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身披厚重的大氅,
屹立在山顶之上,
目光如炬,紧紧凝视着落山坡方向那如火如荼的战斗。
此时,那边传来的喊杀声已较之前微弱了许多,
伴随着附近军旗不断挥舞,种种迹象表明,
小侯爷那边显然已取得了不俗的战果。
此次精心制定的穿插方案,
并非那种常规的大纵深战略穿插,而是要在已然激烈交火的战场上进行。
在如此狭小的缓冲区中实施穿插,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然而小侯爷的部队却成功达成了目标。
小侯爷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
身姿矫健,目光敏锐地观察着战场局势。
他深知此次穿插的艰难,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将士们的生死与战斗的胜负。
只见他手中令旗一挥,率先带领一队精锐骑兵,
如黑色的闪电般朝着敌人防线的薄弱处疾驰而去。
骑兵们身体前倾,紧紧伏在马背上,手中长刀闪烁着寒光,马蹄扬起阵阵尘土。
接近敌人时,小侯爷一声令下,
骑兵们迅速分散,呈扇形包抄过去。
他们默契配合,一部分人挥舞长刀砍向敌人的马腿,使敌方骑兵纷纷落马;
另一部分则找准时机,冲向敌人步兵方阵,利用马匹的冲击力撕开一道缺口。
与此同时,紧跟在骑兵身后的步兵迅速跟进。
他们手持盾牌,组成紧密的盾墙,
抵挡着敌人射来的箭矢,一步步向敌人阵地推进。
盾墙后的长枪兵,瞅准敌人的破绽,将长枪从盾牌缝隙中刺出,精准地攻击敌人。
在穿插过程中,敌人的反击异常猛烈,
不断有士兵受伤倒下,但小侯爷的部队毫不退缩。
小侯爷高声呼喊着鼓舞士气:
“兄弟们,我们已经撕开敌人的防线,继续前进,胜利就在眼前!”
将士们听闻,士气大振,喊杀声愈发响亮。
他们巧妙地利用战场上的地形和烟雾作为掩护,时而快速突进,时而隐蔽前行。
遇到敌人的顽强阻击时,小侯爷果断指挥弓箭手,
向敌人阵中射出密集的箭雨,压制敌人的火力,为部队前进创造机会。
就这样,小侯爷的部队如同一把锐利的匕首,在敌人的防线中不断穿插,
逐渐打乱了敌人的部署,成功与预先埋伏在敌后的部队会合,
对敌人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
大将军轻轻呼出一口浊气,表面上语气平静,
可内心实则早已泛起层层波澜,对王铭的爱才之心愈发浓烈。
他虽早已知晓王铭能力出众,却未曾料到其在军务打仗方面竟能如此卓越。
这般精细入微的算计,
于敌人眼皮子底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各种埋伏、穿插与布局,唯有一种可能,
那便是王铭已然将鞑子的意图摸得透透彻彻,如同牵线木偶般将鞑子玩弄于股掌之间。
正因如此,这场本应势均力敌的战斗,竟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鞑子们正一步步踏入王铭预设的节奏,乖乖钻进他精心布置的埋伏圈,
最终只能无奈战败,退出战场。
既然这一切结果皆在王铭的掌控之中,
那就意味着他已然牢牢把握住了整个战场的节奏。
洪英站在一旁,
目光中满是认真与专注,死死盯着战场,不愿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这场战斗着实让他深受震撼,
原本他自恃拥有丰富的战场知识储备,
可在这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却恍然发觉自己不过是个配角。
战斗进程如此之快,总攻发起得如此突然,
洪英的思维一时之间竟有些跟不上节奏。
这攻防之间的转换实在太过迅速,远远超出了他以往的认知范畴,
在他过往的军旅生涯中,从未经历过这般情形。
洪英不禁陷入沉思,暗自思索着一个问题:
倘若此刻自己面对的是如此强大的敌人,
即便拥有与之相当的兵力,
当身边的大将军遭遇围攻时,自己会不会选择回援?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眼前这战火纷飞的惨烈战场,让他心生一种无力之感,
即便自己身处鞑子左贤王的位置,恐怕也无力改变这已然注定的战局。
很明显,从鞑子们慌乱的神情便能看出,败局已定。
而此时,
落山坡上的小侯爷已然杀得热血沸腾,
他带领的队伍已成功攻破了鞑子位于山上的营寨。
小侯爷神色激昂,大声传令:
“传令下去,让全军即刻准备,听令冲锋!
我不想看到任何一个兵士在后面掉队,咱们这一次不光要喝汤,更要吃肉!
这一战,是咱们的立军之战,都给我拿出十足的气势来!”
“是,遵命,小侯爷!”
随着小侯爷的将令传出,周围的将士们齐声应和,那声音响彻云霄,
仿佛要将天地间的阴霾一扫而空,彰显出必胜的决心。
随着大军集体冲锋的号令如惊雷般炸响,
转瞬间,整个落山坡上的战士们仿若从险峻山间轰然滚落的巨石,
裹挟着排山倒海之势,朝着阵旁的鞑子迅猛扑去。
喊杀声铺天盖地,似要将这片苍穹震裂,
非但未因战斗持续而减弱,反倒比初始时更为密集、激昂,如同汹涌澎湃的怒潮,一波高过一波。
足足两千多人以猛虎下山之姿从高地俯冲而下,
与此同时,漫天纷飞的箭矢仿若骤雨倾盆,密不透风地朝着道路阵地上的鞑子攒射而去,
将那些鞑子死死压制得抬不起头来。
李山双手紧握着一柄长长的大刀,
宛如一头勇猛的猎豹,身先士卒地往山下冲去。
他只觉自己的步伐轻快得前所未闻,双腿被注入了无穷的力量,每一步都恨不得直接跨越数丈之遥。
然而,疾冲了一小会儿,他却隐隐察觉到一丝异样,身旁的景象竟无端生出几分熟悉之感。
李山忍不住迅速左右环顾,目光如电般扫过两侧,
又猛地扭头看向左边,随后更是急切地向后边瞧去。
尽管冲锋的惯性如同无形的巨手,推着他一刻不停地向前猛冲,
但他的内心却宛如平静湖面投入巨石,泛起了层层慌乱的涟漪,开始有些崩溃。
映入眼帘的,竟然大多是王校尉麾下的士兵!
无论是匆匆一眼的瞥见,还是凝神定睛的打量,他看到的几乎全是王校尉所带之人。
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那些气喘吁吁紧紧跟着他冲锋的,
还有围在小侯爷身旁的,大部分都是先前成功穿插,
而后一路浴血杀上来,不仅生擒了鞑子万夫长,还派兵马赶来支援小侯爷的王校尉的兵马。
李山望着冲在最前方王校尉那如矫龙般矫健的身影,
眼神瞬间凝固,整个人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呆立在冲锋的人流之中。
就在不久前,阵地上的战斗还打得稳扎稳打,
己方的部署有条不紊,每一次进攻与防御都配合得天衣无缝。
可此刻这些士兵,却仿佛被战神附了体,
完全换了一支部队似的,一个个如陷入癫狂的猛兽,
眼中除了不顾一切地向前冲锋,再无其他。
李山满心疑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他们怎么突然变得如此疯狂?
李山哪里知道,王校尉他们竟然捕获了一条“大鱼”——鞑子的万夫长!
这位万夫长已然被他们砍落马下,五花大绑。
如此巨大的功劳,如同投入热油的烈火,瞬间点燃了王校尉身后所有士兵心中的激情。
他们的热血在血管中疯狂地奔腾翻涌,
心中满是对这份足以彪炳史册的至高军功的炽热渴望,
每一个细胞都在兴奋地叫嚣,步伐也不自觉地越来越快,就如被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牵引着。
这种激动到近乎狂热的心情,其他将士确实难以体会,
毕竟这可是足以光宗耀祖、名垂青史的斩将之功啊!
“跑啊!冲啊!
你们快点,快追上去,快来杀敌,这次要是不快点,连口汤都喝不上啦!”
李山急得面红耳赤,扯着嗓子大声招呼着自己的部将。
他心急如焚,感觉自己在这场冲锋的浪潮中逐渐落后。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战士,却发现他们一个个都眼神闪躲,不敢与自己对视。
“哎!本来跟着小侯爷打得好好的,
怎么突然间就被王校尉他们的兵马给超过了呢?”
李山心中又气又急,忍不住暗自嘟囔着。
“回头还不得被王校尉那家伙笑死?
我这脸往哪儿搁啊!
这还是号称最强的护卫吗?
平日里一个个牛皮吹得震天响,关键时刻怎么就掉链子了呢?
难道真的要被王校尉他们比下去?
不行,绝对不行!”
李山越想越气,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不甘,
他紧紧握住手中的大刀,仿佛要将这份愤怒都倾注在刀刃之上,
脚步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试图在这场冲锋中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挽回些许颜面。
此时,落山坡的半山腰上,
小侯爷看着远处战士们如汹涌潮水般的冲锋,
浑身热血沸腾,只感觉身体燥热难耐,被这股战斗的激情点燃。
他早已气喘吁吁,胸膛剧烈地起伏着,
手中的大刀因为连续砍杀,刀刃都已卷了口,
血渍顺着刀身缓缓流淌,就这样,都已经换了好几把大刀了。
小侯爷凝望着前方如汹涌浪潮般不断冲锋奔跑的将士,
目光不自觉地飘向远方。
在这激烈的战场上,他已然清晰地洞察出王铭的布局——一场志在全歼鞑子的歼灭战。
回想起初入队伍时,小侯爷身上那股不可一世的傲气,如今已被战火消磨殆尽。
此刻,他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战局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眼神中满是沉思与探寻,一心只想从这场战斗中领悟王铭策略的精髓。
随着战斗的推进,他对王铭之前制定的计策,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
王铭在落山坡南坡的部署堪称精妙,
其目的并非正面硬刚,而是巧妙地充当掩护。
他巧妙地利用鞑子头目、首领以及万夫长们的心理,
投其所好,诱使他们自投罗网。
而如今这如雷霆般的冲锋,便是整个计划的关键一环,
将鞑子成功合围,进而实现歼灭的宏伟目标。
“王铭的野心着实不小!”
小侯爷心中暗自惊叹,那些曾经令他困惑的环节,
此刻如同拼图般逐一归位,瞬间明朗起来。
尽管此前他便认可王铭的方案,但亲眼见证战场局势如王铭所料般发展,
他才真正领略到这是一场精心布局的包围歼灭战。
这让小侯爷对王铭的军事指挥与布局能力,从心底油然而生一股深深的敬意。
与此同时,
在不远处的山头,
大将军、洪英与一众将军、校尉们正俯瞰着这片战火纷飞的战场。
洪英神情专注,向众人解释道:
“诸位,这便是士气的力量!
无论是驻守落山坡的万人鞑子部队,
还是从雁门关赶来增援的敌军,皆在王县伯的算计之中。
王县伯对这些鞑子,绝无丝毫手软之意,此乃谋定而后动的典范!”
战场上,密集的喊杀声犹如滚滚惊雷,自山上向山下蔓延开来。
被箭雨与大华将士重重围困的鞑子,已然陷入绝境。
此时,已不见成建制的鞑子队伍,
他们如同散沙般零零散散地分布在落山坡的道路上。
那些妄图冲上路边高地的鞑子,迎接他们的是铺天盖地的箭雨,以及如林般的刀剑与长枪。
局势已然明朗,鞑子的防线彻底崩溃,陷入了全面溃败。
小侯爷见此情形,眼中闪过一丝决然,立刻神色威严地大声传令:
“全军听令!即刻全力冲锋,
务必一个鞑子都不许放走,让他们有来无回!”
随着命令下达,将士们的喊杀声愈发震天,
如猛虎下山般朝着残余的鞑子扑去,势要将敌人彻底消灭。
随着全体将士如铜墙铁壁般完成战场合围,
那些负隅顽抗的鞑子们彻底陷入绝境,回天乏术。
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要么乖乖跪地投降,要么趁着混乱慌慌张张逃进深山老林。
他们绝不敢往雁门关方向逃窜,毕竟大将军亲率的十万大军,
如同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死死堵住了他们通往雁门关的道路。
没有通行的令牌,哪个鞑子敢拿自己的脑袋去开玩笑?
一直到战斗结束时,
仅有不足五百个鞑子瞅准空隙,趁乱逃进了山林,暂时捡回了一条命。
然而,等待他们的,是山林中未知的重重考验,
能否活着走出山林,实在是个巨大的未知数。
而其余的鞑子,已然成为王铭和小侯爷眼中“最好”的鞑子——死了的鞑子。
当砍倒最后一个负隅顽抗的鞑子,
众多将士们仿佛被抽去了浑身力气,
纷纷瘫倒在这片浸染着鲜血的土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他们的脸庞因极度的疲惫与胜利的激动而涨得通红,
这场战斗,对于他们而言,意义非凡,是一场当之无愧的立军之战。
这些将士原本是跟随小侯爷前来运送粮草,之后选择留下参战。
他们仅仅凭借五六千的兵力,就成功歼灭了一万鞑子,
以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取得了一场辉煌的大胜。
从此往后,他们可以在大华所有将士面前,无比骄傲地挺直胸膛。
而这支队伍,也必将在大华皇朝的军队序列中,
成为数一数二的强军,如同那勇猛无畏的虎贲之师。
不少将士瘫坐在地上,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抑制不住地哈哈大笑,
甚至有些人兴奋得近乎疯癫,但凡看到还有受伤未死的鞑子,就冲上前去补上一刀,送其“解脱”。
小侯爷心里明白,虽然仗打完了,但收尾工作刻不容缓,战场必须立刻打扫清理。
好在这时,
大将军派来的援兵及时赶到。
雁门关的鞑子退回关内后,大将军的部分兵马得以腾出手来,
迅速赶往落山坡支援。
只是他们抵达的时候,这边的战事已然结束。
如此,接下来的任务便是打扫战场,
这可把小侯爷他们一众将士高兴坏了,
毕竟大家都累得连一根手指头都不想动,
哪怕此刻眼前堆满金山银山,也提不起一丝力气去触碰。
在原地足足休息了近半个时辰,
小侯爷这才下达命令,让将士们收拾好装备,准备返回营寨。
这大半天过去了,众人从早上匆匆吃过早饭后,午饭还一直没顾得上吃,
此刻急需吃饭、休息来补充体力。
而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也由大将军派来的人马负责运往营寨后勤处妥善保管。
想来以大将军的为人,是绝不会亏待他们这份赫赫战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