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前车之鉴,殿试结束后,熙和帝就急吼吼把幼子赶回了军营,并剥夺了赵翊的养狗权:
佑璋本来就不省心,再养条狗,那还不翻天了?
至于女婿?
对于自己浇花庆贺,却把旧相识浇晕过去,还得劳烦岳父大人给自己收拾烂摊子的事,苏润十分愧疚。
所以面对程夫子训斥,他表现得十分乖巧。
甚至为了安抚被雪花般弹劾折子淹没的岳父以及大舅子,苏润主动揽活,开始推进大炎水泥路修筑之事。
五月初一,清晨,经营司。
苏润召集众人议事,开头就摆出了自己的态度:
“修路得有先后,不可能大炎各府官民什么都不干,全来修路,就算国库耗得起,百姓也折腾不起。”
“大炎东边有连接南北的漕运,如今正是运送漕粮的时候,交通很便利,无需锦上添花。”
“所以本官打算,今年除了修建京城通往边境的东西要道外,就只再修一条以京城为头,连接东北-西南的要道。”
一口吃不成胖子。
修路是大工程,想把大炎黄土路全都换成水泥路,没三、五年不可能。
如此,当然得挑要紧的路来修建。
任何时候,京城到边境的路都得优先修建,何况如今边境还互通了贸易?
待路修好,外邦的牛羊马匹便会源源不断往大炎输送。
届时,温水煮青蛙的熙和帝,轻而易举就能削弱外邦实力,壮大大炎。
至于修建联通西南的要道,则是出于富国与治理的双重角度考量。
西南多南林,百姓多以打猎和采果为生。
若是修了通往外地的道路,这些东西便可转化为商品,拉动西南经济。
而从治国角度来看,则是因为西南地区多有贼寇占山为王,严重影响地方安定。
熙和帝当政二十多年,西南光是大规模剿匪,就有四、五次之多。
这些年,基本都是隔两年就得派人扫荡一番。
当年谭明松丢弃功名混入恶民,也是打算往西南去,可见那地方囤了多少贼匪。
苏润指出大方向后,张世立刻拿出舆图。
上面,用红笔描出的一横、一撇两条线路,格外显眼。
“这是世初步拟好的两条线路,诸位可以看看,有什么更好的想法,我们再议。”张世道。
户部沈郎中带人靠近,仔仔细细观摩起舆图来。
而后,众人就修路的长度、难度以及要点进行了激烈讨论。
“水泥路最好还是在平地修建,这两个地方,山势稍显崎岖,修路难度就大。”沈郎中手指在舆图上的两座山脉上点了点。
“可若是绕过此地,就得从北三十里外修,光是时间就得至少多出一个月,这工程量就太大了,还有这多出来的花销也不是小数目!”一个工部官吏皱眉道。
张世立刻接话:
“花费不是问题,世的经营司可以出这笔费用!”
“那不行!这不光是钱的问题,匠人们还没在这么崎岖的山里修过水泥路!”
“修的这么陡峭,有几个人会走这路啊?更别说运货了!”
……
工部官员争论的唾沫星子直飞,连一旁的张世都卷入漩涡。
苏润凑过去听了一耳朵,很快明白了问题:
有两座山脉斜斜挡在东西要道中间,如果绕道就得绕很远,可若直接在山上修,钱和技术都是问题。
他思索片刻,有了办法。
“静静、都静静、别激动……”
苏润试图叫停众人,但无人理睬。
他沉默一瞬,伸手在桌子上重重拍了一下:
啪——
巨大的声音果然把众人的视线引来,苏润藏起自己拍红且发疼的爪子,不悦开口:
“稳重!稳重知道吗?!”
“就这点小事也值得你们吵成这样?”
“都看我的!”
训完众人,苏润双手往前一甩,把宽大轻薄的衣袖甩到手肘位置,然后拿过纸笔开始画图。
“遇到事情多想办法。”
“撞了南墙又如何?路走不通,不是还能翻墙吗?”
“直接修修不上,我们就绕着圈修!”
苏润将环山路的概念,普及给众人:
“我们先这样、再这样、然后那样……不就成了吗?”
沈郎中恍然大悟,对苏润大加赞赏:
“驸马爷不愧是驸马爷!如此棘手的问题,这么简单就解决了!实乃我辈楷模……”
众人也随同附和。
一众称赞之言,把苏润哄得飘飘然:
怪不得昏君不杀谄臣,这听人拍马屁心情是好哈!
解决了路线问题,众人开始安排具体施工方案。
说起修路,钦天监是门外汉,但论起天象气候,那就是看家本事了。
王监正给出专业意见:
“苏驸马,依下官之见,此次南北不必同时修路。”
“立夏已过,南方夏季多梅雨,根本不利水泥路成形,即便修建,也只是枉费人力物力罢了。”
“夏秋最好先紧着东西要道和北方道路修建,等到了深秋、寒冬,北方雪花纷飞时,南方气候正好,届时再修路不迟!”
这话深得苏润之心:
“的确!这么一来,无论是国库、徭役还是官员调配,都能轻松些。”
此次修路,陛下必然要派京官组成团队,前往地方坐镇。
届时,工部、户部、督察院,包括是礼部和刑部都要抽调人手。
若是南北一起修路,朝廷调配官员的压力会很大。
苏润带着众人商议了整整一日,除了修路方案外,还预判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提前预防。
比如不同府、县筹集上来的资金,不得直接用于修建本地道路,免得来日有人借题发挥,趁着天高皇帝远,搞起过路费那一套。
还要有京中派往地方的京官团,出发前要立军令状,保证水泥路修筑质量,并全程互相监督。
一旦来日修路过程中出现腐败问题,相关官员连坐。
除此之外,苏润还建议增设巡查御史,乔装打扮,随机分配地区巡查。
林林总总,共提了三十二条实用性建议。
翌日。
在张世带领众人商议京城全面铺设水泥路时。
苏润已经拿起自己熬夜整理好的奏本,熟门熟路进宫找他的岳父陛下。
许忠义远远望见他,就自发端上茶点。
而被弹劾奏折淹没的毒舌大舅子,则是头也不抬地提醒熙和帝:
“父皇,你那不省心的状元女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