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朱元璋听了有些尴尬,摸了摸胡子,若无其事地说道:
“嗯,看来报社的人听说了我们的评价,知错就改了啊!”
“你把最近没看的报纸都拿过来,咱们得好好看看,这**梅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
“在这深宫里,居然这么多人在议论这事,真是少见!”
宋利听完立刻行礼,转身到偏殿取报纸去了。
朱元璋近来并不太看报纸,但宋利不能因此就忽视这项工作。
而且报纸会第一时间送到宫里,宋利也不需要费力去取。
即便朱元璋暂时没看,宋利也能直接拿出一沓整齐堆放好的报纸。
宋利抱着报纸来到朱元璋面前。
一开始朱元璋没太注意,但翻到第五篇时,老脸突然涨红。
“这…这是什么?”
朱元璋身为皇帝,后宫佳丽无数,阅人无数,对于这类事并非完全陌生。
他年轻时也曾见过一些**图之类的东西。
但这种直白描述风月之事的文章,他还从未见过。
而且写得还挺有意思!
朱元璋惊讶片刻后便沉默了,一旁的宋利忍不住开口了。
作为朱元璋的近侍,宋利的主要职责是听令办事,如今朱元璋明显有心事,他如果不问清楚,岂不是白做了这份差事?
“陛下,若是报纸有问题,老奴这就去大明周报社一趟?”
朱元璋愣了一下,摆手道:“不必了!”
“我只是突然看到这些风月之事觉得意外而已!”
“第一次见有人如此直白地写闺房之事,还写得如此生动。
”
“对了,这样的书,那些酸儒怎的没有痛骂?”
“他们平日里不是最爱口是心非吗?”
“这种事情他们做起来一向偷偷摸摸,如今竟被写成书,公然登载在《大明周报》上,难道他们没反对?”
宋利嘴角微扬,随后严肃说道:“起初确实引起了一些*动,不过近来新晋探花解缙在青楼醉酒提及**梅,反而为这本书正名了。
”
“在他看来,此书虽嬉笑怒骂、酒色财气俱全,实则是一本难得的警世之作!”
“嗯?”
朱元璋疑惑地哼了一声,随即面色凝重,重新拿起刚搁下的报纸仔细阅读。
既然这句话能在士林中流传开来并得到多数认可,那么解缙的话应该很有道理。
警世良言?
再看看!
朱元璋第二次拿起报纸,已不像先前那样惊讶失措。
他不再纠结于那些风月描写,而是认真研读故事、判词及人物行为。
越看脸色越不对劲。
这写的内容怎么如此熟悉,像极了大明啊。
作为一位勤勉治国且能力卓绝的开国皇帝,他对大明的情况了如指掌。
这种了解不仅限于官场政务,更深入民间疾苦和朝堂弊端。
正因为深知这一切,他对**梅中的内容感到格外刺眼。
该不会是借宋代故事警示世人,实际说的是咱们大明的事吧?
不得不承认,这个念头一旦浮现便挥之不去。
虽然尚未完全确认,但他确信一点——
这书绝对是一部奇作!
()
朱元璋始终认为,一个人的价值观与他的出身、知识和经历息息相关。
即便他现在已成为特权阶层的顶端,但他的贫农背景、经历及军旅生涯,使他对许多事务的看法与众不同,与大多数“传统”朝臣大相径庭。
在他眼中,一些被朝臣视为离经叛道的行为,其实毫无问题;而一些朝臣习以为常的事情,却让他深感刺痛。
朱元璋自知出身卑微,如今身处高位,两极的感受都很深刻,但中间的经历却相对空白。
当他看到梅后时,最初只注意到表面的风月之事,但冷静下来后,他的看法完全不同。
此刻,朱元璋半眯着眼,脸上的笑意全无,目光中透出阵阵煞气,仿佛实质般向外扩散。
“西门大官人,呵呵,真是好一个西门大官人!”
“一个商人,仅凭家里的些微财富,就能勾结县令、胥吏,甚至拉拢地痞、掮客!”
“未经科举,未得朝廷认可,竟也能为官!”
“坑蒙拐骗,坏事做尽,反倒成了这城里的头面人物!”
“呵呵,好得很!好一个西门大官人!”
朱元璋越看越怒,牙齿都咬得发痒。
在他看来,这绝非宋朝之事。
如今距离宋都多少年了?
这些攀缘附会、东拉西扯的情节,根本写不出来。
所以,这西门大官人,其实是明朝的人。
名字或许不同,或者这些事并非集中于一人身上。
但这样的事情,绝对存在。
还有,这“兰陵笑笑生”在书中暗含的那些讽刺和调侃,只要稍微思考就能明白,让朱元璋头疼不已。
书中的话,他不得不承认,句句切中要害。
有的诙谐,有的委婉,有的粗俗,但无一不是警世良言。
甚至有些内容竟然与他多年来的思考不谋而合,这让他愈发感兴趣。
可以说,他越看就越把这本书当作“乡间故事”来读。
没错,就是乡间故事。
那种由乡间读过书的老夫子,凭借自身见闻撰写的箴言。
借大宋之名,古今结合,实际说的是当朝之事。
这类人通常是乡间郁郁不得志、连个官职都得不到的老夫子。
他们多少有些才华,但更多能力恐怕是没有的。
不过,这种不上不下的文人,朱元璋并不缺,他缺少的是对大明现状的深入了解。
无论他如何揽权、勤政,锦衣卫也遍布天下,但他终究只是困于皇城的一介凡人。
因此,他对突然走红的《梅》最关注的,是书中对大明底层社会的真实描绘。
尽管文中反复提到的是大宋的故事,但朱元璋认定,这说的就是大明。
书中所言,就是**!
想假都不可能!
朱元璋对《梅》的解读,虽然排除了胡大老爷作为幕后作者的可能性,但也间接放松了对《梅》的限制。
实际上,大明周报社的郑先生最近也是忐忑不安。
眼看着书中关于风月的内容越来越吸引人,官场描写也越来越尖锐,郑先生一方面期待报纸销量能再创新高,另一方面又担心朱元璋会突然下令禁止这本书的传播。
朱元璋突发奇想的举措,彻底解决了这本书的后顾之忧。
不过,这个消息还没有传到郑先生这里,所以他并不知情。
实际上,从历史的真实情况看,明朝有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西游记》。
这些书中,《西游记》因为讽刺意味过于明显,曾一度被禁止传播。
若对此毫无反应,岂不是显得朝廷无所作为?因此,《梅》能够顺利发行并获得朱元璋的喜爱,并非什么惊天动地之事。
定下《梅》的规矩后,朱元璋重新拿起手中的报纸翻阅,这时的他只是单纯为了消遣。
带着这样的心态,他无意间看到了一些令人不适的内容。
老实说,即使没有经过胡大老爷这样的老手润色,仅凭《梅》本身的内容,就足以让朱元璋感到震惊了。
特别是那些欲露还羞的描写,让他心潮澎湃。
“这作者想必年轻时没少在青楼勾留。
”
一篇篇文章读下来,竟让朱元璋萌生了试验的想法。
幸好他内心坚定,意识到有些事终究不妥,于是克制住了冲动。
他感慨道:“果然是奇书,什么都教。
”
随后,他将报纸丢在一旁,决定不再去看,转而处理奏章。
不久,马皇后带着两名宫女端着食盒款步走入谨身殿。
她见朱元璋专心致志,连她的到来都未察觉,便静静等待。
朱元璋身旁散落着许多报纸,马皇后默默帮忙整理收纳。
报纸摊开,刚好落在梅的那一版面。
马皇后随意一瞥,便愣住了。
这般内容,竟公然刊登在报纸上?
而且看情况,皇帝竟然同意了?
难道他……动心了?
想到这里,马皇后看向朱元璋的眼神变得犀利。
“重八,你是不是年少轻狂了?”
“什么?”
“后宫佳丽三千,你竟要到外面**作乐?”
()
---
朱元璋正在处理政务,突然听到马皇后一番责备,顿时迷糊了。
我是谁?我在哪?发生了什么?
迷茫地抬头,先看了马皇后一眼,又环顾四周,才明白过来。
“哦,你说这个啊!”
“你这人,跟那些街边女子一样,酸溜溜的!”
“我看的是世事艰辛,百姓疾苦,不是那些儿女情长!”
马皇后听后一愣。
她半信半疑地看着朱元璋,迟疑地说:
“你这话,我不太相信。
”
“你以前可是很看重那些画的!”
夫妻多年,这陈年往事一提就出来。
即便朱元璋脸皮厚,也被说得很尴尬。
干脆搂过妻子,没好气地说:“你就这样糟蹋我们的名声?”
马皇后这时也想通了。
朱元璋既然这么说了,那就信他的吧。
无论如何,总要给他几分薄面。
瞬间,这皇宫里最尊贵的一对夫妇笑容满面。
梅的畅销,带来的不仅是朱元璋的关注,还直接影响了大明周报社。
有了这样一本广受欢迎的好书,大明周报的销量自然飞速增长。
起初,郑大人激动不已,但很快变得从容淡定,只用了四期的时间。
这不是他冷漠,而是现在的销量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
举个例子,自梅连载以来,现在已经到第五期了。
然而,仍有外地商人带着现金来到报社,要求购买第一期的梅开篇。
他们一开口就是几千甚至上万份,仿佛不计成本。
当然,郑大人明白,这是因为大明周报社是官方机构。
若是一般机构,恐怕早就有人私自复制发行了。
毕竟,大明周报的价格并不高,买几千份和自行印刷的成本相差无几。
否则,仅凭如此销量,他们肯定会偷偷复制销售。
郑大人日子越来越好,但也多了一份心事——每日向菩萨祈愿兰陵笑笑生平安。
毕竟,一个能写出如此佳作的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送来新稿。
不过,街坊间开始热议一个问题:兰陵笑笑生究竟是谁?
落第秀才、乡间贤士、隐居学者……
各种猜测纷纷,却无人能拿出确凿的证据,也没人敢公开承认。
这份神秘感,无疑让原本就备受关注的**梅一书,更加增添了传奇色彩。
人们觉得,这样的奇书似乎就该如此。
而此刻,幕后策划这一切的**胡大老爷,正躺在自家府中,清点着**梅一书带来的丰厚报酬。
“胡义,你是不是把本该给下人的报酬扣下了?”
“否则,这笔钱未免也太多了吧!”
胡义苦笑着拱了拱手:“老爷,您这话从何说起!”
“您这么慷慨,我怎么敢拦着?”
“账目清清楚楚,柱子每次去报社领钱回来,都会带着报社的回执报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