而田野里,播种的序幕即将拉开,一个新的农耕季节就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