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这玩意除了粒子炮,光半凝固护罩等等之外,其余的功能实际上和护卫舰是一样。
只不过现在最新的护卫舰,体长为600米,而这种圆球探测器的体长也就只有10米。
其上没有任何武器,如果遭遇敌人攻击的话,就只能够依靠自己坚硬的外壳去撞击敌人。
赵小侯也没有想要给探测器开发武器的打算,毕竟这总归只是一款探测器。
由于圆球探测器所用到的技术都是相当成熟了。
因而第一个圆球探测器在一周后就制造了出来。
当然,这样一台圆球探测器的实验室制造成本并不低,相当于一艘护卫舰的造价。
毕竟想要在体长10米的探测器内部,放下这么多设备,对技术要求还是很高的。
并且,这样的成本并不适合大量制造。
但现在重要的是先将圆球探测器定型,之后才是考虑降低成本的问题。
很快,在距离2号星际太空站大约1000万公里的太空里,赵小侯等人对圆球探测器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
测试结果汇总出来之后,赵小侯感觉还算满意。
这款圆球探测器的常规巡航速度最高达到了每秒8万公里,空间折叠跨越最高一次能够跨越6光年,蓄能时间15秒。
至于中微子探测,电磁波探测等等探测能力都算是达标了。
其内储备的反物质能量罐可供给这款圆球探测器持续工作100年。
但赵小侯满意了,上面的大佬就不太满意了。
关键就是这玩意太贵了。
按照这样的造价和性能,当成武器来使用还算勉强合格。
毕竟体型只有10米的探测器拿来充当潜入敌人防线的运输工具等等,还算不错。
但要是拿来测绘银河系就太贵了。
因为按照计划,这探测器第一批就要制造10万个之多才够用。
毕竟任何一个恒星系乃至于星云等等,一个探测器进去,都要花费不少时间才能够完全测绘完。
而整个银河系,光是恒星这类星体就有1000亿-4000亿颗,同时还有同等数量的行星。
因而为了加快速度,就只能用数量来减少测绘时间。
这么说吧,如果圆球探测器以这样的造价来制造,光是第一批探测器,估计都能够消耗掉太空军未来十年3分之1的军费。
要知道太空军的军费可不仅仅只是拿来制造太空母舰,太空主力舰,护卫舰这些的,还需要建设太空基地,运输舰,人员培训,后勤物资等等一系列的事情。
因而这款圆球探测器的成本必须压缩到现在成本的30分之1以下,才有可能进入到工厂生产的环节。
这就让赵小侯略微有些头痛了。
毕竟他搞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精益求精,从来不太管成本的问题。
但现在他也没办法,自己接到这个任务,都干到这个份上了,不继续干下去也没办法。
因而他也就只能第一次开始对设计图进行偷工减料的操作。
毕竟在各种设备的制造工艺没有进一步深入成熟的情况之下,想要削减成本的两个途径:更大批量的工厂化制造,偷工减料。
研究一项技术,想要精益求精很难,但想要将一项技术弱化,将一件装备偷工减料,那么办法可就太多了。
首先,赵小侯就将x射线级光凝固物质的外壳换成了简并态材料。
虽说强度低一级的远紫外线级光凝固物质,拿来制作外壳也不错,但其成本,加工成本却也比简并态材料贵。
而近紫外线光凝固物质的成本倒是比简并态便宜一些,可简并态材料的强度却要比近紫外线光凝固物质更高。
不管怎么说,现在简并态技术也算比较成熟了,除了需要消耗大量物资之外,其它没有什么问题。
实际上,现在大夏的整个太空产业,每天都要产生海量的废弃物资。
譬如开采小行星带,火星,金星等等所产出的一些废弃资源。
毕竟在光凝固技术相对成熟之后,以前的很多资源拿来就没用了。
就好像硅,钙,氡,硫等等都是这样。
因为即便是硅,在大量使用的情况之下,其成本都比不上长波级的光凝固物质。
一万立方体积的长波级光凝固物质,其生产成本比1立方体积硅的生产成本还低。
所以时间一长,在太阳系内几个固定的废弃资源堆积点,废弃资源可谓是堆积如山,几乎就形成几颗行星了。
同时一些人类工作生活所产生的废弃资源也都朝着这几个堆积点运输的。
而随着简并态技术的成熟,这些废弃资源就有了用武之地。
不管是挖矿的废弃资源,还是人类拉的屎尿,包装盒什么的,都可以制造为简并态材料。
反正变成简并态材料之后,都是挤压在一起的中子,丝毫不会有半点臭味传出来。
光是简并态外壳就将整体成本降低了3成。
同时,赵小侯还将空间折叠器,反物质湮灭能量炉等等设备进行了性能缩减。
经过大幅的偷工减料,性能缩减之后,使得圆球探测器的实验室成本降低到了一艘护卫舰的500分之一。
而如果进入到工厂批量生产环节,那么成本则能够降低到护卫舰的1000分之一。
也就是说,生产一艘护卫舰的成本能够制造出1000台圆球探测器!
毫无疑问,赵小侯削减探测器成本也算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也正因为如此,在这款偷工减料版本的探测器进行测试的时候,除了测绘方面的性能之外,其余性能在赵小侯看来,称得上是不堪入目。
简单来说,其常规巡航速度最高速度从每秒8万公里削减到了每秒1万公里,空间折叠跨越最高跨越距离从6光年降低到了0.3光年,而蓄能时间则从15秒增加到了3个小时。
这两项算得上是成本削减的大户。
但对于一款探测器来说,常规巡航速度减慢不算啥问题,又不是去打仗。
而空间折叠跨越也是同样如此,别说蓄能时间降低到3个小时,就算是降低到30个小时,都不算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