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意思是我错了?”
李岩听到了宋献策的喃喃声,听出了宋献策话里面的意思。
李岩猛地惊醒过来,双目赤红的盯着宋献策,脸上怒容勃发:“一切都是我的错,你们都没错,你们都是赛诸葛,就我一个劲的出馊主意~”
他越说越大声,越说越委屈。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很多闯军的口号是李岩他想出来的,很大程度上传播了李自成以及闯军的名声。
闯军能在最近两三年快速发展壮大,李岩给出的洗脑式口号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现在失败了,宋献策就把失败的责任归结到他李岩的想出的宣传口号上,这合理吗?这合适吗?
是,他现在也知道自己献出的宣传口号很有问题,遭到了反噬。
但是,这些口号也是经过了他们同意,经过了闯王李自成同意的。成功了大家都有功劳,失败了就他一个人?
“李公子别误会,我不是说你。”
宋献策先是摆了摆手解释了一句,然后说道:“我是说我们一开始就错了,一开始我们就不应该用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老百姓不纳粮,我们吃什么呀?士兵们吃什么呀?”
“不如此,当时早已被朝廷剿灭,哪来今日?”
李岩脱口而出道。
宋献策顿时无言。
是啊,当时的他们处于弱小之时,被朝廷官兵追得是上天没法,入地无门,活下来是唯一的想法。
为了活下来,以后的事情谁还管啊?
没人管!
现在想想,一步错,步步错,但也是无奈。
如果当时有得选,他们也不会大肆宣传“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他们也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啊!
大明太祖朱元璋的起家经历,他们或多或少听过。
李岩作为读书人,也是熟读历史的。
当然,对于事后诸葛亮来说,李岩的熟读历史以及闯王里面很多人的熟读历史都是小孩子过家家。
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李岩已经是一等一的干大事的人才了。
没有李岩的口号,李自成的闯军很难说会不会被大明官兵剿灭,但至少不会那么快得到各地百姓的支持,迅速在一两年发展壮大的。
“……”
李岩和宋献策两人相顾无言,陷入了良久的沉默。
两人还有点积蓄,并未和其它百姓一样靠着人民军的安排才能过活,所以还有空闲时间在京城参观。
说是参观,其实他们就是想看看人民军是如何管理城市的,也想看看人民军比他们闯军、比鞑子到底高明到哪里去。
此时的沉默声,震耳欲聋!
人民军的确比他们闯军要高明得多了。
人民军比当年的大明都要高明得多了。
当然,人民军也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或者更应该说大逆不道、无法无天的地方!
最显着的一条,老百姓泥腿子,读书人、以前的大明官吏,只要在人民党这里干活的,都一个待遇,不会因为身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待遇,甚至工作内容、工作条件都一样。
这种事情,别说读书人、大明官吏受不了,李岩和宋献策两个人在旁边看着也受不了。
所以很多人拒绝给人民军做事,喊着口号说哪怕饿死也不会给人民军做事,李岩和宋献策两人是理解的。
读了书做了官,反而跟泥腿子们一个样,那这么些年的书不是白读了吗?这朝廷的官不是白当了吗?
这怎么能行?
任凭他们想破脑袋,他们也理解不了这事。
这事太大逆不道了!
这事荒唐至极!
然而,他们的认为、读书人的认为、官员吏员们的认为没有半点用处,丝毫影响不了现实。
在饿肚子和生命面前,大部分人还是老老实实的配合人民军。
也不是没有人看人民军好说话,于是想着挑事给自己谋求更多好处,或者谋求继续人上人的待遇和福利。
但是,这些人的算盘打错了。
人民军的领头人面对挑事先是拿出大喇叭喊话,讲明白人民军的政策和待遇,接着就笑嘻嘻的讲违反或者闹事的话会有什么处罚。
有人立即退群了,有人还想闹,但人民军手上的家伙可不是吃素的。
人民军的战士也没有拿枪械扫射,只是盯着盾牌,拿着棍子劈头盖脸的一顿暴打。
人民军的战士大部分是济南、山东等地的老百姓,他们本来就看不惯这些人的唧唧歪歪。
再被领导讲述,说这些人只想着好处,只想着要当人上人,继续和以前一样其它他们,顿时就气炸了,战斗力直接飙升。
一秒三棍不是极限,而是挑事人的承受极限。
李岩和宋献策当天下午就碰到了这样一个场面,挑事的一群人直接被暴打,人数虽多,但三棍下去就全部被打散了,大呼小叫:“我们是良民!”
三棍打散挑事魂,长官我是大良民!
李岩和宋献策看得是一言难尽,不知道说什么好。
京城有骨气的官吏基本都死了,留下来的都是没骨气的。
读书人也不例外。
他们闯军在京城拷饷就知道这个情况,所以他们看到挑事的就知道会是这么个结局。
但是,知道归知道,亲眼看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两位不必多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我们认为一切从百姓中来,一切到百姓中去,天下人人平等!”
傍晚时分,人民军开始了夜校培训。
李岩和宋献策也参加培训,杨立青这位主官也抽出了时间给大家上课。
休息的间隙,李岩和宋献策两人问起杨立青他们的疑惑,或者更应该说表达他们的不满,杨立青想了想如此回答道。
也是人民军和杨立青平易近人,否则李岩和宋献策两人是绝对不敢表达出来的。
而对于杨立青来说,和李岩、宋献策或者其他人讨论政策这些东西太浪费时间了。
与其讨论半天,去努力说服这些人,还不如带领主动靠近人民军的人去搞建设。
用实践来说话,让事实和成果改变这些人顽固的观念。
所以,在尽量争取的前提下,杨立青干脆挑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