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要打回去,我们给m帝发去通知,如果毛熊向我们发动核战争,我们就把核弹直接扔到m帝,大家猜猜到时候m帝会是什么反应。”。
听到这话,众人先是一愣,随后大领导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用手指了指李枭道:“你这个主意好,不少人都说你在战略方面天赋很高,看来是真没说错,这样也会把m帝拉进来,想要渔翁得利想都不用想,
不仅如此,如果毛熊敢动用核武器,那我们就带着全国人民到毛熊去打游击,去发展。”。
这个换家战术,可以说降维打击。
之前众人都想的是如何去拼命,但这一计谋一出,让所有人都是眼前一亮,随后就又皱起了眉。
换位思考了起来,想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瓦解这一招,但任凭他们如何想,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来。
“领导这个办法好,就看毛熊如何应对,还有李工想出来的办法,我就不信他们还敢进行核打击。”。
“是啊!这两招一出,看他们如何应对。”。
众人你一句我一句,都很赞同这一战略。
随后领导就开始下达任务,毛熊增兵,国内这边自然也要曾兵,其次就是李枭众人这边的研究,也要拿出一个章程来。
离开会议室,李枭并没有直接回家,一行人直接去了卫星研究所,讨论起了几项技术的研究。
坐在办公室中,几人一人手中端着一杯茶,钱教授开口道:“反导弹系统的研究,我认为在短时间内无法研究完成,
这第一需要远距离高精度探测雷达的抗干扰能力,二则是拦截弹的末端制导精度,第三个就是多目标同时处理的算力支撑,虽然咱们现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是有很多技术需要进行,
已有的红外制导技术,目前还达不到拦截弹的实战应用标准;算力支撑更是存在较大缺口,远不能满足多目标并行处理的需求;而雷达抗干扰能力和末端制导精度,正是整个项目最核心的‘卡脖子’难题,必须集中力量攻坚。”。
闻言这也让罗教授点了点头道:“这不巧了吗?年前我和李工才商讨完新机器的研究工作,这事李工最了解,让李工和你说。”。
李枭也是笑着道:“是有这么一项,我打算研究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混合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如果能研究成功,算力至少可以提升到1000万。”。
这数字也是让钱教授惊了一下,随后又惊喜道:“一千万?如果这能够提升到1000万的话,那么反导弹系统的算力就能够解决了。
如果这样的话短期3-5年,我有把握先实现中近程导弹的初步拦截能力,同时完成远程导弹的射程拓展至8000公里以上
中期 5-8年,攻克多目标拦截和远程反导核心技术,导弹威力和精度再升级,形成‘近中远程全覆盖’的进攻体系;
最后8-15年,建成攻防一体化的国防科技体系,两套系统实现无缝协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听到这话,众人也都是有些兴奋,毕竟这可是一整套系统的构建,是国家的坚硬的盾牌,几人也就就此没讨起了,高精度探测雷达的抗干扰能力、末端制导精度、红外制导技术等问题。
这些李枭原来也查过,想要达到导弹拦截的程度,这几项技术至少也要达到第三代以上水平。
像是红外制导技术,到了第三代才实现了全向探测,也就是通过3-5μm中波波段覆盖,可探测目标蒙皮气动加热信号,来实现360°无死角追踪,也是到了第三代,才出现了脉冲宽度鉴别和空间滤波技术,在这两项技术加入后,才能能有效识别红外诱饵弹,就比如镁热弹,把抗干扰成功率提升至了70%以上。
高精度探测雷达技术也是,第三代使用的是机械扫描或混合扫描体制,抗干扰能力用的是单一频段跳频和简单波形设计,虽然难以应对现代电子战中的宽带阻塞干扰和欺骗式干扰,但在60、70年代的时候足够了。
至于第四代雷达技术,就开始全面采用固态有源相控阵技术,它通过数字波束成形技术,在干扰方向形成深度零点,同时动态调整波束指向,这样就能够把抗干扰增益提升10-20db。
同时多频段协同,L\/S\/x 波段复合探测融合后,通过频率分集和极化分集技术,就能够破解敌方单频段干扰。
只不过这些技术在现在这个年代肯定研究不出来。
而末端制导精度更是核心,是不可绕开的“核心攻关方向”,没有它,整个系统的实战价值会直接归零。
因为它的作用就是抵消全链路误差累积,像是前端预警雷达、中段导航的微小误差,这些会在目标高速飞行中持续放大,末端必须通过高精度制导快速修正,研究末端精度就是要突破 “厘米级命中” 技术,确保能直接摧毁导弹弹头。
可以说末端制导精度是连接“探测-导航-拦截”的最后一环,也是核心技术,毕竟哪怕末端制导精度差10厘米,也可能导致拦截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