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拿着你们用命换来的功劳,却是步步高升,吃香的喝辣的。
而你们呢?
又得到了多少实惠?
拿到了多少赏银?
恐怕连养家糊口都困难吧!”
说到这里,杨毅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士兵的脸庞,试图从他们的眼神中捕捉到动摇的迹象。
“你们为大梁朝廷奉献了青春,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可朝廷又是怎么对待你们的?
你们的家人,又得到了什么?
一天可曾吃过一顿饱饭?
一年可曾穿过一件新衣服……
难道还要继续为这样不公的朝廷、这样自私的将领,白白丢掉性命吗?”
禁卫军和御林军的士兵们听着杨毅的话,脸上的表情愈发复杂。
有人紧咬嘴唇,眼中闪烁着愤怒的火花;有人低头沉思,似乎在反思自己一直以来的坚守是否值得;
还有人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气氛明显变得躁动起来。
显然,杨毅的这番话深深触动了他们的内心,成功地在他们与将领之间埋下了仇恨与怀疑的种子。
而这场攻心战,也在杨毅的步步紧逼下,朝着更加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
禁卫军的队伍明显出现了剧烈的骚动,士兵们的情绪被杨毅的话彻底点燃。
人群中,一个身材魁梧的禁卫军士兵涨红了脸,大声说道:“上次吐蕃大军攻城的时候,咱们被派去守卫城墙,那仗打得有多惨烈,大家都清楚!
当时我们五千人被派去增援,最好活着的只有两千人,当时我拼死拼活,亲手杀了三个吐蕃人。
本来陛下曾经承诺过,杀敌三人者,至少能得到六两银子的赏钱。
可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呢?
到了我手里,竟然只有三两银子!那剩下的三两银子去哪儿了?
肯定是被那些狗当官的克扣了!”
他的声音因为愤怒而微微颤抖,眼神中满是不甘与愤懑。
另一个禁卫军士兵也跟着附和,一脸的无奈与气愤:“可不是嘛!我更冤!
当时我明明斩杀了敌军一名百夫长,按照规定,怎么着也该得十两银子,而且还有优先升职等。
结果呢?
到我手里的只有五两,后来我所在的小队,本来十夫长升职后那个位置本来就应该是我的,结果变成了十夫长的弟弟。
咱们在前线拼死拼活卖命,他们在后面中饱私囊,这样的朝廷,这样的将领,还值得咱们为他们拼命吗?”
这话一出,如同在热油锅里撒了一把盐,瞬间激起千层浪。
士兵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诉说着自己遭遇的不公。
“还有那次平定内乱,我同村的一名兄弟冲锋在前,受了重伤,后来死了,说好的抚恤银子,到现在都没见着影!”
“对呀,每次有好处,都是上头的人先捞,咱们只能喝点汤,有时候连汤都喝不上!”
“咱们把命搭进去,换来的却是他们的荣华富贵,凭什么啊!”
各种抱怨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士兵们心中压抑已久的不满与愤怒,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倾泻而出。
他们看向将领们的眼神,从曾经的敬畏,渐渐变成了怨恨和怀疑。
而将领们站在一旁,脸色铁青,想要呵斥,却又一时语塞,面对士兵们的声声质问,他们竟无言以对。
杨毅看着这一幕,心中暗喜。
他知道,自己的劝降策略已经初见成效,敌军内部的矛盾被彻底激化。
只要再加一把火,或许就能让这些禁卫军士兵彻底倒戈。
于是,他再次提高音量,大声说道:“兄弟们!你们的遭遇,我都感同身受。
跟着这样的朝廷,这样的将领,你们永远都没有出头之日。
但只要你们放下武器,归顺于我,我杨毅保证,绝不会亏待你们。
有功必赏,有难必帮,让你们和家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杨毅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如同洪钟般在夜空中回荡,传入每一个禁卫军士兵的耳中,也深深触动着他们的心弦。
可仍有一些对朝廷愚忠的将领和士兵,试图稳定军心。
一个老兵模样的禁卫军站出来,大声喊道:“大家别被他蛊惑了!咱们食朝廷俸禄,自当尽忠,怎能因些许钱财就心生叛意!”
然而,他的声音在众多抱怨声中显得如此单薄,很快就被淹没。
此时,又有一名年轻的禁卫军士兵站了出来,眼中含泪说道:“忠?我们是忠了,可朝廷对我们忠吗?
我家中老母重病,就盼着那点赏银抓药治病,可到手的钱却少得可怜。
我娘她……她现在还躺在床上,生死未卜啊!”
说罢,他再也抑制不住情绪,放声大哭起来。
这哭声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每一个士兵的心上,让那些还在犹豫的人更加动摇。
杨毅趁热打铁,高声说道:“看看吧,兄弟们!你们的忠诚换来的是什么?
是家人的困苦,是自己的寒心!
大梁朝廷已经腐朽不堪,它根本不在乎你们的死活。
但我杨毅不一样,我看重的是每一位兄弟的付出,只要你们与我并肩战斗,荣华富贵不敢说,但至少能让你们和家人衣食无忧,安稳度日!”
禁卫军将领见局势愈发失控,心急如焚。他抽出佩剑,怒喝道:“都给我闭嘴!谁再敢胡言乱语,动摇军心,格杀勿论!”
然而,此时的威慑已显得苍白无力,士兵们不再像往常一样畏惧。
有人小声嘀咕道:“你就知道杀人,平日里克扣军饷,欺压我们的时候怎么不说这些!”
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一名禁卫军小队长终于下定决心,将手中的武器扔到地上,朝着杨毅的方向走去,边走边说:“我受够了,我不想再为这样的朝廷卖命,我要为自己和家人谋条活路!”
这一举动如同点燃了导火索,越来越多的禁卫军士兵纷纷效仿,他们放下武器,加入到走向杨毅的队伍中。
御林军那边见状,也开始出现了动摇。一些士兵看着禁卫军的举动,心中也在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