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春芳直接出了门,从前边慢慢悠悠的就走到了后院。
也就是柴米家。
此刻柴米正在屋里扫地,刚刚看见老宅那边冒烟了,她心里也挺开心,便全无睡意,本来困的不行却精神了起来。
而且她和柴秀吃过了午饭,便没有吃。
至于老爹柴有庆……
柴米问过柴有庆:爸,你吃饭不?
柴有庆说自己不饿。
柴米呵呵了两声,懒得听柴有庆抬杠,便回屋扫地了。
正扫着地,柴秀从窗台上爬了回来,对柴米说道:“姐,大事不好了,大姑来了。”
柴米蹙眉,这才抬头看过去,只见柴春芳正在家门口。
柴春芳从相貌上来说,更随柴忠孝,都属于那种长瓜脸,高额头的,颧骨略高。
很好辨认。
最主要的是柴春芳的身形略显臃肿,很像王慧蓉窝里窝囊的状态,所以柴秀只是打了一眼,就认出来了。
“她来干啥?”柴米蹙眉不悦。
柴米有三个亲姑姑,不过一个比一个奇葩。
柴米的印象里,大姑柴春芳那就是一个大事比呀。整天事事儿的,啥都想管,不是今天和这个人搞点摩擦,就是明天那个人想欺负她,反正就是一个四六不上线的主。
简单来说就是爱管闲事,不占便宜就吃亏的那么个人。
二姑柴春华相对正常一丢丢,只能说相对,比其余几个人正常,不过耳朵根子软,没什么主见,没什么文化,被其他几个姑姑给带的根本没啥主意,主打一个大姑说啥,二姑都信的人。
至于柴米的老姑柴春维,柴米根本没拿她当人。柴米老姑的恶劣程度,比柴有德离谱多了……
所以一般情况,柴米根本不会搭理老姑的。
柴米对柴春芳的印象,也不太好,甚至很差。
前世的时候,柴米的母亲早逝,柴春芳连同柴米的另外两个姑姑都未曾过来,不仅没去上坟,甚至都没看见过人。
柴米的母亲命苦,不过终归死者为大,哪怕是生前有过大仇大恨的柴有德,当时也露面了,虽然柴有德没安好心,当时喝的醉的不行,让柴米更气愤……
但是这柴春芳三姐妹,柴米就呵呵了。
她们姐三个,没什么好东西。
是故,柴米对柴春芳来家里,不仅不感冒,反而很反感。
“她不老实在家里放她那几只破羊,没事回娘家做啥?”柴米很不耐烦。“好像谁愿意搭理她一样!!!”
“秀儿,你去告诉你爹,就说让他去镇上买几袋尿素去,上次趟地的尿素不够,应该还差三袋呢。”柴米说着从兜里找出来四百块钱交给柴秀:“让你爹麻利去,别一会儿抹不开面子,让柴春芳给忽悠着带去老宅干活。”
柴秀乖巧的接过钱,小心翼翼的问道:“姐……那个你爹不听话咋办?”
柴米蹙眉:“他敢?明后天就去接咱妈了,他这会不敢不听话。”
柴秀于是便出去了。
柴有庆还正在园子挑水浇菜呢,结果柴秀蹭蹭蹭的就跑过来了,直接给钱:“爸,我姐让你去买尿素去。”
柴有庆愣了愣,就听见外边有人说道:“大哥在家呢呀……”
随后柴春芳便进了院子,来到了菜园子。
“哎呀,这菜长的真好。大哥,别的不说,你种菜确实很有一套。”
面对柴春芳的捧哏儿一样的说辞,柴有庆尴尬的咧嘴笑着。
“那有啥呀,多浇水就行了呗。谁种都一样……”
“大哥,我寻思找你有点事,你看咱们家……”柴春芳的话刚说到一半。
柴秀便机灵的说道:“爸,你快点去,一会我姐该不乐意了。”
柴有庆立刻想明白咋回事了,感情柴米看见柴春芳来了,便安排他去干活。
柴有庆叹了口气:感情我就是干活的命呗?!
不过柴有庆此刻可不敢惹柴米,自己老婆苏婉能不能回来,还要看柴米的脸色。
柴米如果同意,那就是阖家欢乐。
柴米若是不同意,那这个家顷刻之间就会鸡飞狗跳。
柴有庆深知其中利害。
而且,毕竟柴米也是为了自己好,柴有庆没有理由拒绝柴米的要求。
“哎呀,差点忘了。”柴有庆有些惆怅的说道:“我这正趟地趟一半,柴米让我去买化肥,结果我浇园子把这事给忘记了,你看看我这记性。”
柴有庆说着就要收拾收拾进屋换衣服去买化肥,临了还不忘问柴春芳:“妹子,你进屋待会不?我去买个化肥,等会就回来。”
柴春芳目瞪口呆:“我……”
柴春芳差点忘记自己来干啥的了。
明明自己刚开口结果人家柴有庆直接有事,自己想要让他帮着透一下烟囱的话,都没说出来。
“大哥,我那个是这样,咱们老宅的烟囱……”
“哎呀,不行了。我得走了,妹子有啥事你等我回来再说。”柴有庆说着转身就走。
柴春芳一脸问号:???
走着去买化肥?
扛回来呀……
“大哥,你没套车呢……”
走到门口的柴有庆一拍脑门:“你看看我这记性。岁数大了记性不好了……”
随后柴有庆套着牛车就走了,动作之娴熟,速度之快完全超出了柴春芳的想象。
就仿佛那牛自己蹭的一下钻进了牛车的车辕子里,随后撒腿就跑。
不仅老青牛跑的有节奏,旁边的那头小花牛,也跟着撩了。
柴米在里屋一看小花也跑的,急得直跺脚,埋怨柴有庆:“我爹这个人……唉……他这个人真是的,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你套车走你的,你看不见牛犊子跟着跑了呀……”
不过柴有庆似乎真没看着牛犊子跟着跑了,毕竟他着急走……
一眨眼的功夫。
柴有庆人都没影了。
柴春芳愣在了原地:额……
随后柴春芳看了看柴秀:“哎呀,秀儿都长这么高了?”
柴秀一脸恐惧,低声嘀咕着,心想柴米是不愿意搭理柴春芳的,那自己也要和柴春芳划清界限。
“大姑,家里没人了。你先忙你的吧,我得回去做作业了。”
柴春芳无奈,只好转身走了。
毕竟柴春芳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想让柴有庆帮忙去老宅干点活,柴有庆走了,柴春芳总不能让一个七岁的柴秀去干活吧?!
不过刚走到半路的柴春芳停了下来:“不对呀……我还要摘点菜呢……算了算了,不吃了,气饱了。”
柴春芳被柴有庆突然的离开也给气够呛。
虽然说柴有庆有明确的事情做,而且真的赶着牛车去镇上买化肥了,但是柴春芳毕竟心里不得劲。
早不买化肥,晚不买化肥,自己刚到他们家,他就去买化肥?
还有这么“巧合”的事吗?
就算是傻子,也看出来了,柴有庆是故意离开的。
又走了几步,柴春芳更气了。
因为刚刚柴秀说去做作业,柴春芳根本没多想,但是现在她才明白过来味,柴秀还没去念书呢……
做什么作业?
柴春芳气的咬牙切齿:看来母亲王慧蓉没说错,大哥一家子,都变了!
变得咄咄逼人!!!
这边柴米看着柴春芳走了,心情立刻好了起来。
有些人,看见就会让人恶心。
“姐,太热了。”柴秀进了屋子嘟囔着:“太阳太大了,出去一会儿就汗流浃背的。”
柴米白了一眼柴秀:“别拽词。热就说热得了,你就脑瓜子有点汗,你上哪汗流浃背了?”
柴秀吃瘪,嘟囔着:“姐,你去把太阳给射下来得了,省的天天大太阳不下雨,庄稼都快烤熟了。”
柴米摊摊手:“我可没那个本事。咱们女人能射下太阳的,只有阿讷乌娜。”
“不是后羿吗?”柴秀疑惑道。
柴米叹了口气,拍了拍柴秀的脑袋:“看来我很有必要给你讲点常识,省的以后你出门让那些老蒙古打的牙都找不到了。”
“阿讷乌娜是咱们蒙古的女英雄。咱们这里是少数民族自治县,里边一半人口都是蒙古族人。其实要说具体一些,咱们姥姥也是蒙古族的。所以,我才和你说一说。”柴米说道:“古代有好多神话故事,以后你也会学到了,等你上学了,你就得学蒙文了。”
喀县这边是这样的,学生上学的时候,可以根据民族选择,来选择自己要不要学习蒙文。像柴米小的时候,便学习过蒙文,她也会说。
不过柴米说过很多蒙古话,就是没有说过那句——比、其玛度、海日太……
就是我爱你的意思。
当地的小学初中都是学习蒙文的,高中也会学习,甚至高考也会有蒙文。这一点和其他地区很不同。
小学的时候,老师就会教一些字母音节,但是更多的是讲一些东蒙的民间故事。
柴米记忆里,以前的蒙文老师,差不多一两天就会讲一些东蒙故事。而当地本身就是东蒙的发源地,不仅有“红山文化”遗址,“牛河梁文化遗址”,还有当地的大凌河文化。
大凌河文化,翻译成蒙语的话就是敖木伦文化。
喀县的大桥,就叫敖木伦大桥。
而且喀县的所有门派号,商店也都是蒙汉双语的。
蒙语老师会讲很多蒙古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很多还会考试的。身为四分之一蒙古族血统的柴米,自然也会学习。
柴米最喜欢的故事就是——阿讷乌娜射太阳。
阿讷乌娜射太阳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后羿射日,阿讷乌娜是一名蒙古族人。柴米喜欢阿讷乌娜这个故事的主因也是因为它不同于传统的汉语文化,它有着东蒙文化固有的特色。
后羿可以射日,阿讷乌娜也可以。
虽然很多人也说是阿讷乌娜的哥哥乌恩把太阳射下来的,但是柴米更倾向于是阿讷乌娜射下来的。
“阿讷乌娜射太阳这个故事你的记着,话说很早很早以前……”
“很早很早以前,是啥时候?”柴秀疑惑的问道。
柴米蹙眉:“你不要问没用的。反正就是很早很早以前,咱们蒙古族有一户家庭,一直没有生个一男半女的,后来他就向长生天祷告,求来了一个男孩,叫阿讷乌娜。不过,我们老师说阿讷乌娜是女的……因为年代太久远了,可能也记得不是很清楚了。
阿讷乌娜小的时候,就和咱们现在这么热,热的草原上的草都烧着了,河水也变干了,人们也快被渴死了。阿讷乌娜力气很大,可以一顿吃一只羊,一巴掌打飞一头牛,现在太热了,太阳太多了,天空之上竟然有十三个太阳,阿讷乌娜就爬山越岭,终于找到了一个老喇嘛,请求老喇嘛帮帮自己的族人。老喇嘛给了阿讷乌娜一张弓和十三支镔铁打造的箭。阿讷乌娜拿着弓和箭,爬到了圣山之上,搭弓射箭,射下来十二个太阳,正在这个时候,一只红色的巨龙突然对阿讷乌娜袭击,阿讷乌娜搭弓射箭射死了巨龙,这个时候,就没有箭射最后一个太阳。才导致现在天上还剩下这个太阳。”
“啊……姐,那你说阿讷乌娜怎么不把这个太阳也射下来?”
柴米像看着傻子一样看着柴秀:“乖,你的问题太多了。阿讷乌娜要把所有太阳都射下来,你出门怎么看路?再说了,没有太阳了,地球不得冻死了。最关键的是,阿讷乌娜当时没有箭了……”
“还有,以后你出门有人问你,你就说太阳是阿讷乌娜射下来的,千万别说是后羿射下来的,要不然你蒙文老师能力大无穷到让你怀疑人生。”
柴秀乖巧的点点头。
柴米看了看天,太阳火辣辣的,难受的要命,也气的说道:“要我是阿讷乌娜,我也把你射下来。整天这么热,难受死了。”
其实,这个时代,像很多东蒙的故事,在喀县还是很多人知道的。这边汉蒙融合的比较深,所以单单从名字上看,其实很难具体发现谁是蒙古人。
而日常的时候,人们也不是很在意,其实像苞米这个特殊词语,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外地叫玉米或者包谷,只有在喀县这边,才叫苞米。
而捡牛粪烧火,也是当地的特殊文化。
当然了,像王慧蓉那样,硬把捡来的牛粪给吃了的情况……这个不是当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