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旭晃了晃手中的笔记本,笑着解释:
“我正在做一个'长江中游历史文化名城'的系列报道,昌城之后自然就轮到星城了。没想到又遇到你们,真是缘分!”
三人找了张桌子坐下,蒋旭热情地分享他的星城见闻:
“明天岳麓书院有个特别的文化讲座,主讲人是湖湘文化研究专家周敬教授,不知道你们感不感兴趣。”
苏渺感兴趣的说:“周教授?我读过他的《湖湘文化源流考》,听说我们学校下学期想邀请来开讲座,但是现在还没有确定。”
蒋旭点头说:“如果你们有时间的话,我有邀请函,可以带你们一起去。明天讲座的内容会讲到经世致用的湖湘精神在当代的传承,对了……”
他压低声音,说:“你不是学考古的嘛,去古宅感兴趣不,周教授的办公室现在就在贾谊故居的边上,到时候讲座结束,我们可以厚着脸皮跟着他回去,顺便参观一下。”
苏渺兴奋地扯了扯父亲的袖子,说:
“爸!我们能不能在星城多停留一天?我想听讲座参观古宅。”
宠女狂魔毫不犹豫地点头:“当然可以!反正离邕城也不远了,我们能赶在年前回去就行了。”
这样一来,三个人又约上了,又很自然的同行了。
中午一起还一起去吃了饭,不知道蒋旭是不是自己一个人跑了这么久太寂寞了,现在有人一起给他兴奋坏了,干什么都抢着付款。
他打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是他搜刮过来的“信息”,看到了一项有趣的,说:
“往前就是南门口,听说在靠近过年的时候会有‘星城弹词’的表演,这是当地特有的曲艺形式,用的是一种叫月琴的乐器进行伴奏。”
转过一个街角,远远就听见悠扬的琴声传来。
南门口的老樟树下,那里放置了很多长板凳,虽已经有人围坐,但却没有坐满。
苏渺三人默默找了位置坐下,静等开场。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艺人怀抱月琴,正在调音。
他穿着深蓝色的对襟布衫,手指关节粗大,一看就是常年弹奏留下的痕迹。
调好了之后,老艺人清了清嗓子,也没有做什么热场的开场白,手指在琴弦上一拨,一段如泣如诉的前奏流淌而出。
接着,他用沙哑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唱道:
“湘江滴水啊流不尽~岳麓高山啊万年青……”
苏渺听得入神,这唱腔既不像北方的快板书那般铿锵,也不似江南评弹那样婉转,而是带着一种独特的沧桑感,用很平实的话语诉说着故事。
听了一会儿,蒋旭小声地说:“这似乎讲的是西汉时期贾太傅被贬长沙的故事。”
老艺人唱到动情处,手指在琴弦上快速滑动,琴声时而如急雨敲窗,时而似微风拂柳。
周围的观众都屏息静气,连街边卖糖炒栗子的小贩都停下了吆喝。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诶~这有串联到《滕王阁序》上去了,真是妙哉。”蒋旭赞道。
一曲终了,掌声雷动。
老艺人起身鞠躬,却突然咳嗽起来,一旁有个小姑娘将他放在一旁的水壶递过去。
他接过水壶,慈爱地看着她:“谢谢妹陀,现在愿意听这个的小孩儿不多喽。”
趁着他曲间休息,好几个外地来的游客好奇的向他问这问那的。
老艺人很久没有这样众星捧月的感觉了,笑得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
“我师父说过,弹词要唱出'湘味',就得把湖湘大地的酸甜苦辣都装进去。”
他拍了拍身边的月琴:“这把琴跟了我五十年,琴箱都换过三次了。”
苏元正好奇地问:“老师傅,您收徒弟了吗?”
老人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收了,也教会了,但是现在不像以前捧场的人多,出来演出都只是填饱肚子而已。
我一个老人家吃得不多,还勉强可以,年轻人要养家的,熬不住,只能出去打工了。”
大家听他这么说,才注意到他身旁的矮桌上放着一个空的铁盒子,有几位当场解囊,各自往里放了几毛钱。
苏渺三人又听了几首,离开时,苏渺往老艺人的铁盒里放了二十元钱,老人连连道谢,又弹起了一段欢快的小调为他们送行。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自从开始启程游历,苏渺每次做的梦,都与所到之处,所见之境有关。
这一晚,苏渺梦见自己抱着月琴,站在岳麓书院的大门前,唱着一首关于时光与传承的歌谣。
窗外的湘江水静静流淌,如同千年来从未间断的文化血脉。
第二天清晨,湘江上还飘着薄雾,三人已早早地来到了岳麓山脚下。
冬日的岳麓书院静谧庄严,飞檐上的残霜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苏渺见到了之前在书上模糊照片里看到过的周敬教授,他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是精气神特别的好,头上没有一根银丝,发型梳得一丝不苟。
周教授的声音在古殿中回荡:“湖湘文化的精髓,在于知行合一!核心理念在于胸怀天下、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兼收并蓄。
它以儒家思想为底蕴,注重实践、开拓创新,强调经世致用……”
讲到激动处,他手中的戒尺轻敲讲台。
……
讲座结束后,不少人都涌上去和周教授做交流,苏渺三人在一旁默默等着。
直到半个小时过去,周教授才恢复了“自由身”。
蒋旭带着苏渺和苏元正上前去,礼貌地打招呼道:“周教授,我是《回音》的编辑蒋旭,之前在杂志社曾经和您有两面之缘,不知您是否还有印象。”
周教授哈哈笑道:“当然记得,小蒋嘛,蒋总编的小侄子,之前发表的关于保护古籍的倡议文章非常好嘛。”
随后他目光炯炯地看向苏渺:“这位小同志,刚才我讲到'兼收并蓄'时,看你一直在点头,是有什么见解吗?”
苏渺没想到会被点名,之前并没有准备好说辞,便只能将刚才一闪而过的想法说出来:
“教授您好,我是考古专业的学生,刚才听到您说兼收并蓄,我联想到了在做考古工作的时候,不能将历史切割成孤立的片段,而要像湘江容纳支流那样,理解各种文化如何交汇共生。
因为在很多文化体系当中,都存在着层叠交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