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收到方子敬团队发来的“余杭一号”芯片的国际专利申请建议书后,三天后的码头规划现场, 海风裹着细盐粒扑在脸上,林海阳站在码头观景台边缘,手里捏着一份未拆封的文件。晨光斜照,纸面泛着冷白的光,像一层薄霜。他没有看,只是将它轻轻放在栏杆上,任风掀起一角。远处施工机械已就位,履带碾过碎石,发出低沉的摩擦声。全息投影基座正在调试,金属支架在阳光下泛着哑光。
半小时前,小奕将这份材料交到他手中。方子敬团队的专利建议书,附带一份关于新型建筑材料抗压性能的初步实验报告。他当时只是点头,说了句“放桌上”,便径直出门。此刻,文件在风中微微颤动,他抬手按住,目光落在海平面尽头。
会议室内,投影设备启动,三维模型缓缓升起。港城一体化规划首次公开——无人码头与内陆物流枢纽通过智能轨道直连,集装箱从靠岸到分拨全程自动化,调度中枢接入城市交通网,实现“港口即城市动脉”。林海阳站在主控台旁,手指轻点,模型放大至作业区细节:自动导引车群沿磁轨穿梭,吊机臂精准对接,数据流如星河般在结构间隙流动。
“一期设计吞吐量提升40%,人力需求减少60%。”他声音平稳,“每减少一个操作岗位,政府培训三人转型至运维、监控、数据分析岗位。培训基金已列入财政预算,下周公示细则。”
话音刚落,后排一名代表起身,是市物流协会的常任理事。他语气克制,却字字带刺:“林主任,技术效率我们不否认。但码头工人干了三十年,一夜之间让他们去学编程?这不是转型,是淘汰。”
林海阳未立即回应。他调出一段模拟数据,投影切换至就业影响分析图:红色柱状代表裁减岗位,蓝色则为新增技术岗与配套服务业岗位,后者高出前者近两倍。“淘汰的是落后产能,不是人。”他说,“我们建的不是机器港口,是人的新出路。”
会场短暂沉默。有人低头记录,有人交换眼神。林海阳目光扫过人群,落在主控台后侧散热口——那里缝隙极窄,一枚微型金属片卡在边缘,表面覆着绝缘涂层。他不动声色,只对技术员说:“会后检查所有外接设备信号稳定性。”
散会后,他回到办公室,桌上多了一封信。信封无邮戳,无署名,纸质粗糙,边缘有轻微毛刺。他戴上手套,剪开。信纸只有两行字:“停手,否则家人不保。”字迹为打印体,但纸张背面有极淡的压痕,像是手写后复印的残留。
他放下信,调取女儿学校周边监控。时间回溯至昨夜十一点三十七分,校门口路灯下,一双黑色防滑底鞋短暂出现,停留约二十秒,未进入警戒范围。鞋纹与窗台提取的脚印一致,42码,非登记人员。他继续翻看今早安保日志,确认无异常后,反而将家人本周行程录入政务公开系统,标题为“领导干部家属信息透明化试点”。
次日晨会,他走进会议室,手里拿着那封信。所有人安静下来。
他走到碎纸机前,当众将信纸投入机器。碎纸机运转,将信纸彻底碾碎。
他转身,拍桌:“改革没有退路。要么革新,要么出局。”
会议室鸦雀无声。他从公文包取出奠基令,签上名字,递出。
奠基仪式定于上午十点。施工方负责人却在九点四十分紧急报告:地质勘测组发现地下岩层断裂带,建议延期勘察。林海阳拨通现场通讯,调用“天网-港口”系统接入地质雷达实时数据流。屏幕显示地基区域岩体完整,应力分布均匀,无异常裂隙。他直接下令:“按原计划推进。”
炮竹声响起时,天空飘起细雨。第一台无人打桩机履带缓缓前移,液压臂升起,对准坐标点。林海阳站在奠基石旁,按下启动键。钢锤落下,撞击声沉闷而有力,地面微微震颤。
全息屏同步亮起,“港通四海”四字在雨中浮现,由虚转实,渐成金属质感。奠基石缓缓下落,底部嵌着一枚微型芯片,表面刻有极细的代码纹路,是“余杭一号”AI中枢的初始源代码片段。
雨滴落在芯片表面,顺着纹路滑下,像一条微小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