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多久何雨水和刘华东就搬了一大堆东西进了杨山的屋子,包括两个小桌子,看来是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他把三张桌子围着半空中的灯泡呈品字形摆开,中间还放了个备用的煤油灯,看起来挺有学习气氛的。
杨山左右看了看身边的这对男女,简直就是完美的受气包。嘿嘿,你们等着,等我心情不好的时候,训不死你们。
从此以后这二位就把杨山的家里当成自习室了,有时候丁冲还来凑个热闹,而只要丁冲过来,丁芸肯定也跟着,然后刘华东就倒霉了。
不过这次丁冲来可不是和杨山一起学习的,他的《我和收音机》一书已经完成了两章,特意请杨山来看看的。
这个书名有些朴实,不过杨山觉得挺合适的,也挺接地气。
不过这内容嘛,杨山看了几页就想捂脸了,不是写的不好,而是太枯燥了。一堆专有名词跟着一堆公式,然后就是各种数字的陈列,这肯定没人喜欢看啊!
事实证明,杨山的想法和丁冲存在着巨大差异。
“丁冲,这两章你把整个电路图介绍的非常细致,优缺点的描述也非常详实,不过呢,嗯。”杨山想着该怎么组织语言。
“这么说吧,我觉得你文章体裁有问题。这篇文章更像是说明文,不,确切的时候是更像是收音机的使用说明书,没有情感融入其中。
你写这本册子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想把这些个电路方案介绍给读者么?或者说教读者如何去制作收音机?不,都不是。你写这本册子的目的引导读者如何去认识无线电,如何去理解无线电,然后进一步的让他们如何去利用无线电。
说白了,你写的这东西根本算不上专业,那些专业的人也不屑于看这本书,因为他们钻研的比你还深。所以这本书面对的是非专业的普通无线电爱好者,你觉得这篇像说明书一样的文章会让他们喜欢吗?我觉得大多数都不会。
想想你妹妹写的册子,有很高深的数学知识吗?没有,有新颖的数学理论吗?也没有。那本册子受欢迎的关键点,就是能够开阔读者的眼界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所以,怎么能把对物理知识没什么了解的普通人也吸引进去,才是最重要的,那些个无线电知识也只是吸引读者的一个手段而已,所以我觉得最好写成记叙文。
用最通俗的语言去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同时让无线电那些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故事中让读者很轻松的理解,这才是你要写的东西。”
“每个新学期你领到新的课本后第一个想看的是哪本书?”杨山提问。
“历史。”丁冲毫不犹豫的回答。
“你呢?”杨山扭头问刘华东,“你喜欢看什么书?”
“小人书。”刘华东小心翼翼的回答。
“继续学你的吧,就当我没问。”杨山无奈挥挥手。
“那你呢?喜欢看什么书?”杨山又问已经来了一小会儿的何雨水。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我刚买的。”何雨水举着手里的一本书。
杨山无奈的挠头,学习的时候看课外书,就这还要考会计?烤红薯去吧你!
“咱们别理他俩。我继续说,既然你喜欢读历史,那就不妨从历史的角度写这本科普文,把写作视角放在无线电的发展历程上。当然电学的基础知识也要铺垫一下。
随着时代的发展,无线电这门科学也在发展,收音机的出现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算是这本书说的序章吧,记住字数不一定特别多,那些知识的原理也不一定写的很深,只要让读者对无线电或者收音机有一定概念就行了。但一定要写的很有趣,还要带入些人类探索自然的精神到里边……
然后你就用普通人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和介绍收音机,从简陋到完备,从简单到复杂,从历史到未来,把所有的这些个设计方案融入到一个的历史背景中去,最好能讲些故事出来,然后再像穿珠子那样,用时间线把一个个容纳着收音机科普知识的故事串联起来。当然,故事可以想当然一些,这没关系。
记住一定要用前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启发性,比如某人设计出一款收音机,用着用着就发现其中的不足,那怎么办呢? 想解决问题就要去探索,然后就有了更高级的发明,这样一环套一环的向前走。
还有一点要记住,所有涉及到的抽象定义,比如电压、电流之类的,都要用比喻的方式让它形象化实体化,还要把这些定义撒进这些故事中去,不要像说明书或者科学着作那样,把定义和概念单拎出来做解释,咱们不用那么严谨。”
“总之呢,要想册子受欢迎,就要覆盖尽可能多的读者群,还要吸引读者群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的有兴趣阅读下去。
比如电气学的专业着作,虽然很厉害,但是没几个人会去读,因为门槛太高了。
再比如小人书,除了青少年也没多少人去读,因为里边的东西启发性不够,让人值得思考的地方不多。
所以你的册子一定要用平实的语言去讲述相对专业的知识,这样就能降低阅读门槛,让那些文化不高但想了解无线电知识的人也能读懂,我觉得只要具备小学初等学历就可以了,比如刘华东这样的。
而册子所包含的内容还要新颖,让有一定基础知识的人读起来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要挠到他们的痒处,这个主要依靠咱们的那几套设计方案。
最后还要让那些专业的人感到好奇,哦,原来抽象乏味的物理知识还能这么写,这也能让他们有兴趣读下去。”
一番长篇大论下来,杨山说的是口沫横飞,激情四溢,把他前世看到的短视频中讲述知识点的方法全都现学现卖的掏出来。
可丁冲听的却是直咧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仅文章要写的生动有趣,充满烟火气,还要去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补充盲点。
看着丁冲欲言又止的样子,杨山暗自叹气,“这样吧,咱们再合作一把,你主要负责数据的严谨性,我负责故事的可读性。我先试着写个开头,等我写出来以后咱们再研究下一步的计划。现在快中考了,咱俩就别在这个爱好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了,放假以后也来得及。”
杨山记得他手里有一本电子版的物理学史,可以从里边找一些相关的段落拿给丁冲,当成他的写作素材。杨山叨逼叨说了半天,说的他自己都有点晕,只能去求助金手指了。
送走了丁冲,杨山扭过头,“你们两个回去把小人书和那个什么民间故事都拿过来,我看看。”
等两个人各自抱来几本书,杨山一把接过来,然后指着他的那堆学习资料,“我用这些书和你们换,你们可以随便看,等放暑假了,咱们再换回来。现在你们认真做题,一会儿我检查。”
是该让他们到题海战场去磨练一下了,省的他们还有时间想看课外书。
然后杨山也不管那两个人不服的样子,自顾自的拿上那些书斜躺到炕上。民间故事写的不怎么样,那几本小人书倒挺有意思的,翻开《渡江侦察记》,杨山津津有味的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