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唯有朱明瑞那小子,才会愚蠢地觊觎皇太孙之位。】
【吾祖竟昏聩至此,不顾孙辈心愿,妄下此荒唐诏令。】
朱晨曦心中暗自腹诽,
其实他心中尚有一丝念头,却如流星划过,转瞬即逝。
因这念头太过骇人:
帝王此举,意在迫使太子伯父与父子二人以生死相争!
若此念为真,则意味着自己的养父秦王朱高轩,一直被暗中算计。
眼前这位多次庇护自己的祖父,唯有冷酷的利用。
须知,
此乃永乐八年,非永乐二年可比。
太子朱高炽储君之位稳固,身边已聚拢一批贤臣。
内阁五人,已知其三乃太子心腹。
昨日,朱高炽请旨罢免朱晨曦职务,未果,反遭责难。
今日,太子父子均未现身,而群臣已集结六部重臣及诸多官员,恳请帝王册立皇太孙。
这是迫使赵渊确认,自己的帝位,仅能传给太子一脉。
整个京城,近乎六成的实力派,都已团结一致。
这股势力的汇聚,即便是赵渊也不得不慎重考虑。
毕竟,
江山是靠打拼得来的,仅靠权威,无法稳固天下。
这个理,
赵恒并不愚钝,自然心知肚明,他甚至无需多想就能预见,无论自己是否愿意接受这皇太孙的身份,一旦赵渊提出立汉王之子为太孙,
他,便会成为众多人的眼中之钉。
然而,即便如此,
只要他一日未正式成为皇太孙,
就仍存有一丝缓和的余地。
只要挨到洪武十九年,莫说这些大臣,即便是全天下的生灵都与他为敌,他又何惧之有?
即便是现在,赵恒亦无所畏惧。
他只是不愿因这些琐碎之事,干扰了自己的宏图大业。
当前首要,乃是保持低调。
但因赵渊的这一番举动,赵恒想要保持低调已属不易。
那就只能尽量减小自己的影响。
待到大限之日一过,老狐狸的心思,他自能洞察秋毫。
一个凡人,怎能瞒得过他?
所以,不管怎样,
老狐狸妄图让他坐上皇太孙之位,妄图让他与赵瀚那小子针锋相对?简直是痴人说梦。
他赵恒今日宁愿饿死、渴死,也不会接受这皇太孙之位!
——
听到内心深处,赵恒的这番心声。
今日便是饿死、渴死,也不愿做朕的皇太孙?
赵渊的第一反应是:
什么?
朕的太孙之位,竟如此被人嫌弃?
第二反应则是:
呵,这小崽子竟敢嫌弃朕的太孙之位?
紧接着,心中涌起的是:
好小子,既然你不愿当这太孙,
那朕告诉你,没门!
别说门了,连缝都没有。
朕偏要你当这皇太孙。
臭小子,
今日这太孙之位,你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
赵渊瞥了一眼赵恒,心中已有了决断。
“连尊贵的皇太孙之位都不屑一顾,懒散至此的你,竟拥有如此能耐,作为上天赐予大明的奇才。”
“这便是你的宿命,小狐狸。”
“一百四十” “你无处可逃。”
“我也不会给你逃跑的机会。”
既然如此。
李澈连储君之位都不愿接,毫无进取心,遇到事情,明明有能力解决,却偏偏喜欢置身事外,就更别提他能为大楚带来什么功绩了。
不过这些,
我清楚得很。
唯一的办法,就是将他置于无法推卸的位置。
之前我不就是这么对付他的吗?
李渊怒气消散后,开始显得从容不迫。
但大臣们却不乐意了。
皇上,我们都这样了,你居然没有立刻收回旨意,没有即刻册封皇长孙李昊为储君。
你看看你选的这位继承人,
楚王世子李澈,
那脸色苍白,眼神中满是惊恐,你就不怕他的身体承受不住,一不小心就倒下了?
就这样,你还选他做储君?
皇上,你是不是眼拙?
他有皇长子李昊身为东宫嫡长子的尊贵血统,
有李昊少年时的英勇果敢,能在北伐战场上手刃众多敌军,参与指挥大败敌将。
还是有李昊那强健的体魄,至少能让皇位安稳几十年?
楚王世子李澈,如此胆怯,就算他不是楚王的子嗣,而是东宫太子所生,也绝对做不了这个储君的。
皇上!
求求你睁开眼看看吧!
楚王世子李澈,除了长了一张不像皇室成员英俊的脸庞,他还有什么?
既无能,又不健康。
幸好李澈没听到他们的心里话,
否则……
“你们说其他的,本世子认了,反正本世子只想做个闲散的世子。”
“但你们说李昊那家伙身体好,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做了十年皇帝就驾崩的短命鬼。”
“父子俩十一年就让大楚朝廷动荡了三次,三次新君登基啊,各位。”
这边,大臣们泪流满面。
李渊则向李澈招手,让他靠近。
【居然想让本世子靠近,这不是故意激怒我吗?这老狐狸真狡猾。】
【不过本世子也不怕。】
【啊,本世子看不见了,啊,本世子听不见了,啊,本世子什么都不知道……】
李渊:“……”
真是一言难尽,
不忍直视。
如果不是自己选的储君,李渊都想遮脸了。
等我解决了这些大臣,再来收拾你这小子!
李渊心中默念一句,
开始端坐,正色面对众人。
面容凝重,
目光聚神。
“众卿家,朕昔时择长子为储君,尔等以为所为何故?”
龙椅上的君主轻声问道。
群臣闻此,精神陡增。
君上开口,便是沟通之兆,实乃幸事。
此刻询问,
自当踊跃发言。
论口才,
何惧之有?
况且,
君上提及当初立储之事,莫非心意有变,念及长子之德,欲收回成命?
嗯,定是如此!
君上只待一个契机罢了!
“陛下,当初立储,一因长子乃嫡出。”
“古来嫡长子承继家业,合乎天道,顺应自然。”
“再者,长子仁孝,可安天下,延续陛下千秋伟业。”
一位大臣毕恭毕敬地答道。
君上侧目,认出此人乃礼部侍郎。
礼部之人,言辞自是严谨。
顺应自然?
君主微瞥一眼立于一侧的次子。
自然之选,
上天将次子置于朕侧,不正是自然之意吗?
嫡长子继承?
然历代以来,嫡长子又有几何?
汉武非嫡长,却成就霸业;
唐宗虽嫡出,亦非长兄,却开创贞观盛世。
朕,亦非太祖嫡长。
君主眼神深邃,心思难测。
侍郎一番颂扬之后,
君主淡然言道:“长子之仁厚,确为朕立储之因。”
次子心中暗道:……
【老爷子说谎如此自然,面不改色。】
【还说什么因长兄仁厚而立储,明明是为了那个好孙子。】
【即便是如今对我刮目相看,欲立我为太孙,还不是为了那小子。】
【实则,一切皆是为了朱瞻那孩童。】
这孩童!
朕所言所做,皆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
皆是为了让你登上太孙之位,你却暗自腹诽。
真乃无心之狐。
况且,
昔日解缙确有‘好圣孙’之言。
但时过境迁,情况已异。
那圣孙已非昔日之比,更佳之选已现于朕前。
真是可惜,我的一片苦心,竟被这不懂事的家伙暗中埋怨。
“既然世子如此宽厚。”
“他应该明白,他的弟弟秦王,因未能成为世子,每日辗转反侧,连食欲都大减。”
【不,他的弟弟秦王每晚都睡得安稳,呼噜声如雷,我多次听到府中仆人的私下议论。】
【而且他的胃口极好,最爱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厨房每日都要为他准备三人份的食物。】
李渊:“……”
“咳咳,既然世子如此宽厚。”
“他也该知道,我,作为他的父亲,同时也是他弟弟的父亲,一直希望他们兄弟二人都能如愿以偿。”
“但世子之位,只有一个。”
“我总不能让长子先当几个月世子,再废掉他,改立次子为世子,让他也尝尝储君的滋味。”
“那将来的皇位呢?”
“难道也要让他们兄弟二人轮流来坐吗?”
李渊似乎害怕内心深处传来什么难以承受的话语,这番话他一口气说完,中间没有丝毫停顿。
说完之后,李渊只觉浑身舒畅。
然而,大臣们却都惊呆了。
皇上,你在说什么?
世子之位要轮流坐庄,将来的皇位也要兄弟二人交替来坐?
若你不是开国之君,我们早就把你骂得体无完肤了。
你怎么不上天呢?
自古以来,这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从未有过像你这样的皇帝。
大臣们纷纷站出来进谏:
“皇上,储君之位至关重要,关乎国家根本。”
“频繁更换储君,天下百姓就会不清楚未来的皇帝是谁,频繁更换皇帝,百姓也不知该为谁效忠。”
“这对国家和百姓都不是好事。”
“还请陛下三思啊!”
“三思啊!”
【就好像皇帝不更换储君,皇位不轮流坐,天下的臣民就能安稳一样。】
【天下的百姓是依靠皇帝来安定的吗?不,他们是看着你们这些官员有没有为百姓做主。】
【皇帝对百姓来说,遥不可及,只有官员才是他们真正接触到的主宰。皇帝主宰的不是百姓,而是你们这些官员。】
【因此,你们当然希望选择一个听从你们、对你们有利的皇帝,而不是让自己的头上悬着一把无形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