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八年的秋天,庐江的枫叶红得像燃起来的火。
周彻坐在窗前,看母亲和侍女们清点嫁妆。
樟木箱里叠着蜀锦的被面、苏绣的帐幔,最上层铺着一匹织金妆花缎,是母亲托人从蜀地换来的,说要给她做新婚的喜服。
“孙家三公子亲自来求的亲。”母亲抚着她的发顶,银簪在鬓边闪着光,“你兄长说,这是两家的缘分,也是江东的造化。”
周彻摸着袖口新绣的鸳鸯,指尖有些发凉。
她想起三年前那个佩剑的少年,后来听府里的侍卫说,他在江夏亲手斩了黄祖,剑上的血气三天都没洗去;又听兄长讲,他在江东招揽贤才,连张昭那样的老臣都对他赞不绝口。
她不懂什么“江东的造化”,只知道从今往后,她要离开住了十六年的将军府,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做一个陌生男人的妻。
迎亲的船队在长江上排了十里长。
周彻坐在舱内,透过雕花窗棂看江水东流。
陪嫁的老嬷嬷王氏是看着她长大的,此刻正给她梳鬓发:“建业城比庐江繁华十倍,吴宫的宫殿是用楠木盖的,地砖都是汉白玉铺的。听说宫里有座摘星楼,站在楼上能看见整个长江呢。”
周彻“嗯”了一声,目光却落在舱角的琴上。
那是兄长送她的陪嫁,桐木琴身,琴尾刻着“清风”二字,是父亲生前的笔迹。
她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总在月下教她弹琴,说“琴音能定心,乱世里,心定了,日子才能安稳”。
船到建业码头时,孙权亲自在岸边等候。
他比三年前高了些,褪去了少年气,玄色朝服上绣着猛虎纹样,腰间的佩剑换了柄更长的,玉坠却还是当年那枚。
见她下船,他伸手扶了一把,指尖触到她的腕子,温温的,带着些江边的潮气。
“一路辛苦了。”他说,声音比记忆里沉了些,听不出情绪。
周彻低头道:“有劳公子。”
穿过码头的人群时,她能感觉到无数目光落在身上——好奇的、审视的、带着敌意的。
王氏在她耳边低声说:“那些是江东士族的家眷,夫人莫怕,咱们周家在庐江也是望族。”
周彻没说话,只是攥紧了孙权的手。
他的手掌宽厚,带着常年握剑的薄茧,竟让她莫名地安心。
洞房的烛火亮到天明。
周彻坐在铺着鸳鸯锦被的床沿,头上的凤冠压得脖颈发酸。
孙权卸了朝服,只穿件月白中衣,坐在案前翻看她带来的书籍。
他拿起一本《女诫》,翻了两页又放下,拿起《诗经》,最后竟拿起兄长送她的琴谱:“你会弹琴?”
“略通皮毛。”她小声答,指尖绞着衣角。
他忽然笑了,那笑容冲淡了眉宇间的英锐,像春风拂过冰封的江面:“明日我带你去看城西的古琴台,那里的桐木,是当年楚庄王用过的。”
那一夜,周彻枕着陌生的锦被,听着窗外宫人的脚步声,第一次明白,所谓婚姻,原是要把两个陌生人的日子,慢慢过成同一个调子。
就像她带来的琴,总要在新的房间里,弹出合时宜的音。
建安十三年的冬天,建业下了场大雪。
周彻正坐在暖阁里教侍女们绣寒梅,窗台上的炭盆燃得正旺,把青瓷瓶里的腊梅烘得愈发香了。
贴身侍女春桃掀帘进来,脸色发白,手里的铜炉差点摔在地上:“夫人,前厅出事了——主公把长史张昭的奏疏摔了!”
周彻捏着绣花针的手顿了顿,针尖刺破了绢帕。她知道张昭为何上奏。
上个月,兄长周瑜在赤壁烧了曹操的战船,江东上下都在欢呼,唯有张昭连日上书,说要趁曹操新败,赶紧遣使许昌议和。
“备些热茶,我去前厅看看。”她起身时,鬓边的珍珠步摇轻轻晃动,细碎的声响在寂静的暖阁里格外清晰。
前厅里果然气氛凝重。
孙权背对着门口站着,手里攥着一卷竹简,指节泛白。
张昭跪在地上,花白的胡子上沾着雪沫,声音发颤:“主公!曹操虽败,根基未动,若此时逼得太紧,恐遭反噬啊!江东子弟经不起再一场大战了!”
“反噬?”孙权猛地转身,眼睛里像有火在烧,“我江东子弟在赤壁流的血,难道是白流的?公瑾在前线拼杀,你却在这里说要议和?”
周彻端着茶盘走进来,脚步轻得像雪落。
她先把一盏热茶放在孙权手边,茶盏是汝窑的白瓷,烫得他指尖一缩,怒气似乎也消了些。
又给张昭换了杯新茶,茶水里飘着两片梅花瓣:“张长史冒雪前来,定是冻着了。这茶是用去年的梅花熏的,暖暖身子吧。”
张昭一愣,看着眼前这位总是低眉顺眼的周夫人。
她嫁入吴宫五年,从未在朝堂上发过一言,平日里只在后院弹琴绣花,连宫宴都很少出席。
可此刻她站在那里,素色的衣裙映着窗外的雪,竟让人说不出重话。
“夫人……”张昭捧着茶盏,喉结动了动,终究没再说下去。
孙权接过茶盏抿了一口,梅花的清香顺着喉咙滑下去,心里的躁火竟灭了大半。
他对张昭道:“长史的意思,我记下了。天冷,先回去歇息吧。”
张昭走后,孙权看着周彻收拾茶具,忽然问:“你不怕我迁怒于你?”
“主公是明君,”她低头擦着茶渍,声音柔和却坚定,“明君不会迁怒,只会权衡。张长史忧心江东,主公忧心天下,本是一体。”
孙权笑了,伸手拂去她肩头落的一片雪花:“还是你懂我。”
那时周彻已嫁入吴宫五年,为孙权生下了长子孙登。
她渐渐明白,这座宫殿里的风雨,从来都比外面更烈。
有一次,她去给吴夫人(孙权之母)请安,听见侧殿里有人说话。
是江东士族顾家的夫人,正对着吴夫人的侍女抱怨:“那周氏仗着兄长是周瑜,在宫里横行,听说连主公都要让她三分。”
另一个声音接道:“可不是?前日我送去的锦缎,她竟说颜色俗,定是瞧不上咱们江东的手艺。”
周彻捏着暖炉的手紧了紧,转身回了自己的寝殿。
春桃气得发抖:“夫人,她们怎能这样污蔑您?那锦缎明明是织坏了的,您才让我换一匹好的送去!”
周彻却平静地坐下,拿起未绣完的襁褓——那是给孙登做的,上面绣着只胖乎乎的老虎。
“她们不是恨我,是恨兄长手握兵权,恨周氏不是江东士族。”她一针一线地绣着,“若我动气,反倒落了她们的圈套。”
她从不参与朝堂争论,却总在孙权烦躁时,弹一曲他爱听的《平沙落雁》。
有次孙权与鲁肃议事到深夜,回来时满是酒气,坐在琴台前一言不发。
周彻没问什么,只静静调弦,指尖划过琴弦,琴音像月光下的流水,慢慢漫过他紧绷的眉。
弹到一半,孙权忽然握住她的手:“公瑾在赤壁烧船时,你是不是也这样担心?”
她点头:“夜里总睡不着,听着窗外的风,都像战船的号角。”
“以后不会了。”他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我会护着你们,护着江东。”
她也从不让娘家人仗势欺人。
兄长周瑜每次来宫,她只留他在后园吃碗家乡的荠菜羹。
有次周瑜的部将周泰想托她给儿子谋个官职,她婉拒了:“军中选才,当凭战功。若我徇私,便是打兄长和主公的脸。”
周泰后来在濡须口立了大功,孙权亲自为他斟酒,周彻听了,特意让人送去两匹锦缎,说“这是将军应得的”。
她教孙登读《论语》,也教他辨认田间的五谷。
有次带孙登去城外的农庄,看着农人插秧,她对儿子说:“记住,这天下的百姓,不是只靠经书活着的。他们要吃饭,要穿衣,主公治理江东,说到底是要让他们能安稳种地。”
孙登似懂非懂地点头,伸手去摸田埂上的野草,像极了当年在庐江喂鱼的她。
建安十五年,周瑜病逝于巴丘的消息传到建业时,周彻正在给孙登缝制冬衣。
针线从指尖滑落,扎在掌心,渗出血珠,她却浑然不觉。
孙权走进来,见她对着兄长送来的琴谱落泪,琴谱上还留着周瑜的批注——“彻儿初学此曲,指尖易滑,当缓之”。
他默默递过一方帕子:“我让子敬(鲁肃)去料理后事了,你放心。”
她抬头,眼睛红肿得像核桃:“兄长总说,要助主公一统天下……他还说,等天下太平了,要陪我回庐江看锦鲤……”
“会的。”孙权握住她的手,那双手因常年刺绣弹琴,指腹带着薄茧,“我会带着他的志向,一直走下去。”
那一夜,吴宫的琴台第一次空着。
周彻没有弹琴,只是坐在窗前,听了整夜的风声。
风穿过宫墙的角楼,呜呜地响,像极了兄长当年在庐江吹的笛音。
黄武元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定国号为吴。
册封皇后的那天,百官都以为会是育有太子的周彻,可孙权却下旨,立了徐夫人为后。
消息传来时,周彻正在给孙登整理冠帽。
孙登已经十二岁了,穿着储君的朝服,眉眼像极了孙权,却有她的温和。
春桃气得摔了妆奁,金簪玉钗撒了一地:“夫人!主公怎能如此?您陪了他二十年,太子又是您亲生的!那徐夫人不过是仗着兄长是江东老臣,凭什么压您一头?”
周彻按住她的手,声音平静得像一潭深水:
“徐夫人的兄长徐琨是跟着孙坚公打天下的老臣,江东士族多依附徐家。主公初登帝位,需要他们的支持。”
她拿起一支玉簪,轻轻插在孙登的发间,“登儿,记住,做君王的,心里装的不能只有私情。”
孙登看着母亲,忽然跪下:“儿臣去求父皇!”
“不可。”周彻扶起他,指尖抚过他的脸颊,“你若去了,反倒让你父皇为难。咱们是他的家人,该为他分忧,不是添乱。”
成为“周妃”的日子,反而比从前清闲。
她不再需要在前厅周旋,只在自己的寝宫里教孙登读书,或是给孙权准备他爱吃的腌菜——那是她从庐江带来的手艺,用芥菜和花椒腌的,脆生生的,能解腻。
有时孙权会在深夜来看她。
他穿着常服,卸下了帝王的威严,像个寻常丈夫。
坐在灯下听她讲孙登今日又背会了哪篇文章,或是看她绣花。
有次他拿起她绣的帕子,上面是两只燕子绕着桃花飞,忽然说:“当年在庐江,你裙角绣的并蒂莲,比这个好看。”
周彻笑了:“那时手巧,现在眼神不济了。”
“没有。”他握住她的手,她的指尖有些凉,“你做什么都好看。”
临走时,他总说:“还是你这里最静。”
周彻知道,这份“静”,是她给孙权的礼物。
宫墙之内,人人都想争——争宠爱,争名分,争子女的前程。
她偏不争。
就像当年在庐江喂鱼时,她就懂得,鱼儿争食时最容易呛水,反倒是那些沉在水底的,活得最久。
她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孙登身上。
教他读《孙子兵法》,也教他读《诗经》;带他去军营看士兵操练,也带他去粮仓看百姓缴粮。有次孙登问她:“母后(徐皇后)总说儿臣该多学权谋,可母亲却教儿臣这些,为何?”
周彻坐在廊下,看着远处的宫墙:“权谋能得天下,却不能守天下。你父皇打江山靠的是勇,守江山靠的是仁。你要记住,百姓的心,比任何权谋都金贵。”
孙登似懂非懂,却把这话记在了心里。
后来他成为太子,常微服出巡,见着百姓有难处就记下来,回宫后告诉孙权。
孙权每次听了,都对左右说:“这是彻儿教得好。”
黄龙元年,孙权迁都建业。
新宫落成那天,孙登跟着父亲接受百官朝拜。
周彻站在观礼台的角落,看着儿子衣袂飘飘的模样,忽然想起他刚出生时,孙权小心翼翼抱他的样子。
那时的他,眼里还没有后来的江山,只有初为人父的温柔,笨拙地学着给孩子换尿布,逗得满宫侍女都笑。
嘉禾元年的春天,周彻病倒了。
起初只是咳嗽,后来竟咳出血来。
缠绵病榻时,孙权每日周妃:“性贤淑,有智识,侍奉吴主二十余年,未尝有过。”寥寥数语,藏尽了她在吴宫的岁月。
但建业城的老人们记得的,远比史书上的文字更鲜活。
他们说,那位周妃总爱在暮春时节,带着宫女去护城河旁撒鱼食。
那时的河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卵石,岸边的桃花落下来,飘在水面上,像极了庐江郡将军府廊下的光景。
有次太守的女儿路过,见她蹲在石阶上,裙摆沾了泥,还以为是哪家的平民女子,直到看见她鬓边的珍珠步摇,才惊觉是宫妃。
周妃却笑着递过一把鱼食:“来,试试?这鱼儿通人性呢。”
他们还说,周妃的琴弹得极好。
有一年上元节,建业城张灯结彩,她在摘星楼弹琴,琴音顺着风飘到街上,连卖糖画的老汉都停下了担子。
有人说那是《凤求凰》,有人说那是《广陵散》,唯有曾在庐江听过她弹琴的老兵说:“都不是,那调子像极了周瑜将军当年在军帐里吹的笛音,温温的,却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周妃走后的第三年,孙权下旨,在城西的古琴台旁建了座“清风阁”,取的是她那把琴的名字。
阁里没放别的,只摆着一架桐木琴,琴尾刻着半片枫叶——那是周瑜当年从洛水边捡的木料,周彻嫁入吴宫时带在身边,说“见琴如见兄”。
孙登常去清风阁。
有时是独自一人,坐在琴台前发呆;有时带着太子妃,讲母亲教他辨认五谷的故事;有次甚至带着刚会走路的幼子,指着那架琴说:“这是祖母的琴,她弹的曲子,能让人心安。”
嘉禾六年,孙登病逝。
临终前,他握着孙权的手说:“儿臣不孝,不能再陪父皇了。只是记得母亲说过,百姓的事比天大,父皇要多想着他们。”
孙权看着儿子苍白的脸,忽然想起周彻当年教孙登插秧的模样,老泪纵横。
后来,孙权又立了新的太子,可总在深夜独自去清风阁。
他不懂琴,却总摸着那架桐木琴,仿佛还能听见周彻的琴音。
有次宫女送茶进去,见他对着琴尾的枫叶落泪,嘴里喃喃着:“当年说要陪你回庐江看锦鲤,终究是食言了……”
太元元年,孙权病重。
弥留之际,他让人把那架桐木琴放在枕边,断断续续地说:“把我……葬在……清风阁旁……”
史书上没说孙权的遗愿是否成真。
但建业城的百姓都相信,那位一生征战的帝王,终究是想回到那个能让他心安的琴音旁。
再后来,西晋灭吴,建业城换了主人。
清风阁在战火中被烧毁,那架桐木琴也不知所踪。
有人说被乱兵抢走了,有人说被周妃的后人带回了庐江,还有人说,在一个月色好的夜晚,听见废墟里有琴音响起,调子温温的,像有人在轻轻说着:这人间的风雨再大,总有一处屋檐,能让心安稳地歇脚。
千年后的庐江,还有人养锦鲤。
老人们给孩子讲起三国故事时,会说当年江东有位周妃,她的温柔,像月光一样,照过吴宫的宫墙,也照过乱世里的人间。
而那些在桃花瓣里游弋的锦鲤,说不定就是从建业的护城河里游来的,带着她未说尽的牵挂,一直游到了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