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没多久。“
苏建国撒了个善意的谎言,实际上他凌晨三点就来了。
他几步走到车后,掀开苫布一角查看。
“嚯,这黄瓜长得真不错!“
“都是按您说的,摘得最好的。“
苏建军跳下车,拍了拍身上的尘土。
“四个大棚同时开工,不到一小时就摘够了五百斤。“
苏建国点点头,很是满意。。
他绕到车头。
“上车,我指路,咱们直接去市场。“
兄弟俩挤在驾驶室里,拖拉机重新发动,缓缓驶入刚刚苏醒的四九城。
街道上几乎没有人,只有几个早起倒马桶的老太太好奇地看着这辆满载蔬菜的拖拉机。
“哥,店铺租在哪儿?“
苏建军问道,眼睛紧盯着前方的路面。
“东单市场正中央,最好的位置。“
苏建国的声音里带着自豪。
“一个月四十块,我直接付了一年租金。“
苏建军惊讶地吹了声口哨。
“这么贵?“
“贵有贵的道理。“
苏建国拍了拍弟弟的肩膀。
“等会儿你就知道了。“
随着太阳渐渐升高,街道两旁的店铺开始陆续开门。
卖早点的摊子支起来了,炸油条的香气飘进驾驶室,勾得兄弟俩肚子咕咕叫。
“到了,前面右拐就是东单市场。“
苏建国指着前方说道。
市场门口已经有不少推着板车的小贩在排队入场。
苏建国的拖拉机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
能开着机动车来卖货的,在这年头可不多见。
“让一让!让一让!“
苏建国从车窗探出头喊道。
人群自动分开一条路,拖拉机缓缓驶入市场内部。
“就在那儿!“
苏建国指着市场中心位置的一排砖瓦房。
“第六间,门口有空地的那家。“
苏建军熟练地把拖拉机倒进店铺前的空地,熄火下车。
兄弟俩站在初升的阳光下,望着眼前崭新的店铺,一时都有些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来,先把招牌挂上。“
苏建国从店铺里拿出一块刷了白漆的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苏记蔬菜行“五个大字,笔力遒劲。
苏建军爬上梯子,小心翼翼地把招牌挂在门楣上。
红底白字的招牌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不少路过的商贩已经驻足观望。
“哥,咱们真的要开始做买卖了。“
苏建军的声音有些哽咽。
苏建国拍了拍弟弟的后背。
“是啊,好日子在后头呢。来,卸货!“
兄弟俩开始将蔬菜一筐筐搬进店铺。
苏建国按照种类和品相将蔬菜分类摆放。
翠绿的黄瓜摆在最显眼的柜台,红艳艳的西红柿码成金字塔形,嫩绿的韭菜和小白菜则放在铺了湿布的竹筐里。
“这样摆好看。“
苏建国退后几步,欣赏着自己的杰作。
清晨六点,东单市场渐渐热闹起来。
苏建国站在店铺门口,看着刚刚挂好的“苏记蔬菜行“招牌,心中很是满意。
店铺里,苏建军正忙着将最后一筐小白菜摆放整齐。
“哥,都准备好了!“
苏建军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苏建国点点头,环顾四周。
市场里其他摊位的商贩们正忙着支摊子、摆货物,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物的香气。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已经嗅到了成功的味道。
就在这时,两个熟悉的身影从市场入口处匆匆走来。
王秀兰手里拎着个布包,苏玉芬紧随其后,怀里抱着个竹编的篮子。
两人脸上都带着急切的神情,脚步匆匆。
“当家的!“
王秀兰远远地就喊了起来,声音里满是惊喜。
“我们没来晚吧?“
苏建国迎上去,接过妻子手中的布包、
“不晚不晚,正好赶上开业。“
苏玉芬一进店铺,眼睛立刻瞪得溜圆。
“天哪!“
她惊呼一声,手中的篮子差点掉在地上。
“这...这些真是咱们大棚种出来的?“
店铺里,一排排翠绿的黄瓜整齐地码放在木架上,每一根都笔直饱满,顶花带刺、
西红柿,韭菜和小白菜水灵灵的,让人看着就很有食欲。
王秀兰也惊呆了,她颤抖着手轻轻抚摸一根黄瓜。
“这...这真是冬天能长出来的菜?“
她转向丈夫,眼中满是不可思议。
“当家的,你咋做到的?“
苏建国笑了笑,正要解释,市场里的人流已经开始增多。
他迅速分配起任务。
“建军,你负责给顾客拿菜,玉芬,你帮建军打下手,秀兰,你看着点摊位,别让人顺手牵羊。“
他自己则站在柜台后面。
“我来收钱。“
苏玉芬兴奋地点头,立刻挽起袖子准备干活。
王秀兰却还有些担忧。
“真有人买这么贵的菜吗?“
仿佛是为了回答她的疑问,一个挎着菜篮的中年妇女在店门口停下了脚步。
她瞪大眼睛盯着那些蔬菜,嘴巴张得能塞进一个鸡蛋。
“哎哟我的老天爷!这...这黄瓜是真的?“
她的惊呼立刻引来了周围人的注意。
很快,五六个人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这都什么月份了,哪来的新鲜黄瓜?“
“你看那西红柿,长得真好啊!“
“不会是南方运来的吧?那得多贵啊!“
苏建国见人群越聚越多,当即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道。
“各位街坊邻居,我们'苏记蔬菜行'今天开业大吉!这些都是本地种植的反季节蔬菜,新鲜健康,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人群立刻骚动起来,更多人围了过来。
一个戴着眼镜、干部模样的男人挤到前面,拿起一根黄瓜仔细端详。
“同志,这真是本地种的?不是从南方运来的?“
“千真万确!“
苏建国自豪地说。
“这是我们苏家屯的大棚蔬菜,昨天半夜才摘的,保证新鲜!“
“多少钱一斤啊?“
一个烫着卷发的大妈迫不及待地问。
苏建国环视一圈,看到已经围了二三十人,便提高了声音。
“正常价格是一块钱一斤,今天开业大酬宾,全部八折,只要八毛钱一斤!“
“八毛?“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呼。
卷发大妈立刻嚷嚷起来。
“这也太贵了!夏天黄瓜才两毛钱一斤!“
“就是!“
一个穿着工装的男人附和道。
“八毛钱都够买四斤土豆了!“
人群开始骚动,有人摇头准备离开。
王秀兰紧张地看着丈夫。
苏玉芬也停下了手中的活,担忧地望着父亲。
苏建国却不慌不忙,他拿起一根黄瓜,声音沉稳有力。
“各位同志,听我解释。夏天的黄瓜两毛钱一斤不假,但那是应季蔬菜,产量大,自然便宜。“
他顿了顿,指着店里的蔬菜。
“但这些是反季节蔬菜,大家想想,这月份了,再过几天外面都结冰了,种出这些菜得费多大功夫?“
眼镜干部点点头。
“确实不容易。同志,你们是怎么种出来的?“
苏建国见有人感兴趣,立刻抓住机会解释。
“我们建了四个大棚,每个都有一亩地大。冬天要保持温度,光是草帘子每天就要掀盖两次,还要一直烧木材。为了这些菜,我们投了一万多块钱进去。“
“一万多?“
众人又是一阵惊呼。
“可不是嘛!“
苏建军插话道。
“光是那大棚的塑料膜,就花了小四千!更别说每天烧的煤、施的肥、浇的水了。“
苏建国接着说。
“而且反季节种植风险大,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我们也是摸索了好久才成功的。“
人群中的议论声渐渐变了风向。
“这么一说,确实不容易。“
“冬天能吃上新鲜蔬菜,多花点钱也值。“
“人家投了那么多本钱,总得让人赚回来。“
卷发大妈的态度也软化了。
“那...那给我来两斤黄瓜吧,孙子就爱吃这口。“
“我要三斤西红柿!“
眼镜干部立刻说。
“韭菜给我来一把!“
“小白菜!我要小白菜!“
转眼间,店铺前就挤满了抢购的人。
苏建国赶紧维持秩序。
“大家别挤,排好队!建军,给这位大姐称黄瓜!玉芬,把西红柿装好!秀兰收钱!“
王秀兰手忙脚乱地接过卷发大妈递来的钱,手指因为紧张而微微发抖。
苏玉芬则麻利地用稻草绳捆好一把韭菜,递给顾客。
“排队!大家排队!“
苏建军大声吆喝着,但人群已经兴奋得顾不上秩序了,所有人都伸着手臂,挥舞着钞票。
苏建国额头冒汗,收钱、找零、记账,忙得不可开交。
他的算盘打得噼啪响,钱匣子里的钞票和硬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着。
“别急别急,都有份!“
他一边收钱一边喊,声音已经有些嘶哑。
一个小时后,店铺里的蔬菜已经卖掉了大半。
排队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很多人听说这里有新鲜蔬菜,特意从别的市场赶过来。
“听说没?东单市场有新鲜黄瓜!“
“真的假的?这都十二月了!“
“骗你干啥?我邻居刚买了两斤回来!“
这样的对话在市场各处都能听到。
苏记蔬菜行的名声,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扩散开来。
苏建国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看着眼前火爆的场面,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他知道,自己赌对了。
反季节蔬菜的市场,比他想象的还要大。
“爸,西红柿快卖完了!“
苏玉芬焦急地喊道。
“黄瓜也只剩不到二十斤了!“
苏建军补充道。
苏建国当机立断。
“限量供应!每人最多买两斤,让更多人能尝到我们的菜!“
这个决定立刻引起了排队人群的赞同。
那些排在后面的人原本担心买不到,现在终于放下心来。
“这老板厚道!“
“就是,不像有些奸商,见货少就涨价。“
“以后买菜就认准这家了!“
听着顾客们的称赞,王秀兰脸上的紧张渐渐被自豪取代。
她收钱的动作也变得利索起来,甚至能抽空帮顾客挑拣蔬菜了。
中午时分,最后一把韭菜被一位老大爷买走。
苏建国关上钱匣子,长舒一口气。
全家人累得坐在店铺里,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爸,咱们赚了多少钱?“
苏玉芬迫不及待地问。
苏建国神秘地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
“等晚上回家再算。现在,咱们先去吃顿好的庆祝庆祝!“
很快,苏建国便关上“苏记蔬菜行“的木门,挂上“售罄“的牌子,转身看着满脸疲惫却掩不住兴奋的家人们。
王秀兰正揉着酸痛的腰,苏玉芬数着钱匣子里的钞票,手指微微发抖,而苏建军则靠在拖拉机车头,咧着嘴傻笑。
“走,咱们去全聚德!“
苏建国拍了拍鼓鼓的钱袋,声音里满是豪气。
“今天赚了钱,得好好庆祝庆祝!“
“全聚德?“
苏建军猛地直起身子,眼睛瞪得像铜铃。
“哥,那可是大馆子!听说一顿饭能吃掉半个月工资!“
苏建国笑着揽过弟弟的肩膀。
“怕什么?咱们今天挣的钱,够吃十顿的!“
王秀兰有些犹豫。
“当家的,要不咱们回家吃吧?这钱...“
“秀兰。“
苏建国打断妻子,语气坚定。
“咱们辛苦这么久,该享受享受了。再说了,建军还没吃过烤鸭呢。“
苏玉芬已经把钱匣子锁好,兴奋地挽住母亲的胳膊。
“妈,去吧!我长这么大,也就小时候跟爸去过一次。“
全聚德的招牌在阳光下金光闪闪,苏建军站在门前,不自觉地整了整衣领。
他这辈子进过最好的饭馆就是村口的国营饭店,眼前这雕梁画栋的三层楼让他有些手足无措。
“哥,我这身衣服...“
苏建军低头看着自己沾满泥土的工装裤,声音低了下去。
苏建国拍拍弟弟的后背。
“怕什么?咱们是来花钱的,又不是来要饭的。“
门口的迎宾员看到这一家子朴素的打扮,眼中闪过一丝轻蔑,但当苏建国掏出厚厚一叠钞票预付餐费时,那表情立刻变得恭敬起来。
“四位贵宾里面请!“
迎宾员弯腰的幅度更大了。
大厅里人声鼎沸,烤鸭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
苏建国选了张靠窗的桌子,熟练地点了两只烤鸭、几个招牌菜,还要了一瓶茅台。
“建军,今天让你尝尝什么叫真正的烤鸭。“
苏建国给弟弟倒上一杯茶,眼中带着兄长特有的骄傲。
服务员推着餐车过来,上面放着两只油光发亮的烤鸭。
厨师手持利刀,在桌边现场片鸭,薄如蝉翼的鸭肉一片片落在洁白的瓷盘上。
苏建军看得目瞪口呆。
“这手艺,比咱村杀猪的老赵还利索!“
热气腾腾的荷叶饼、甜面酱、葱丝和黄瓜条陆续上桌。
苏建国拿起一张薄饼,示范给弟弟看。
“这样,先抹点甜面酱,放两片鸭肉,再加点葱丝和黄瓜条,卷起来吃。“
苏建军学着哥哥的样子,笨拙地卷了一个,塞进嘴里。
鸭皮的酥脆、鸭肉的鲜嫩和面饼的柔韧在口中交融,他满足地眯起眼睛。
“香!真香!“
全家人其乐融融地享用着美食,苏建国不时给妻子和女儿夹菜,又给弟弟倒酒。
茅台淳厚的香气在桌上弥漫,苏建军喝得满脸通红。
“哥,这酒劲儿真大!“
苏建军咂咂嘴。
“比咱村的高粱酒强多了!“
正说着,他又卷了一个鸭肉卷饼,咬了一口,突然皱起眉头。
“咦?“
“怎么了?“
苏玉芬问道。
苏建军嚼了两下,声音洪亮地说。
“这鸭子是挺好吃,就是这黄瓜,没有咱们家种的新鲜,一点不爽口!“
他天生嗓门大,这话在嘈杂的大厅里依然清晰可见。
邻桌几位穿着讲究的客人转过头来,面露不悦。
一个穿着白衬衫、打着领结的年轻服务员快步走来,脸上挂着职业微笑,眼神却带着轻蔑。
“这位同志,我们全聚德的黄瓜都是从南方用船直接运来的特供品,保证新鲜。“
服务员小张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傲慢。
“您可能是第一次吃烤鸭,不太了解。“
苏建军一听这话,脸更红了,不过这次是气的。
“咋的?我吃个烤鸭还得先考个证不成?我说的是实话,你们这黄瓜就是没我家的新鲜!“
苏建国拉了拉弟弟的袖子。
“建军,少说两句...“
但苏建军已经站了起来,从兜里掏出拖拉机钥匙。
“哥,我车斗里还有几根早上摘的黄瓜,我这就拿来比比!“
不等众人反应,他已经大步流星地冲出了餐厅。
大厅里的食客们窃窃私语,有人偷笑,有人摇头。
服务员小张站在桌边,脸上挂着假笑,眼神却满是不屑。
“这位同志。“
小张对苏建国说。
“我们全聚德开业百年来,从没有人质疑过我们的食材质量。“
苏建国正要说话,苏建军已经风风火火地回来了,手里拿着三根翠绿欲滴的黄瓜,顶花带刺,在餐厅的灯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
“大伙儿看看!“
苏建军把黄瓜往桌上一拍,声音洪亮。
“这才叫新鲜黄瓜!“
他从烤鸭配菜盘里拿起一根全聚德的黄瓜条,与自己带来的整根黄瓜并排放在一起。
对比之下,全聚德的黄瓜条虽然切得整齐,但颜色明显暗淡,表皮有些发皱。
而苏建军的黄瓜则是翠绿饱满。
周围几桌的客人不由自主地凑过来看热闹。
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甚至拿起两截黄瓜对比着闻了闻。
“嗯,确实不一样。“
眼镜男点点头。
“这家的黄瓜香气更浓。“
服务员小张的脸色变得难看,他拿起苏建军的黄瓜,勉强笑道。
“同志,您这黄瓜是哪里买的?看起来确实不错。“
“买的?“
苏建军骄傲地挺起胸膛。
“这是我们苏家屯大棚自己种的!今早刚摘的!“
“苏家屯?“
邻桌一位老太太惊讶地问。
“就是东单市场新开的那家'苏记蔬菜行'?我今早还去买了两斤西红柿呢!“
苏建国见话题转向,立刻抓住机会宣传。
“对,就是我们。每天凌晨新鲜采摘,保证品质。“
一时间,餐厅里的顾客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询问蔬菜行的位置和营业时间。
服务员小张被挤到了一边,脸上的假笑终于挂不住了。
“各位贵宾,请回到座位用餐...“
小张试图维持秩序,但没人理会他。
一位穿着考究的老先生拍了拍苏建国的肩膀。
“小伙子,你们明天还卖黄瓜吗?给我留五斤!“
“我也要!“
“给我带两斤西红柿!“
“韭菜有吗?“
苏建国应接不暇,只好大声说。
“各位,明天一早,东单市场'苏记蔬菜行',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这场意外的“黄瓜比较“最终以全聚德经理出面道歉并免单结束。
当然,这位经理在了解了苏建国家的黄瓜后,也是表示,明天会亲自过去,如果真的如苏建国所说。
那么,全聚德将优先采购他们家的黄瓜。
当苏建国一家走出餐厅时,苏建军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哥,你看到那服务员的脸没?跟吃了苦瓜似的!“
苏建军哈哈大笑。
苏建国摇摇头,眼中却带着笑意。
“你呀,差点把人家的场子给砸了。“
王秀兰挽着丈夫的胳膊,小声说。
“当家的,咱们是不是太招摇了?“
“招摇什么?“
苏玉芬插嘴道。
“咱们凭本事种的菜好,还不能说了?“
。。。
吃完饭后,苏建军便开着拖拉机返回了苏家屯。
拖拉机“突突“的引擎声在乡间小路上回荡。
苏建军握着方向盘,嘴角挂着掩不住的笑意。
夜风带着初冬的寒意吹过他的脸庞,却吹不散他心头的火热。
车斗里,五十块钱在衣兜里沉甸甸的,那是苏建国在他临走的时候给他的,说是给工人们发的奖金。
“一人两块,剩下的买点东西...“
苏建军喃喃自语,心里盘算着这笔钱该怎么花。
拖拉机驶过熟悉的田埂,远处苏家屯的灯火已经隐约可见。
回到村里时,已是到了晚上。
但让苏建军意外的是,村口老槐树下竟聚集着十几个人,见他回来,纷纷围了上来。
“建军回来啦!“
“生意咋样?卖得好不?“
“城里人稀罕咱的菜不?“
七嘴八舌的询问让苏建军一时不知先回答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