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版税制度是哪一年恢复的。】
【回宿主的话,是 一九九零年九月通过,次年六月实行】
“王叔,我记得咱们刚建国的时候,稿费制度是参照老毛子那边实行版税和稿酬制度双轨制的。但实话说,我觉得这个稿费设定不是很合理。你看现在很多作家,就靠着千八百块的稿费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相当艰难。依我看呐,应该按照书籍定价,卖出去一本,就按一定比例分给作者相应的钱,这样才合理。”
《收获》杂志在国内文学领域占据着极高的地位,它的创办初衷本就不是为了盈利,而是旨在为先锋派作家们搭建一个展示思想的优质平台,成为连接作家与大众的重要媒介。
庄超英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切中了当前文学界稿费方面的要害。
王有贵听到这个问题,刚要下意识地伸手去摸香烟,一旁的于华就像个机灵鬼,立马递过来一根。
于华方才看着庄超英手中那厚厚的信封,里面装着的稿费,心里羡慕得不行。
他自己呢,除了普调一级后每月一百七十元的工资,再加上十二块五毛的津贴,平日里零零散散写些短篇小说,换来的几百块稿费,对于他的生活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根本不够干什么的。
于华这个人,这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抽烟、喝酒,还有写小说。
而且他特别热衷于出去采风,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参加各种文学交流会。
可这样一来,每次跑出去的花费,使得家里那点家用,远远不够支撑。
所以,当听到庄超英说起版税制度的事情,他立马来了精神,听得格外认真,还不住地点头:“我觉得庄哥提出的这个想法非常对,就咱们现在这点工资,真的是不够花。”
说着,他还殷勤地给王会长点上香烟。
王有贵白了于华一眼,心里想着:对对,对个屁,这哪是老子能决定的事啊?
可话虽这么说,他还真就喜欢于华这个自来熟的劲儿。
小庄相比较 于华已经是个成熟的高产作家了,这次两人一起去也能互相照顾互相 交流一些创作思想的经验、于华还没有一本特别出名的长篇 作品,还是需要打磨。
王有贵思索片刻后,看向他们两个。
“小庄,你的文笔我还是很看好的。这样吧,你下次可以去和魔都文艺出版社谈谈。毕竟事在人为嘛,我就是给你个建议,具体怎么办,你自己斟酌着来。”
这时,于华又递过来一根烟。
庄超英摆了摆手。“我不抽烟。”
于华也不尴尬,顺势把烟叼在自己嘴里。
“烟酒可是灵感的源泉呐,庄哥你就从来没有灵感枯竭的时候?”
庄超英心中暗笑,怎么可能没有呢,但他凭借自己看多这么多年的片,以及系统这个外挂,手握多国资源,灵感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不过他只是淡淡说。“也有,没有灵感的时候我就干会儿别的,换个思路找找灵感。”
王有贵看了看手表。“哟,都十二点了,跟我去食堂吃饭吧。行李就放我这屋,饭盒都带了吧?”
庄超英连忙回答:“带了。”
在那个年代,饭盒可是吃饭必不可少的家伙事,无论走到哪儿都得带着。
王有贵走在前面。“今天可是有红烧肉,去晚了,连汤都不剩!”
庄超英手里拿着饭盒,一边跟着王有贵往食堂走去,一边还在思索着刚才王书说的“事在人为”这句话。
他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下次去出版社的时候,要直接拿着自己的手稿去谈,说不定真的能把这个版税制度谈下来,为自己和其他作家争取到更合理的稿费待遇。
也有可能在他下一本作品诞生的时候,京都那边的王烁已经把这个版税闹出来了。
.....
在复旦大学的中文系宿舍,她刚才约小婷见了面,让她帮忙叫图南哥和婉舒姐出来,她请客一起吃个饭。
等到她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忽然想起了,今年过年的时候,她选择留在魔都,没有回家,一心只为了能争取到公派留学生的宝贵名额。
临近过年、小军打来的电话。
电话那头,小军兴奋地说着。“姐,图南哥和婉舒姐姐结婚啦,在王四酒家办的喜事,那场面,可热闹了!”
听到这个消息,吴珊珊脸上露出了淡淡的连她都没有察觉到的落寞。
小军接着说,他想趁着放假,来魔都看看她。
大年初三就赶到魔都来看望姐姐,还特意给她带了一些家乡的汤圆、点心,还有炒腊肉。
吴珊珊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她知道现在唯一牵挂自己的,也就只有这个弟弟了。
这份牵挂,如同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她心底不断督促着自己要更加努力。
吴珊珊领着小军在魔都的大街小巷转了转。
给他买了一件外套,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下午、很快就到了送小军去火车站的时候。
站在火车站的进站口,吴珊珊看着小军走进进站口,身影逐渐消失在人群中。
就在吴珊珊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突然听到熟悉的声音。
“姐!”
她急忙转过头,只见小军又跑了回来。
姐弟二人紧紧地抱在一起,千言万语都在这一抱中。
“姐,家里有我呢,你就放心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我知道你一心想出国留学、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姐,你每个月的补贴也不多,以后就别给我寄钱了。
再过一年半我也能毕业了,到时候就能分配工作,就能挣钱。姐,你不用这么辛苦,我是男人,以后该我照顾你了。”
“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