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范所决定的使团路线,是先乘船抵达淮安,再沿着运河古道行进至宿州,经商丘后北上前往京城,其真正的目的在于绕开济宁,避免与太子相遇。
实际上,使团此行还携带着两份的圣旨:其一,弘光朝廷任命朱慈烺为兵马大元帅,并为其加俸禄和增配东宫属官,其二,则是将张嫣尊为太后的圣旨。
除外,还有南京礼部为朱慈烺制作的兵马大元帅金印,以及太后的金册和金玺,以及皇后和太后独有的九龙九凤冠。
弘光君臣虽然没有要求使团必须前往济宁觐见太子和太后,但作为朝廷流程和礼数还是要有的,而且陈洪范等人根本就没胆子去。
但快到淮安之时,之左懋第却强烈要求先前往济宁,令船队沿河直下,作为使团一把手,其他人没有办法,只能任由船队直接往济宁开去。
陈洪范已经想好了,到了济宁,若是太子态度不善,立即表明同弘光朝廷决裂,这次是专门为投奔太子而来。
十月二十日,船队顺利到达济宁,先前已经派快船往济宁的衙门行了文书,现在整个使团的人都有些惶恐不安。
刚刚进入济宁的河道,便有官船前来接引,随着船距离码头越来越近,船上的众人都看到了码头上密密麻麻的士兵。
陈洪范等人立即有些腿软了,怕不是船一靠岸,就会被当成乱臣贼子斩杀,凭借五百卫兵,肯定不是岸上士兵的对手呀。
左懋第却是神情淡然,整理好官服,毅然登上了码头,兖州知府朱光在运河码头迎接,并称太子已经准备接见使团,正在太白楼等候。
在朱光的引领下,使团小心翼翼地步入太白楼中的议事堂,只见堂内两侧坐着几位身着绯红官袍的官员,他们带着犀利而审视的目光,直直地盯着使团。
中央端坐着一个头戴翼善冠、身穿圆领龙纹常服的少年。面对此景,几人慌忙低头,齐刷刷地跪拜下来,恭声道:“臣等参见太子殿下……”
按照礼制,只需行揖礼,无须下跪,但几人心中皆有愧意,不敢抬头正视太子的威严目光,一进门便纷纷下跪,以示恭敬。
朱慈烺看着跪在地上北使团,并不怎么生气,这几个人和历史上南堂派出的人一样,有明代文天祥左懋第,有投降的马绍愉,还有奸细陈洪范。
原本历史上,南堂还报着吴三桂借兵平寇的幻想,令使团带着封吴三桂为“蓟国公”的圣旨,以及各种赏赐。
到了京城之后,先是被安排在鸿胪寺,然后称大明的国书为进贡国书,左懋第等人坚持是天朝国书,双方僵持不下。
最后清廷手了银子,直接要驱出使团,并称要发兵江南,左懋第见清廷毫无和谈诚意,便提出前往昌平祭拜崇祯帝。
清廷回复,我朝已经替你们哭过了、祭过了、葬过了,你们还哭什么?祭什么?葬什么?先帝在世时,贼来不发兵勤王,先帝死后,佣兵不剿贼。
先帝不受你们南堂不忠不义之臣的拜祭,随即罗列出了南堂几大罪状,不承认弘光政权,并扣留了使团,仅放陈洪范回江南做奸细。
结果就是马绍愉投降,左懋第宁死不屈,被清廷处死,陈洪范在清军征讨江南之时,继续为清军带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看着跪地的几人,王永吉冷哼一声道:“尔等不忠不义之人,还敢来面见太子?你们可知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