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军的人生,向来都是在众人的艳羡与夸赞中顺风顺水地度过。
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沦落到今天这般田地。
狼狈不堪,走投无路。
被余华决绝地甩开,梦寐以求的工作化为泡影,家里又是一团乱麻。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他抓着头发,指节用力到泛白,眼中布满了血丝。
他本该是天之骄子,是人中龙凤。可自从上次回到李家村,一切都颠倒了。他的人生仿佛被李克垚抽走了魂,两人彻底对换了过来。
李克垚扶摇直上,越走越顺。
而他,则像是被衰神附体,处处碰壁,一步步坠入深渊。
他想进招商局。
当他那些同学还在为各大单位、甚至地方上的一个名额挤破头时,他就已经看清了未来的方向。人们吃饱穿暖,兜里有了余钱,经济必然腾飞。
到那时,会有一批人变得极其富有。
他们会被称为大资本家。
他的追求与别人不同,他不想当官,他只想成为那种人,那种富可敌国的人。哪怕被人指着脊梁骨骂一句“资本家”,那也是他通天的本事。
他要做一个有钱人。
钱多到能把整个李家村买下来,多到比顺城市所有人缴纳的税款加起来还要多。
可眼下,最现实的难关是工作。
他需要一个足够高的跳板,一个能实现他宏伟抱负的起点。
余华的家庭,完全有能力让他轻松留在省城,踏上那条快车道。
偏偏余华铁了心要跟他一刀两断。
那段时间,他用尽了所有能想到的法子。
他堵在余华下班的路上,双膝下跪,声泪俱下地哀求。
他死缠烂打,像个摆脱不掉的影子。
可余华不为所动。
李克军怎么也想不通,那个曾经对他百依百顺的女孩,心智能如此坚定,心肠竟能这般冷硬。
甚至有一次,余华直接报了警。
若不是他对余华的生日喜好家庭背景了如指掌,对警察一口咬定是情侣间的小打小闹,他恐怕当场就会被带走。
即便如此,风声还是传了出去。
学校里人尽皆知。
他的导师特意找他谈话,言辞委婉,眼神却带着一丝失望。
“克军啊,年轻人要以事业为重,个人感情的事,先放一放。”
他知道,这背后一定是余华家在施压。
这位曾经对他青眼有加,视作得意门生的导师,此刻也站出来敲打他了。
李克军心里恨意滔天,脸上却不敢流露分毫。他点头哈腰,装出幡然醒悟的样子,说着一堆胸怀大志、一定配合组织安排的漂亮话。
他不甘心。
他手里还有最后一笔钱。
一部分是爷爷这些年陆陆续续寄来的生活费,一部分是他偷偷倒卖些小东西攒下的,最大的一笔,是临近毕业时爷爷塞给他的那五千块。
加起来,足有几万块。
这笔巨款,他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
这是他计划中的启动资金。等他进了省招商局,他就能靠着爷爷茶山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利用手里的权势和信息差,暗中把这笔钱滚成一个天文数字。
加上余华家的人脉,他将一飞冲天。
可现在,美梦碎了。
这笔钱,成了他最后的救命稻草。
当初父母想在县城买房,他都没舍得动用分毫,更没吐露过一个字。
眼下,工作迟迟没有着落,再不拿出这笔钱,他恐怕就要被随意打发到某个鸟不拉屎的穷乡僻壤去。
李克军终究是忍不住了。
他把身上那五万块钱,几乎倾囊而出,四处托关系,到处求人,一家家地上供。
钱像流水一样花了出去,却连个水花都没见着。
这钱花得他心惊肉跳。
大几万块,在如今这个年代,足以让一个普通家庭过上极其优渥的生活。
就这么,没了。
即便如此,他仍未彻底放弃余华。他换了一种更迂回的方式,不敢再去纠缠,只是一封封地写信,或者费尽心机地制造“偶遇”。
“我们真是有缘分,居然在这里又见面了!”
他脸上挤出惊喜的笑容,迎上去。
可惜,余华见到他,眼神里连一丝波澜都没有,扭头就走,毫不拖泥带水。
此刻的余华,对李克军这个人,已经看得清清楚楚。
她不禁感到一阵后怕。
难怪父母当初死活不同意这门亲事。
自己真是被他那些甜言蜜语蒙蔽了双眼,还天真地以为找到了可以托付一生的良人。
呵呵。
原来是这样一个无耻之徒,为了达到目的,可以连脸面都不要。
可恨自己当初瞎了眼。
幸好,幸好听了妈妈的话,跟他回了一趟李家村。幸好,在那边认识了李克垚和李克宁兄弟。
一切,还不算太晚。
李克军的钱花光了。
他开始枯坐着等消息,等那个能决定他命运的工作安排。
他已经快身无分文了。
工作再不下来,他真的什么都没了。
与此同时,远在顺城的李克垚,日子过得悠闲而富足。
家家福超市自开业以来,便成了各大电视台和报社的宠儿,报道铺天盖地,在顺城市几乎家喻户晓。
这其中,宋兵功不可没。
他本是报社记者,带着任务卧底“一品海鲜”,想挖出李克垚偷税漏税的黑料。
结果发现,一切都是他想多了。
后来,他跟着一品海鲜的员工们去孤儿院做义工,跟那些孩子待久了,宋兵发现,这里的生活远比在报社里勾心斗角要舒坦得多。
李克垚几乎不管事,偶尔过来翻翻账本。
焦大宏也对他极为放心,把许多事情都交给他打理。
这里没有领导指指点点,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指标。有空了,就去福利院陪陪孩子,闲下来,就安安静静地写稿子。
写一品海鲜,写孤儿院,顺带着也写写新开的家家福超市。
宋兵的文笔本就极佳,如今写的又都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情实感。
写出来的文章,极具感染力。
他原本在报社就小有名气,现在更是声名鹊起。报社领导三番五次打电话,许以高位,请他回去。
宋兵想了想,都拒绝了。
他喜欢现在的生活。
很充实,晚上躺在床上,头一沾枕头就能睡着。薪水也让他非常满意,高兴了就写几篇,不高兴可以随时停笔,没人逼他。
这种自由,千金不换。
在宋兵的笔下,家家福超市变得多姿多彩。他时而写超市里发生的趣事,时而介绍那些新奇又好吃的商品,引得无数人对这家超市心生向往。
顺城作为地级市,下辖着三个县城。
那些县城里的老百姓,但凡有点时间有点钱,都会来顺城逛逛。
而他们的亲戚朋友,第一个推荐的地方,必然是家家福超市。
“那个超市,你一定要去看看!”
“太大了!里头的装修和布置,别说顺城,就是拿到省城去,那也是顶尖的!”
于是,家家福超市每天都人潮汹涌,一副人山人海的景象。
除了李克垚,几乎每个人都忙得脚不沾地。
李克垚也在忙。
他忙着在家陪媳妇,陪孩子,收拾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准备回一趟老家李家村。
父亲李勇兵从村里捎来信,说是茶山上那栋新房子已经修葺完毕,让他们等李克宁放假,全家人一起回去看看。
算起来,大家的确很久没回去了。
李勇兵更是许久没见到孙子小宝,想得慌。
眼看超市这边一切顺利,走上了正轨,没什么需要他操心的,李克垚索性决定带上一家老小,回村里住几天。
张俊明听闻此事,自告奋勇地联系了一辆车。
现在超市有专门的货车和中巴车负责送货拉人,非常方便。
出发前,赵颖拉着李克垚又去了一趟超市,出来时,车里已经堆满了大包小包的礼品。
放月假回来的李克宁,还有妹妹李萍萍,加上活泼好动的小宝,一家人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归途。
这次人多,直接包了一整辆中巴车。
在这个年代,一辆崭新的摩托车都能引来全村的围观,更何况是一辆气派的中巴车。
车子一进村口,立刻就吸引了无数道探寻和羡慕的目光。
当村民们看清从车上下来的是李克垚一家时,纷纷热情地围了上来。
村里的江兵前些天刚回来过,把李克垚在顺城开的那个“家家福”超市吹得神乎其神,村民们早就听得心痒痒了。
李克垚下了车,微笑着和大家打招呼,一边让赵颖把买来的糖果分发给众人。
他一扭头,眼角的余光却瞥见一个熟悉的人影,在人群后方一晃而过,匆匆躲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