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檐当年殿试虽然只拿了个第五名,那是他身体突发不适,他的实际水平朕心里知晓。”乾元帝看向差点成为自己妹夫的高识檐,眼底情绪复杂,他道:“既然蒋学士说再等等,那朕便在等等!”
殿试只考一天。
谢宁大约一个时辰之后才开始动笔。
见他动笔,乾元帝坐了没一会便起身下到考场上来。
参加会试的学子,都是经过无数次考场锤炼,心里素质都不错,且殿试答题形式,全以君臣对奏格式,但当乾元帝真的背着手过来那一身明黄的衣裳还没靠前,各个就都心底打鼓,手心出汗。
奋笔疾书的吴俊源只撇了一眼,知道是皇帝本人过来督场,停顿了下便神色如常继续答题。
席凯倒是在皇帝溜达过来之后,愣神了一阵,尤其是皇帝在后面一排溜达一圈之后,竟然站在他跟谢宁中间不走了!
谢宁知道大约是有人站在了他身后,但他思绪丝毫没听,陛下草稿依旧按照想好的破题思路刷刷地写着,老皇帝又如何,解刨台上都是一样的五脏六腑,一样七情六欲,一日三餐。
不过是投胎投得好。
他意在六元。
六元也不是要给什么人卖命,给某个权柄献上全部忠诚,谢宁之所以厌恶京城的一切,还没走,是在为自己的辛苦圆一场梦。
只是第一眼,草稿纸上的遒劲如松的字迹,便留住了乾元帝的脚步。
这般出尘风骨的字体,乾元帝还是头次见到,不一定是千古风流的字,但绝对有个人的风骨在里面,再看他的文章,草稿纸上第一句话便是,“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帝王之治,必本于道。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君臣、父子、夫妇之伦……”
国家强弱以纲纪人才为先,治国之道以,顺应天命为先,谢宁文章中写句句切中乾元帝心坎,为今天下,当以民生为先,民不定社稷不定,民之所以不定,皆因患不均。
如何解决患不均?
主旨在帝王本人。
爱民如子,敬君如父,君臣即为父子,但社稷在上,先君臣后父子,世家党派,寒门学子都应以解决君父需求危险,不论社稷与民愿,当今四海升平,偶有南疆小虫挑逗不休,不过是君父天威未至……
谢宁的策论,先是狠狠拍了一波皇帝的马屁。
后面才是实打实志国之道,他提倡大宴以武为,大利鼓励农耕,发展土地,稳定人口,鼓励民间经商从而增加赋税,供养军队,对周边各国,以怀柔政策,贸易往来大国姿态,从矿产农耕上着手经商手段削弱其实力。
若是不停,则灭之。
狠辣有,智谋有,就连马屁都拍得登峰造极。
早先听闻谢宁大才,但天下才子如过江之鲫,乾元帝只有在谢宁会试第二次夺魁才震惊了下,但当他真的看到谢宁的文章,一气呵成,中间没有半点停顿,一道题两头堵难到极致的策论题答完,片刻笔触片刻不曾停留,翻开纸张继续下一道题,还是震惊得迟迟挪不动步子。
还是太子殿下亲自过来请,乾元帝才依依不舍地从谢宁身后离开。
乾元帝驻足短短两盏茶时间,在在场贡士心里几乎断定本次殿试状元人选,基本谢宁无二。
一场考试直到天黑,贡士们才拜别圣上才依次从皇宫离开。
殿试考试之后,糊名,誊抄即刻开始。
第三日前十名试卷上呈御览,五日左右放榜,一般甚少超过十天。
殿试考完之前,谢宁一本书甚至一个字都没看,虽然心中大概有乘算,但到底是科举最后一场考试,谢宁虽然面上看起来一切正常,但内心里依旧十分紧张,不光是他,小院一共住了三个贡士。
吴俊源整日与吴大用吵闹不休。
精神状态颠得好似不像正常人。
李成勇更别提了,害怕名落孙山,竟是整了两大缸酒每天把自己灌得晕乎乎的,睡得人事不省,倒是省事儿。
殿试前十名试卷摆到皇帝案头的时候,乾元帝都没有按照付博先他们给的名次顺序,直接伸手开始翻,翻了一圈,绕回来看见排在第一位的便是他曾经见过的文章开头,一颗心算是彻底高兴起来。
他拿起谢宁的卷子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
看完之后眉心敞开,点了点桌面,“这份当属状元之才。”
赵奕仿佛是乾元帝心底的蛔虫,眉头一挑乐道:“殿试前十名的佳卷全在这了,父皇难到不再多看看么?直接就这么定下了?”
乾元帝哼了哼知道是太子在打趣他,“付老和大学士他们不也是跟朕同样的意见么?朕在看看其他贡士的卷子,定一定其余名次……”
十分卷子,要全都看完推敲好名次,最少得一天。
大宴开国以来第一个六元,吉祥物就在自己的年号下诞生,乾元帝心头仿佛一朵花绽开,连带着夸了后面的试卷好几句,又不忘了说:“合该这样水平的才称得上朕大宴的贡士,若真鱼目混珠,岂不是叫天下学子都寒了心。”
乾元帝提起红笔,开始圈点一甲三名。
二甲……
三甲……
五日后放榜那天,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依旧身穿青学子服等在保和殿,等待礼部鸿胪寺一同宣读一甲二甲三甲名单。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惟天命在躬,化育万方,抡才大典,实为国本。今岁殿试,集天下俊彦于阙下,观其文章,察其器识,欲得真才,以资治道。兹阅诸生对策,敷陈剀切,足见平日研经读史、留心时务之勤。朕心甚慰,特钦定甲乙,昭示天下……
一甲三名:
状元:西北都护府云州府,清水镇二道沟村,谢宁。
榜眼:武宁都护府永州府,永州吴氏,吴俊源。
探花:镇国都护府蕲州府,蕲州安县,柳永传。
二甲一百五十名,赐进士出身,三甲一百五十六名,赐同进士出身,尔诸进士,既登金榜,当思报效。
一甲三人,即授翰林院职,余者依例铨选。务须持身以正,莅事以勤,上佐朕躬,下安黎庶。若乃恃才傲物、徇私废公,则负朕简拔之意,亦非尔等立身之道。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