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销量还有上升空间!
加班,真烦!
大明周报社全体员工,在主编老郑的带领下,随着销量持续增长和福利待遇不断提升,士气高涨。
外界关于**梅的讨论也越来越热烈。
巧合的是,平时悠闲的解缙意外卷入了这场争论。
起因是在解缙与同年进士聚会时发生的。
当时,解缙与其他十几位同年进士相约在青楼聚餐。
既然是青楼,当然少不了衣着暴露的服务员**姐。
如今已是官员的同年进士们,每人抱着一位**姐喝酒、吃肉、聊天。
文人不会聊普通百姓的话题,朝堂大事他们也不懂。
所以,他们聊起了士林之事。
最近的热搜话题自然离不开**梅。
偏偏今天解缙身边的**姐业务能力很强。
开场没多久,解缙就有些微醉。
这时,一个与解缙关系不佳、在他眼中特别“装”的同年,正在大谈特谈**梅如何低俗、污秽。
解缙顿时站了起来。
“大年兄,**梅怎么就低俗、污秽了?”
“你这个人最爱假正经!”
“如果你真的不沾酒色财气,你说这话我绝不反驳!”
“可你现在坐在青楼里,搂着姑娘骂**梅低俗污秽,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徐大年比解缙年长十六岁,年近三十的他一直对解缙这样的天才心生嫉妒。
在众人面前,解缙丝毫不留情面,让他十分尴尬,脸色涨得通红。
更让他恼火的是,同科进士们都在旁边看戏般地看着他。
他猛地一拍桌子,质问解缙的话是什么意思。
“我怎么就糊弄了?”徐大年辩解道,“我只是就事论事。
那《大明周报》是多严肃的东西?你看看之前登载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那是多么伟大的作品?相比之下,这**梅简直俗不可耐。
”
解缙被酒精**得情绪高涨,冷笑一声,直指徐大年的软肋。
“你根本不懂!”解缙不屑地说,“难怪有人说你全靠运气中举。
你看看这书,就知道你心里装的都是什么了。
你觉得书中只有西门庆和几个女人的私密之事,说明你的心思也就在这里。
这也表明你的学问不过如此。
”
徐大年气得握紧拳头,眼睛布满血丝,恶狠狠地瞪着解缙。
然而解缙毫不在意,环顾四周后微笑着说:“既然你不明白,我就教你一下,让你知道这**梅到底有多伟大。
”这话立刻引起了周围几位同年的好奇,他们纷纷围过来,准备听听解缙如何解释。
不管别人怎么想,他们心里清楚,这位同年探花,虽然年纪最轻,但才华毋庸置疑,当年被称为神童也不为过。
所以,解缙一开口,大家立刻来了兴趣。
尽管各有心思,但此刻他们都想听听解缙的看法。
解缙悠然喝完杯中的酒,擦了擦嘴,说道:
“这本书表面看来庸俗不堪,尤其对闺房之事、男女之情的描写极为真实。
”
“我常去青楼,自诩懂得不少,可读到此书时,仍觉得惊艳。
”
众人深有感触地笑了。
但解缙的重点才刚开始。
“起初我以为这只是消遣之作,但再次细读时,我发现了一些不对劲。
”
说到这里,解缙表情严肃起来。
“我闲来无事,突然想到,西门大官人不过是个药材商人,怎么就成了富甲一方的人了?”
“他不就靠卖药吗?”
“凭什么能结交这么多权贵?”
“仔细一看,首先是因为父辈留下的家业不错,药材生意打下了基础。
”
“另一方面,他还经营着一门不起眼的生意——放贷给官员。
”
“这下可好,再加上他酒色财气样样精通,又擅长人情往来。
”
“这样一来,他岂不是通过这些生意收买了阳谷县的大小官员?”
“你们想想,是不是这样?”
众人先是愣了一下,随即恍然大悟。
哦,若非解缙提起,他们竟未察觉。
这位西门大官人,竟是这般风光无限?
见众人恍然大悟的模样,解缙眉梢轻扬,露出得意之色。
这点惊讶算什么?
还有更震撼的呢!
()
------------
自古以来,天赋异禀之人往往与众不同。
他们早早接触到常人难以企及的知识,因此看待事物的眼光也与普通人不同。
这种超前的认知让他们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突出,也容易与周围的人产生隔阂。
解缙正是这样的人。
他并非不知官场复杂,也不懂人情世故。
年少时看似**不羁,实则只是无人可倾诉。
最近,借着几分酒意,在谈论《**梅》时,解缙彻底释放了内心的压抑。
他公开支持《**梅》,称赞其作者兰陵笑笑生为不拘一格之人。
在他看来,这位作者虽身处风月之中,却能保持清醒,这种境界与他自己颇为相似。
这种为未曾谋面的知己发声的事情,趁着今日的场合和几分酒意,解缙开口了。
他连看都没看脸色已经发紫的徐大年,便豪放地饮尽杯中的酒,倚靠在椅背上,随意又爽快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各位,想想看,这《**梅》的文字,是否有时让人觉得某些句子似曾相识,有所感悟?”
“来,我记忆力好,记得几句书中稍纵即逝的句子。
”
“得失荣枯命里该,皆因年月日时载。
”
“自古人无千日好,果然花无摘下红。
”
“祸患每从勉强得,烦恼皆因不忍生。
”
“扶人未必上青天,推人未必填沟壑。
”
“诸位,这几句话,表面上像是闲聊般的俗语,可仔细琢磨,是否突然觉得很有道理?”
解缙的话让众人猛然一愣,随后不少人脸色微变。
他们对《**梅》自然很熟悉。
即便这本书刚问世,报纸上才刊登部分内容,后续情节还未揭晓。
但凡是已刊载的内容,无人不知。
毕竟如今找到一本有趣的书实属不易。
也正因如此熟悉,当解缙突然将这几句话单独提出后,众人或多或少立刻回忆起这些“警世名句”的出处。
当初看书时,这些话就像长辈随意叮嘱,听过就忘。
但此刻集中提起,顿时显得不同寻常。
并非所有书都能写出这样的警世之言,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这般不着痕迹地将这些话融入书中。
要知道,他们至少已读过四五遍这本书。
曾经有人感叹,解缙的记忆力超凡,而其他人做不到过目不忘,因此错过了书中许多越读越有深意的文字。
这暗示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此书写得极为精彩,否则不会被忽略其中的妙句;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笔力,几乎不动声色地将这些佳句融入其中,让人毫无违和感地读过。
解缙看到大家陷入沉思,不禁得意地搓搓手。
“听我说完这些句子,你们再想想,西门庆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不仅五毒俱全,而且贪嗔痴三毒皆备,却既无功名也无战功。
”
“然而,这样一个色中恶鬼,家财万贯,交际广泛,最后竟成了官吏!”
“接着再想想他做官前后的行为,就会发现,西门庆简直是纯而又纯啊!”
众人闻言纷纷议论。
西门庆?
纯粹?
看着大家惊讶的表情,解缙微微一笑。
“怎么了?”
“有什么问题吗?”
“纯粹又有什么不对?”
“难道西门庆不是恶得彻底吗?”
“做官之前,他**,虽然勾结了**,甚至威胁到了武大,但最终却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
“做了官之后,苗青行贿求他帮忙,他也照样保苗青平安无事。
”
“可以说,他根本不在乎尽忠职守或为国效力,只觉得有钱就能当官,而当官就是为了更方便地敛财。
”
“这样从头到尾都作恶的人,难道不够纯粹吗?”
众人哑口无言。
照你这样说,西门庆确实如此!
西门大官人,人世间难得的清醒之人。
西门庆除了贪财,还沉迷于**,满脑子都是些庸俗之事。
然而奇怪的是,但凡读过书的人,没有不羡慕他的。
尤其是那些科举成功的士子们,表面上虽然骂他不忠不孝、罔顾廉耻,但到了夜晚,却也忍不住羡慕得垂涎三尺。
西门庆的身份不过是个商人,出身寒微,而这些人则是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正统官员;论官职,他也只是个小吏,连自称下官的资格都没有。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活得让他们既嫉妒又羡慕。
即便最后是**病而亡,他们依旧羡慕不已。
难道不是吗?
当然羡慕!
直到解缙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们:莫非作者就是要让我们看看,做官的人能堕落至何种地步?
解缙喝了一口酒,心中暗自得意:“今天真是痛快!”
---
随着《**梅》在大明周报上的连载,故事情节逐渐展开。
书中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奇女子和复杂多面的角色,他们相继登场,演绎了一幕幕令人意想不到的情节。
初看时觉得有些荒诞,但细思之下却又觉得合情合理,仿佛这些角色本就该如此。
毕竟大家心里都明白,世人都爱趋利避害,没人愿意白白担责任。
古语云,酒是穿肠**,色是刮骨钢刀,但这两样东西确实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
梅的特别之处在于,书中找不到一个正面角色。
仿佛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贪财的、好色的、揽权的、狡猾的、伪善的……在经历了三国、水浒的洗礼后,忽然读到这样的故事,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书中对场景和情节的描写,仿佛就是发生在读者身边或曾经经历的事情。
这种深刻的吸引力,让梅的名声一路飙升。
然而,当解缙在青楼的那些离奇言论传出后,人们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不再有人认为这本书低俗不堪,反而成了众人热议的奇书,必读的经典之作。
这一说法影响日益扩大,流传也越来越广,甚至传到了身处宫中的朱元璋耳中。
“宋利,这梅是不是出现在大明周报上了?”
“为什么我们没注意到呢?”
宋利见朱元璋询问,立刻躬身回答:“皇爷,您有一段时间没看大明周报了。
”
“您当时还说过,这份报纸远不如以前胡惟庸在时的好,看了也没什么意义,不如不看。
”
宋利能在朱元璋身边侍奉多年,最令人称道的是他过人的记忆力,哪怕是最细微的话语,只要听到了,他都能记住。
这一特点看似繁琐,但关键时刻却十分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