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庄的茶室内,茶香氤氲,氤氲的白色水汽模糊了窗棱外的疏影。林振邦端坐主位,秦风与陈立分坐两侧,神情恭敬而专注。主宾位上,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正捧着紫砂壶细品,正是林振邦专程引荐的重量级人物——省农业大学退休教授,我国设施农业与光环境调控领域的泰斗级专家,梁思远。
梁老鹤发童颜,虽然年逾七旬,双目却炯炯有神,带着一种穿透现象的睿智。他放下紫砂壶,目光扫过秦风和陈立,开门见山,声音洪亮中带着些许沙哑的磁性:
“振邦跟我说了你们云峡区那个农光互补,长河一期。构想不错,把光伏板和庄稼往一起摆,解决能源缺口的同时不耽误种地,思路对头!特别是你们搞的板下种植数据监测体系,有根基,方向摸准了。”
他话锋一转,单刀直入:“但一期也就开了个头!透光率达标,只是保证了最低限度的光强够用,种些喜阴的东西还行。真正要提质增效,要搞高附加值的,让土地生出更多金子来,老一套肯定玩不转!”
他伸出两根手指,如手术刀般精准切入:“两个核心瓶颈,你们突破没有?”
秦风和陈立身体微微前倾。
“第一,‘光质’的问题!”梁教授指着窗外,“自然光是个大拼盘,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波段)都有!不同的庄稼,胃口不一样!水稻、小麦爱‘吃饱’红光蓝光,大豆、中药材可能更稀罕‘吃好’某些特殊波段的光!你们现用的那个双玻组件,透光率是上去了,可透过去的是啥光?是大拼盘被打碎搅匀之后的‘大锅饭’!庄稼只能囫囵吞,效率能高到哪去?”
陈立眼神一亮:“梁老的意思是,我们得想办法调控透过的光谱?让光伏板透过去的‘光餐’,能按庄稼的口味定制,像营养师配餐那样?”
“对头!”梁老赞许地点头,“得在组件上下功夫,要么镀膜,要么搞叠层,精准筛选过路的光谱!这事,光指望卖板子的企业不行,他们懂板不懂苗!得农科和光电材料联手搞!”
“第二,微环境调控!”梁老的手指敲了敲桌子,“板子底下,风吹不进,雨淋不均,容易闷着!温湿度、水气循环,都跟露天地不一样!靠农民的经验瞎蒙、或者套用普通大棚那套,迟早出岔子!”他语气加重,“要精准,得靠模型!靠物联网!靠智能传感!监测板子下面每一块小气候,跟天上卫星联动,跟农科院的气象模型结合,形成闭环智能调控!板子什么时候角度该微调一下透透气?滴灌什么时候启动、滴多少毫升?都得靠模型算出来!得靠机器自动执行!靠人工盯,累死也盯不过来!”
秦风听得心潮澎湃,这正是困扰他许久、寻求再突破的技术壁垒!他深吸一口气,诚恳道:“梁老分析得太透彻了!长河二期要引领新模式,这两点不突破,就只能在低附加值层面打转。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能统筹农科、光电、智能控制、系统集成各领域资源的战略级技术大脑,来为我们掌舵!”
梁思远看着秦风眼中那份毫不掩饰的炽热和求索,又看了看林振邦鼓励的目光,花白的眉毛微微抖了抖。他重新拿起茶壶,慢悠悠地给自己斟满,沉默了几秒,才缓缓道:
“后生可畏啊……心思是正的,也是实的。我老头子闲在家,种种花,带带小孙子,日子是清闲。可每每看到电视里放着国外的那些智能化垂直农场、植物工厂,听着专家们还在会上为些基础问题争论不休……”他顿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和不甘,“这心里头,总还有点小火苗在烧。咱国家不缺土地,也不缺好庄稼把式,就是缺了点把老经验、新科技、好东西揉碎了再捏合起来的‘引线人’!”
他放下杯子,目光变得坚定:“你们云峡这个长河二期,想搞‘光能定制餐’?想玩精准‘板下小气候’?想打出一块现代化农光融合的高地?这个引线……我试着来穿!”
“太好了!”陈立激动地差点站起来。
“先别急着叫好!”梁老摆摆手,神情异常严肃,“我这个‘顾问’,有个规矩——不进体制,不占编制,不拿政府工资!”
秦风微微一怔。
“林振邦!”梁老看向老友,语气调侃,“你给我那点‘友情顾问费’,够我买烤红薯哄孙子就成!我的工钱,得看你们项目干出来的实际效益!”他锐利的目光转向秦风和陈立,带着审视的压力:
“我老头子要的是你们两个字:自主权!长河二期技术班子的组建,路线规划,预算大头怎么使,重大技术决策,这些我说了算!你们区里,当好服务兵,扫清机制障碍,做好资源保障!敢不敢放这个权?能不能接得住这个要求?”
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让一个体制外的专家,手握一个区级重点项目最关键的技术决策权?这在当下,几乎是前所未有的挑战!风险与机遇同样巨大!
秦风几乎没有片刻犹豫,他站起身,神情郑重如同面对一场攻坚战的宣誓:“梁老,技术的事,交给您这个总指挥,我们云峡区绝无二话!需要什么资源保障,我们全力以赴!机制有问题,我们来破!您说的自主权,我们给!”
“好!痛快!”梁老大笑一声,随即从随身携带的旧公文包里,摸出一份皱巴巴、却字迹清晰的手写大纲拍在桌上,“来,看看我这个‘引线人’给你们准备的见面礼——长河二期‘光-农-智’协同升级试验田概念框架!从育种筛选、专用组件试制、模型建立、传感器布局到系统集成、智能决策平台……咱们一步步推!”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那份凝聚着深厚智慧与一腔热忱的手稿上。新的征程,就在这朴实无华却又掷地有声的承诺中,悄然拉启。
一周后,长河农光互补基地二期预留地块。
早春的风仍带着寒意,吹拂着空旷平整的土地。梁思远一身便装,外罩一件半旧的藏青色夹克,脚踏沾满泥土的运动鞋,已经在这片尚为白纸的土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独自走了两天。秦风、陈立陪着省农科院、国内几家顶尖光伏材料实验室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来到现场时,远远就看到梁老正蹲在地头,拿着一把尺子仔细丈量着地面起伏的微小坡度,又时不时站起来,看看太阳的角度,在本子上快速记着什么。
“梁老!”秦风快步上前,“您怎么自己先摸上了?”
梁老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爽朗一笑:“纸上谈兵害死人!种庄稼的事,心里没点盘算就想下笔,画出来的都是歪脖子树!”
他指着眼前看似平整的地块,语重心长地对周围一圈老中青三代技术人员说:
“你们看,这块地方向是缓坡向阳,东高西低!日照累积量从东往西递减接近8%!板下温湿度随着板间距由密变疏会形成梯度变化!这种微地形,在卫星图上看就是一条平滑的曲线!可落到地面具体怎么打桩?桩多高?板间距排多大?往东边排密点,西边排疏点?这个度差多少算最优?”
他目光扫过几位面现思索的农科院专家:“老李,你们试验田最头疼的就是同品种、不同位置作物长势差异不好解释吧?根子就在这种微小环境的非均匀分布被忽视了!”
他又转向几位年轻的材料专家:“小伙子,你们实验室调出来的新组件,光谱指标好看得很,放到均匀环境里测试没问题,可一到这种有梯度的实地,板下光环境变了样,作物接受的有效光照还是不是你们设计的那样?测过没有?”
一席话,说得在场所有人都若有所思,表情认真起来。梁老拿起脚边一个土疙瘩掂了掂:“模型是指导,但模型也需要大地这个最忠实的老师来验证、校准、修正!长河二期这块‘试验田’,从今天起,就不再只是一块等着打桩盖板的空地,它是我们未来智能化农业综合体的‘活模型’,每一寸土地都要吃透,每一个参数都要从泥土里抠出来!”
秦风看着这位满头银发却如老农般匍匐于土地之上的学者,看着他在寒风微尘中指点江山的背影,胸腔里涌动着滚烫的敬重与感动。这不是在办公室里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学术权威,这是一位真正将智慧和学问深深扎根在泥土里、用脚步丈量科技与产业融合路径的探路者!这“薪火”,接过来了!
远处,几台测绘无人机发出轻微的嗡鸣声,在梁老的指挥下缓缓升空,开始进行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地形和原始小气候本底数据采集。这细微的声响,如同春日冰河开裂的第一声脆响,预示着长河二期这一场融合了前沿科技与大地的宏大实验,已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