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出海,船队没有抵达欧洲未免有些可惜,于是悦然便从波斯商人手上买了不少西洋玩意,如座钟、怀表、八音盒等。
谁知陈睿见猎心喜,对这些机械类的玩意特别感兴趣,爱不释手,很想搞清楚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悦然不由心中一动,丢给他一台座钟让他拆开研究。
她之所以买这些西洋货,就是想着复刻,然后卖给大明的有钱人。
左右船上也挺无聊的,不如让陈睿慢慢摸索,他要是能弄清原理,自己也省得找其他人了。
悦然这一招,可谓正中陈睿下怀,返程途中一直在跟钟表较劲,不停地拆开再装回去,废寝忘食的。
经过几个月时间的摸索,他已经玩的很熟练了,回来后就一直积极寻找适合的材料想原样做一个,但靠手搓哪有那么容易?
最近悦然倒是没有关注他的进展,不过随口一问。
然则,陈睿却眼神一亮,笃定地开口:“再给我一段时间,就能做出来了。”
“还得是你,就是厉害!”悦然喜出望外,眼睛闪闪亮亮的,不吝夸奖,“等你弄出来了,咱们就开个工坊做出来卖钱,肯定能大赚一笔!”
望见悦然瞬间开心的跟个孩子似的,受到夸赞的陈睿不由咧嘴笑应:“行,我尽快做出来!”
一个月后,悦然的庄子上又多了一座工坊。
由于悦然海外归来送给皇兄皇嫂,太子,以及汉王赵王几处的礼物中就有钟表,故此这次仿制出来的就没多此一举往宫里送,而是直接摆在西洋商行里售卖。
高奢品,肯定要走上层路线。
这玩意属于新生事物,见过的人尚且不多,有了这东西,就不用再看天色估摸时间了。
尤其,当权贵之家听说宫里与两位王爷府上都用上了这个稀罕东西,便愈加渴望自己也能拥有。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不行,自家也必须要有,且这般贵重又实用的物件送礼倍有面儿,肯定能送到收礼人的心坎上。
只是听说这玩意是从万里之遥的海外弄回来的舶来品,先前还苦恼要去哪里寻呢,如今一听说京中专门售卖西洋货的商行就有卖的,那还不得赶紧去买几台回来。
什么,一千两一台太贵了?
贵点怕啥,这点钱算得了什么,价高方显珍贵,用着也能彰显身份不是?
要是阿猫阿狗都买得起,我还不稀罕买呢!
富贵之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算是给悦然这个后世人玩明白了。
饶是价值千金,但是京中购买的富人依旧趋之若鹜,于是乎又美美地让她大赚了一笔。
没多久,庄子又报上了一个好消息,工匠们研究了好几年的玻璃终于研制出了最佳配方,玻璃的透彻程度已经很接近水晶了。
结果,据座钟上市三个月后,玻璃与镜子也相继面世,销售场面比之先前还要火爆。
当然了,在往外卖之前,悦然就先给宫里与自己的公主府装上了玻璃窗,让身边的人用上了纤毫毕现的玻璃镜,制造了一波市场需求。
玻璃的利润太大,未免哪个不长眼的搞破坏,悦然直接拉了朱棣与太子入股,就不信还有哪个头铁的权贵敢来插一脚。
这爷俩虽然高高在上,但私下各有各的苦楚,换句话说就是都很缺钱,这等于是给他们白送钱,且这人还是他们皇家人,哪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干就是了。
要人给人,要地给地,只要宝庆公主提要求,就没有不答应的。
见悦然的玻璃生意比日进斗金还夸张,一些贵勋颇为眼红,就想插一脚,可一打听宝庆公主居然拉了当今与太子入股,都快吓尿呢。
不由拍着胸脯暗自庆幸,还好还好,自己只是在心里想想,还没有下手,不然家里的爵位怕是要不保了。
敢跟皇上与太子抢钱,嫌命太长了不是?
某人摸着下巴沉思,这位宝庆公主可真是赚钱的一把好手,先是弄出了香皂、奶糖,谁料出海一趟回来更厉害了,又接连搞出了玉颜膏、座钟、玻璃、镜子……
居然一个比一个赚钱,不夸张地说,他们这些富贵之人的荷包都要给她掏空了。
要是悦然晓得有人在背后这般蛐蛐她,准会回上一句,这才哪到哪啊?我还有白糖、风扇、水泥等等,一堆东西没搞出来呢。
当然了,她手上还有一堆这次带回来的外邦作物,也还没放出来呢。
那时,还不晓得某些有心人要如何震惊了。
……
秋意正浓,正在园子里赏菊的悦然,忽然思绪就飘到了庄子上,寻思着那些从“海外”淘回来的农作物也该收获了。
没多久,彩绘就进园来传话:
“公主殿下,庄子上的管事来传话说,您让试种的那些作物都成熟了,也按你吩咐收进了仓库,询问下来要怎么处置?”
随即眉开眼笑地添上一句,“哦,对了,这趟他们还送了几车来给公主品尝!”
“嗯,让他们先忙其他事。至于送来的东西,你让小厨房的人试做一下,咱们尝尝再说。”
悦然略一沉吟,觉得还是让这个时代的人自行发挥一下,过后,她再稍加指点,会显得更为合理一些。
毕竟,她在皇宫里也跟着徐皇后小厨房的御厨学了几手,琢磨点新吃食也不算突兀,或许也有人觉得她之所以晓得怎样吃,可能是跟海外人学的。
总之,悦然毫不心急,她有的是时间,绝对不会因为操之过急暴露自己的马甲就对了。
她也不是没想着通过政令自上而下地推广玉米、红薯、土豆、辣椒、番茄、南瓜、花生、向日葵等作物。
但显而易见,这些对大明百姓来说都属于新生物种,一时半会没那么容易接受。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单靠政令,可不容易推广。
不然,红薯分明在明朝中后期就传入了大明,也不会直到清朝时期才在全国广泛种植。
俗话说上赶着不是买卖。
还不如她趁机先大赚一波,等商人与百姓看到了其中的利益与好处,还怕他们不跟风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