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
因为更新了参数,龙威龙武才开始齐射,而且她们的前面两轮齐射也没有取得战果。
紧接着,确定敌人无法击穿自身的主装甲带,也就是无法对核心区造成有效毁伤后,龙威龙武开始变得放肆。
第三轮没有急着开火,而是一直在等,等一个时机。
舰身摇晃、风速、敌人位置都恰到好处的时机。
当然不是慢慢等,实际上也就多等了一分钟,阿美利卡的中大口径主炮几乎都是架退炮,一分钟不算啥。
他们那个主炮理论射速三四分钟,实际五分钟能打出一发都算快了。
轰!
龙威号开火了,阿美利卡的主要精力在龙武身上,龙威基本不受影响。
龙威并没有被副炮群打的火花四溅,所以副炮维持着对印第安纳号的压制。
是的,压制,虽然龙威级战列舰副炮仅有120毫米口径,单侧还只有6门。
但印第安纳单侧只有4门203毫米舰炮,虽然口径大,但由于是架退炮,三分钟能打出一发都算快了。
6枚283毫米炮弹排成一个不太规则的锥形,飞向印第安纳号。
双方距离只有8200米,命中率提高了许多,这一轮,就有两发命中印第安纳号。
一枚打中舰艏后部水线,正好在核心区过渡到非核心区的位置上。
结果就是击穿了一半。
理论上,华夏帝国的283毫米舰炮能击穿印第安纳457毫米的镍合金钢装甲。
但那需要特别好的条件,这一枚明显没有这些条件,所以只击穿了一半。
不是击穿了一半的装甲,而是炮弹在击穿300毫米的装甲后发生了爆炸,但却并没有炸穿主装甲带。
因为爆炸威力被非核心区吸收了,把非核心区炸开了一个长宽几十厘米的口子。
也不错了。
第二枚命中印第安纳号舯部上层甲板,一直穿过三层隔板,在水兵舱爆炸,引燃了一些易燃物。
总之,一轮下来只是轻伤。
“好!就这样打!”
李和并没有气馁,这才是海战的正确打开方式嘛!
双方战列舰排成一排,互相扔炮弹,一扔就是一上午或者一整天。
一天下来,能真正摧毁一两艘战舰就不错了。
毕竟人家也不是傻子,大部分情况下撑不住了就会退出战线,休整之后再来。
恩菲尔德也是打的这个主意,集中火力,逼退龙武号战列舰,这样独木难支的龙威也不敢轻易和他们决战。
那样的话,他们就能从容退走了。
对,还是撤退。
没办法,华夏帝国的战舰航速更快,主炮的射程更远(有效命中),占据着战争主动权。
一直消耗下去,他们只能彻底输掉战争。
他们只能撤回檀香山岛,再做决定。
至于奇尔沙治级肯塔基号,算他倒霉,就连击沉他的邓正卿自己都不信呢!
boom!
恩菲尔德刚刚从肯塔基沉没的噩耗中清醒过来,不远处又传来爆炸声。
“是马萨诸塞,看起来像是副炮塔爆炸了,不过没有进一步恶化,应该还好。”
阿拉巴马的舰长立刻说道。
他的反应比恩菲尔德还快,毕竟恩菲尔德已经是老人了,精力没那么好。
刚才,龙武号的第三轮齐射取得了命中。
一枚283毫米炮弹命中了马萨诸塞的副炮塔,轻易击穿炮塔正面装甲后,爆炸引爆了待击发的炮弹和还没进入炮膛的发射药。
剧烈的爆炸掀开了副炮塔的“天灵盖”,火光冲天。
也正因为有炮塔顶部泄压,这次命中没有造成更大的伤害。
对于华夏帝国海军的命中,恩菲尔德并没有在意。
这是海战,没有只能自己命中,别人无法命中的道理。
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失算了。
10分钟时间里,阿美利卡海军战列舰队向华夏帝国海军战列舰编队发射了100枚大口径炮弹(包括203),命中了三次。
在这个距离上,这个命中率对于阿美利卡海军来说算是中规中矩了。
而华夏帝国海军战列舰队,却进行了7.5次反击!(0.5等于一艘一次齐射)
共发射283毫米舰炮90枚。
炮弹投射量仅少10枚!
总投射质量因为283毫米舰炮和330毫米舰炮的口径差填补了283毫米舰炮和203的口径差,单位投射量相差也不大。
但这可是五艘战列舰对两艘战列舰。
而且华夏帝国海军的战列舰副炮还没有什么副炮火力,没有对阿美利卡战舰形成有效火力压制,能从容的开火。
这5轮齐射,取得了4次命中,在这个距离上,这个命中率其实算不上好。
但效果还是不错的。
命中分布的很平均,两枚龙威号的炮弹打中印第安纳,两枚龙武号的炮弹打中马萨诸塞。
而且都是打的舰艏。
在发现对主装甲带没有什么击穿效率之后,李和就下令打敌人的舰艏装甲薄弱区。
这些地方虽然没有锅炉、蒸汽机、弹药库等核心区,但也能导致进水。
如果是对阿拉巴马那样对远洋战舰来说,舰艏的轻度进水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多大问题。
但印第安纳级可不是远洋战舰,而是近岸防御战列舰,干舷很低,甚至航速行驶时浪会直接涌进来。
根本适应不了高海况的航行。
这种情况,要是进水导致船只倾斜,很容易就会侧翻。
为了不侧翻,就得注水平衡战舰重心并减速,这会严重影响战斗力。
李和也正是看到了敌人的这个缺点,才下令这样打。
而且不只是现在,等这两艘战舰失去了战斗力,他还准备继续打下一艘印第安纳级。
而且除了印第安纳,阿美利卡还有一艘奇尔沙治号也是近岸防御战列。
恩菲尔德五艘战列舰,只有一艘阿拉巴马是远洋战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