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局势下,身为帝王的赵恒,尽管身体欠佳,极少参加朝会,可朝中这些波谲云诡的争斗又怎能瞒得过他。他虽身处后宫,却也通过各种渠道,将朝堂上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
看着两个儿子赵煦与赵训,为了争夺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全然不顾宋国如今面临的严峻形势,将国家利益抛诸脑后。再看到自己的弟弟康王赵构,在暗中上蹿下跳,不择手段地拉拢朝臣,扩充势力。赵恒的心,如坠冰窖,满是悲凉与失望。他不禁暗自思忖,倘若将大宋江山交到这些人手中,这大宋的未来还有希望吗?
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赵恒心中的无奈与绝望便如潮水般涌来。他甚至不止一次地想过,干脆直接向林冲投降算了。以他对林冲的了解,想来那林冲应会善待自己。然而,这大宋江山是祖宗历经无数艰辛才打下的基业,自己又怎能如此轻易地拱手相让?这可是千秋万代的耻辱啊!
在这万般无奈与纠结之中,赵恒深知,必须尽快确定太子人选,结束这场无休止的纷争,否则宋国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可是,这太子之位的抉择,关乎着宋国的未来命运,又怎能草率了事呢?
思来想去,赵恒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决定试探长子赵煦与三子赵训,看看他们二人对大梁究竟持何种态度,并且若是将来登基称帝,又将如何应对大梁的威胁。倘若大梁兴兵犯境,他们又有何良策抵御外敌。
至于为何不召见九弟康王赵构,赵恒冷哼一声,心中暗忖,待自己定下太子之后,自会腾出手来好好收拾他。这个不安分的弟弟,竟敢在这关键时刻搅乱朝局,实在是不可饶恕。他必须先解决好太子的问题,稳固住宋国的根基,再来处理赵构的事。此刻的赵恒,肩负着沉重的责任与压力,在这艰难的抉择中,为宋国的未来苦苦探寻着出路。
这一日,赵恒强撑着病体,传召李邦彦、王黼与张邦昌三人入宫。三人接到旨意后,不敢有丝毫耽搁,匆匆赶往皇宫。踏入赵恒的寝宫,只见龙榻之上,赵恒面容憔悴,眼神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毅。
三人赶忙拱手弯腰行礼:“陛下万岁万万岁!”
赵恒微微抬手,示意他们起身,而后缓缓说道:“朕今日召你们前来,有要事相商。如今朝堂因太子之争闹得乌烟瘴气,朕深知,这皆是朕的过错,未能早日定下储君,才让诸位卿家为此事争执不下。”
李邦彦、王黼与张邦昌闻言,纷纷低头,不敢言语。
赵恒接着道:“但朕也明白,太子之位,关乎我大宋江山社稷,绝不能草率决定。如今大梁虎视眈眈,若不能选出一位有能力应对大梁的皇子继承大统,我大宋危矣。”
三人纷纷点头称是。
“朕打算考验两位皇子,看他们如何应对大梁。”赵恒目光坚定地说道,“朕要知道,若大梁兴兵犯境,他们有何退敌之策;若大梁以其他手段施压,他们又将如何周旋。”
李邦彦率先开口:“陛下此举甚妙,唯有知晓两位皇子对大梁的应对之策,方能选出真正能担当大任之人。”
王黼也附和道:“陛下圣明,如此一来,可让两位皇子充分展现其才能与谋略,也让我等大臣对他们的能力有更清晰的认识。”
张邦昌略作思索后说道:“陛下,此事关系重大,还需周密安排,确保考验的公正与严谨,方能得出真实结果。”
赵恒微微颔首:“张卿所言极是。朕命你们三人负责此事,务必做到公平公正,不得偏袒任何一方。待考验结束,如实向朕禀报。”
三人齐声应道:“臣等遵旨!”
赵恒继续说道:“考验的形式,朕已有想法。你们可安排一场模拟朝堂议事,以大梁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为议题,让两位皇子分别提出应对之策。届时,朕会在幕后观察。”
李邦彦面露难色:“陛下,如此考验虽能看出两位皇子的应对之策,但模拟终究与现实有别,恐难以完全展现他们的真实能力。”
赵恒微微一笑:“李卿不必担忧,朕自会综合考量。此次考验,只是第一步,朕还会观察他们在实际政务中的表现。”
张邦昌说道:“陛下思虑周全,臣等定当全力筹备,确保此次考验顺利进行。”
“好,此事就交由你们去办,务必尽快安排妥当。”赵恒挥了挥手,示意三人退下。
三人再次行礼后,缓缓退出寝宫。他们深知,此次考验责任重大,关乎着宋国未来的走向。接下来,他们将为这场特殊的考验精心筹备,而赵煦与赵训,也将迎来决定他们命运的重大考验,宋国的未来,也将在这场考验中逐渐明晰。
两位皇子很快分别收到了赵恒的召见旨意。大皇子赵煦接到旨意后,心中明白这是父亲对自己的一次重大考验,关乎着太子之位的归属,更是关乎着大宋的未来。他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精心整理衣装,怀着忐忑又坚定的心情前往赵恒的寝宫。
踏入寝宫,赵煦规规矩矩地行了大礼:“儿臣拜见父皇,愿父皇龙体安康。”
赵恒看着眼前的儿子,虽面色依旧憔悴,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煦儿,如今大梁对我大宋虎视眈眈,若大梁兴兵犯境,你当如何应对?”
赵煦毫不犹豫地抬起头,目光坚定:“父皇,儿臣以为,我大宋虽历经波折,但骨气不能丢。大梁若敢兴兵犯境,我大宋定要全力迎战!我大宋军民众多,若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未必不能与之一战。”
赵恒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赵煦接着说道:“与此同时,儿臣也深知战事无常,为防战败之危,必须提前做好周全准备,为大宋留下火种退路。儿臣会安排可靠之人,在偏远但战略位置重要之地,储备粮草、安置百姓,建立秘密据点。一旦前线战事不利,可将皇室宗亲、朝中栋梁转移至此,以图东山再起。”
赵恒听后,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嗯,你能考虑到这些,也算有些谋略。下去吧,朕自有定夺。”
赵煦再次行礼,稳步退出寝宫。
而另一边,三皇子赵训在接到召见旨意后,同样不敢耽搁,急忙赶到赵恒面前。
“儿臣叩见父皇,父皇万安。”赵训恭敬地行礼。
赵恒看着他,神色平静地问出同样的问题:“训儿,若大梁兴兵犯境,你打算如何应对?”
赵训略作思索,缓缓说道:“父皇,如今我大宋内忧外患,国力尚未恢复。若与大梁贸然开战,百姓必将生灵涂炭,国家也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儿臣以为,此时主张议和方为上策。”
赵恒眉头微皱:“议和?你可知,议和并非易事,对方未必会轻易答应,且议和可能需付出巨大代价。”
赵训赶忙说道:“父皇,儿臣明白。但此时与大梁开战,我大宋胜算不大。儿臣会派遣能言善辩之臣前往大梁,许以对方一些利益,以土地换和平,先求一时安稳。待我大宋休养生息,国力强盛之后,再做他图。”
赵恒听后,面色凝重,摆了摆手:“你且退下吧,朕会仔细考量。”
赵训行礼后,心中忐忑地离开了寝宫。
待两位皇子都离开后,赵恒独自坐在榻上,反复思索着他们的回答。大皇子主张迎战并留退路,彰显出他的果敢与远见;三皇子主张议和,虽略显保守,但也考虑到了大宋当前的困境。究竟该选谁为太子,才能真正带领大宋度过眼前的危机,赵恒心中一时难以决断。这场关乎大宋命运的抉择,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