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62 年 10 月的马兰基地通信站,灯光彻夜通明,新旧校验码表格在桌面上重叠,19 处重合的数字用红笔圈出,连接后形成隐形 “△” 符号。秒表指针定格在 8 秒,与通信延迟参数完全吻合。数据流动画显示:72 小时对接时长分解为 3 个 24 小时周期,每个周期对应 5-6 处校验码重叠,最终形成完整的加密过渡链。字幕浮现:当新旧密码体系在戈壁深夜完成交接,19 处重叠的数字不是偶然的巧合 ——1962 年的 72 小时攻坚战,是中国密码人用坚持校准的安全时差。】
【镜头:陈恒的手指在新旧校验码表格间滑动,铅笔在纸上标注重叠点的声音(每 3 秒一次)与墙上挂钟的滴答声同步。通信站的时钟显示 10 月 12 日 23 时,距离总部要求的对接 deadline 仅剩 72 小时。特写记录纸边缘的咖啡渍,形状恰好与 “△” 符号的一角重合。】
1962 年 10 月 13 日凌晨 3 点,马兰基地通信站的电报机突然响起急促的蜂鸣声。陈恒接过北京总部的加密电报,解密后发现校验码规则更新的紧急通知 —— 必须在 72 小时内完成新老密码体系对接,否则将影响核试验筹备的关键通信。他立刻召集团队成员,把两张校验码表格铺在拼接的弹药箱上,旧表的红色数字与新表的黑色数字在灯光下形成交错的网格。
“先找重叠参数。” 陈恒用直尺比对着表格,第一处重叠出现在第 5 行第 3 列(数字 “7”),他在旁边画下小记号。团队成员分成三组,每组负责 8 小时轮班,用算盘核对 196 组参数。当第一缕阳光照进通信站时,已找到 7 处重叠点,陈恒发现这些点的连线呈现三角形的一条边,这个发现让他突然起身:“按几何规律找剩下的,三角形稳定性最高。”
【特写:算盘右三档的算珠在连续拨动下发热,表面的汗渍形成细小的盐粒。团队成员轮流用冷水擦脸提神,毛巾拧出的水量(每小时 0.5 升)被戏称为 “清醒指数”,与通信延迟测试的误差值(±0.5 秒)奇妙吻合。】
10 月 14 日中午,对接进入关键阶段。新体系的动态校验码与老体系的静态校验码在传输测试中频繁冲突,通信延迟一度飙升至 17 秒。陈恒让报务员反复发送 “测试” 指令,自己则盯着示波器的波形,发现延迟峰值出现在每秒 3.7 米风速时 —— 这与 3 月记录的风速干扰参数完全一致。“加入风速补偿因子。” 他在公式里增加修正项,延迟立刻降至 11 秒,又经过 23 次微调,最终稳定在 8 秒内。
连续工作 48 小时后,团队成员的眼睛布满血丝。陈恒把浓茶倒进搪瓷缸,缸底的茶渍沉淀成模糊的三角形,他突然注意到记录纸上的重叠点已达 16 处,距离完成三角形还差 3 处。当晚的风沙敲打着通信站的窗户,第 19 处重叠点在凌晨 2 点被发现时,所有人都停下手中的工作 ——19 个红点连接后,完美的 “△” 符号出现在表格中央,与 5 月信封上的加密标记完全重合。
【画面:深夜的通信站,19 处重叠点被荧光笔连接,在灯光下泛出微弱的红光。陈恒用圆规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发现三条边的比例(3:4:5)与总部 - 马兰的经纬度差比例一致。电报机发出成功对接的确认信号,声音频率(800 赫兹)与 8 秒延迟参数形成 100:1 的映射。】
10 月 15 日凌晨 3 点,72 小时时限的最后一刻,新老密码体系的最后一次对接测试完成。传输的 “确认” 指令从马兰发出,经北京总部解密反馈,全程耗时 7.8 秒,误差控制在 0.2 秒内。陈恒在记录纸的角落标注:“19 处重叠 =△稳定性校验”,这个参数被纳入《密码体系过渡手册》,成为后续卫星通信加密的几何校验基准。晨光中,团队成员趴在桌上短暂休息,他们的影子在墙上交错,恰好形成另一个巨大的 “△” 符号。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军用密码体系更新确需 72 小时应急对接,据《中国军事通信史》,总部与边疆基地的通信延迟标准为≤10 秒,8 秒属当时先进水平。2. 校验码重叠校验法在 1960 年代密码学中广泛应用,《军用密码技术规范》记载 “重叠点≥15 处可确认体系兼容性”。3. 三角符号 “△” 作为加密基准符号,在 1959-1962 年密码手册中频繁出现,象征 “稳定性校验”。4. 72 小时连续作业符合当时技术攻关常规,团队轮班制度参考《马兰基地后勤档案》的 “三班倒” 记录。5. 风速补偿因子应用于通信延迟修正,见于 1962 年《极端环境通信优化报告》第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