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情报,张好古决定,即日出发,目标澎湖,水师移驻澎湖,在澎湖设立临时中转站,李明忠带护国军三千水师及山东水师负责辎重周转并守护澎湖,琳德裕带四千护国军水师及浙江水师一部负责运粮事宜,拨付战舰三十艘,粮船五十艘。
护国军一旅和护国军水师主力连同作战,水师由鹿耳门逆流而上,护国军负责登陆作战,水师陆战队协同。
福建水师负责封锁,监视马拉维方向援军,并击退或缠住援军。
剩余浙江水师,巡逻澎湖海域,负责外围警戒。
船队调遣需要时间,另外鹿耳门的大潮在每月十五,初一两天。张好古见计划也未曾外泄,便决定延后,也让五省水师多一点时间磨合,确定具体指挥权。
崇祯十一年正月月二十九日的台湾海峡,月光如水,海风轻拂。张好古站在旗舰甲板上,凝视着手中那份标注着特殊符号的潮汐表。这份由何斌秘密测绘的,又经过护国军侦探反复测验过的水文资料显示,次日拂晓将迎来本月度最大的天文大潮。他的目光移向远处那条被荷兰人视为天险的鹿耳门水道——这条宽仅里许的狭窄航道,即将成为中国军事史上最辉煌的战略突袭通道。张好古对天时地利的精准把握,又加上明军人数上的优势,不仅展现了传统军事智慧的精髓,更创造了一个跨越世纪的战术奇迹。
张好古选择崇祯十一年年农历正月(公历二月)出兵,是对自然规律与人类心理的绝妙利用。从气象学角度看,此时正值东北季风,风向有利于从金门直航台湾,却利于荷兰人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北上增援的航线。现代海洋气象数据显示,台湾海峡正月份出现6级以上大风的概率是很少的,而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使明军获得了\"顺风而行\"的战略优势。
更深层的考量是农业生产周期。张好古将登陆时间精确安排在台湾南部稻作收获季之前,自己有粮,这既确保了军粮供应,又切断了荷兰人的粮食补给。荷兰史料记载,当明军登陆时,热兰遮城粮仓仅存三个月口粮,这一时间计算直接影响了后续围城战的走向。
最精妙的是对荷兰守军心理时钟的操控。郑成功特意选择在基督教安息日凌晨发起进攻。荷兰东印度公司《热兰遮城日志》记载,当晚\"多数军官参加酒会至深夜\",哨兵也比平日减少三成。当明军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禾寮港时,荷兰人正沉浸在宗教节日的松懈中,这种对敌人心理弱点的精准打击,展现了张好古超凡的战场感知能力。
鹿耳门水道的选择,是军事地理学上的神来之笔。这条位于台江与外海之间的狭长水道,全长约六公里,最窄处仅有百丈,退潮时水深仅九尺。荷兰人基于日常观测,认定其无法通行明军的大型战船(吃水普遍在九尺以上),因而在此仅布置了四门小炮和三十名守军。
张好古却从何斌提供的潮汐数据中发现了破绽。根据崇祯九年到十年的秘密测量,鹿耳门在大潮时水深可达丈三,持续时间约两个时辰。更关键的是,正月三十日恰逢朔望大潮(月相为新月),潮差比平日高出四尺米。张好古经过精确计算,舰队通过所需时间,将登陆行动安排在凌晨丑时末至卯时这个潮位窗口期。
后世海洋学家复原发现,当日鹿耳门实际潮位达到丈三尺余,流速2.1节。明军舰队以单纵队形,首尾相连如长蛇般蜿蜒通过。当先导船遭遇荷兰哨兵询问时,精通荷兰语的何斌立即回应\"东印度公司商船\",这个精心设计的欺骗细节为后续部队争取了宝贵时间。至日出时分,已有两万余名士兵、二百余艘战船完成登陆,而荷兰人的防御炮台还在沉睡中。
张好古构建的欺骗体系,堪称前现代战争中的\"面具舞会\"。他首先在厦门一带大张旗鼓操练水师,制造下南洋的假象;同时派使者向马尼拉的西班牙人示好,暗示有意联合对抗荷兰。这些动作通过商人、渔民等渠道自然流入荷兰情报网络。荷兰总督揆一在崇祯年底的信中仍坚信:\"明军的目标绝不是台湾,或许是南洋的某个海盗据点。\"
登陆前三天,张好古还实施了精彩的\"灯光欺骗\"。他命令部分战船在澎湖列岛点燃加倍数量的灯火,制造主力仍在休整的假象,同时真正的主力舰队借着夜色掩护悄然南下。这种战术与后世诺曼底登陆前盟军的\"虚设军营\"如出一辙,却早了近三百年。
张好古的时空战略,本质上是将《易经》\"时中\"思想与《孙子兵法》\"九地\"理论完美融合的产物。他不仅考虑天文气象等自然时间(天时),还计算了农业生产、宗教习俗等人文时间(人和);既利用了地形地貌的静态空间(地利),又创造了情报迷雾的动态空间(神助)。这种多维度的战略思维,在任何时代都具启示意义。
当旭日东升,明军旗帜在禾寮港迎风飘扬时,这场精心设计的时空魔术达到了高潮。荷兰史料记载,普罗民遮城守军看到海上突然出现的数百艘战船时,第一反应是\"上帝抛弃了我们\"。这种心理震撼产生的战略效果,远超单纯的军事打击。张好古用天时地利编织的战略罗网证明:真正的名将不仅会打仗,更懂得如何让时空为自己所用。在这片连接大陆与台湾的海域上,他书写的不只是军事传奇,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智慧与勇气的永恒史诗。
晨曦初露,郑成功站在旗舰的甲板上,凝视着刚刚占领的滩头阵地。在他身后,四百艘战船如巨兽般蛰伏在海面上;面前,数千名精锐士兵正在迅速构筑防御工事。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登陆作战,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立体联合作战行动,一场将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经典战役。张好古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构建了一个严密的作战体系,将陆海协同、心理战术和围困完美结合,最终完成了收复台湾的伟业。
?登陆作战的闪电行动?展现了护国军惊人的执行力。正月三十成功通过鹿耳门水道后,郑军立即展开多点登陆。精锐部队在禾寮港抢滩,迅速建立纵深达三里的滩头阵地。与此同时,另一支奇兵从侧翼迂回,切断了普罗民遮城与热兰遮城之间的陆路联系。张好古亲自督战,命令士兵在登陆后六小时内完成防御工事的构筑,包括挖掘战壕、设置鹿砦和架设简易炮台。这种高效的登陆作战,比二战中着名的诺曼底登陆早了近三百年,其组织之严密、行动之迅速,令人叹为观止。
?台江海权的绝对掌控?是这场战役的关键转折。张好古深知制海权的重要性,命令水师主力封锁台江内海。数十艘装备重炮的赶缯船呈半月形阵列,彻底切断了荷兰两大要塞之间的水上联系。更有意思的是,明军还有郑芝龙带领的福建水师战船组成机动舰队,在台湾周边海域巡逻,拦截任何可能的荷兰援军。这种立体化的海上封锁,使荷兰人完全丧失了海上机动能力。据荷兰史料记载,被困在热兰遮城的士兵曾绝望地写道:\"中国人的船只像海上的城墙,我们连一条舢板都无法突破。\"
?心理战术的精妙运用?加速了普罗民遮城的陷落。在包围普罗民遮城后,张好古并未急于强攻,而是采用了中国古代兵法中\"攻心为上\"的策略。白天,明军士兵在城外焚烧湿稻草,制造遮天蔽日的浓烟;夜晚,则擂鼓呐喊,制造大军压境的假象。更绝妙的是,郑成功命令士兵挖掘地道,故意让荷兰守军听到挖掘声,却不急于进攻。这种虚实结合的心理战持续了五天,最终彻底瓦解了守军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