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尔朱荣攻打葛荣时,是亲率7000契胡精骑出战30万叛军。
结果,一战生擒葛荣,剿灭叛军主力。
后来,在讨伐葛荣余部韩楼时,尔朱荣派侯渊以大都督身份出征,只给了他700精骑兵。
韩楼是在葛荣被杀后隐匿一段时间,于528年末再次起义的。
因为陈庆之的队伍搅得河南天翻地覆,尔朱荣耽搁了一些时间才派侯渊去对付他。
侯渊就凭700精骑兵,击溃韩楼副帅陈周的一万兵马,俘虏了5000多人。
随后,侯渊巧妙利用陈周的俘虏军,全歼韩楼的队伍。
这次尔朱天光等人声势浩大地西征,平定关中、陇右叛军,尔朱荣派出的精骑兵也只是3000人。
而且,这3000人是分两批给的:先给1000,之后嫌尔朱天光的进度不够快,再给2000。
结果却是:盘踞关中&陇右5年、影响范围十几个州的陇右叛军,被西征军连根拔起了。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尔朱荣本人或其手下将领出兵时,他派兵数量咋就那么少呢?
而且次次人数相差都是那么悬殊?
最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每次总能以少胜多呢?
这些所谓的大胜仗是不是讹传?
……????
要解释清楚这些问题,就不能不提到尔朱荣的带兵理念和训练模式。
尔朱荣治理军队的理念和模式,就是他站上军事历史最巅峰的根本原因。
他的所有重要部将,都在秀容川山谷接受过他的训练。
秀容川山谷被后世戏称秀容川军校,尔朱荣被称为校长。
他的军事成就,颠覆了前人所有记录。
后世也很少有人赶上他。更遑论超越。
尔朱荣出身于秀容川契胡部落,却很喜欢读汉人书籍,尤其是兵法。
在尔朱荣的粉丝中,只有高欢堪堪可与之谈论兵法。
某次,他与高欢聊天时说,我读《孙子兵法》,印象最深的是“地形篇”中一段话:兵之灾者六,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凡出此六者,非天之灾,乃将之过。
尔朱荣重点强调说:最后一灾“北者”,是指难以预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时,将领不会从兵中选锋。
尔朱荣告诉高欢:我读汉籍兵法,做不到融会贯通,只得到一点精髓:选锋。
选锋,就是把队伍里最精锐的人挑出来,加以特别培训,组成特种军团,作为“兵锋”。
关键时刻,兵锋所指、所向披靡!
他说,我的搞法就一套:平时练兵选锋,战时凭兵锋决胜。
翻译成后世话语,就是:特种兵包圆先登、陷阵、斩将、夺旗;其他人搞定其它事。
《魏书》记载:(荣)每设围誓众,便为军阵之法。号令严肃,众莫敢犯。
意思就是说,尔朱荣平常在秀容川以打猎练兵,排兵布阵,如同真正上战场打仗。
军法之严峻,让参与者胆战心惊,不敢丝毫马虎。
无论什么季节,尔朱荣总是经常带着将士们在秀容川大山谷里面狩猎。
据他的手下人说,参加那些狩猎的危险程度,一点不比战场上小。
因为,尔朱荣的狩猎,必须按阵型推进,必须相互协调,绝不许掉链子。
遇到险阻,任何理由都不能回避;虎豹当道,只能上前撕碎它才有活路;躲避或后退,则死!
据说,在秀容川的狩猎场上,军士看见他,与见到了阎王也差不多。
有一次,元天穆见军士们实在辛苦,便拐弯抹角求情。
他对尔朱荣说:大将军,这大夏天打猎,不合节气呀!
——也只有被尔朱荣称为大哥的元天穆,才敢对他这么说话。
尔朱荣回答:
大哥,胡太后和葛荣之流,在我眼里就是渣;
我的目标是统一四海;
萧衍不是喜欢念佛经吗,迟早一天,我要把他捉来给咱们念经!
军士们平时如果不苦练,上战场时不能碾压敌军,那仗还有什么打头?不如自己在家砍了自己脑袋完事,省得辛苦跑那么远去送人头。
元天穆听了,吐吐舌头,不再吱声。
所以说,尔朱荣练兵时,眼光盯着的是强敌、远方、未来。
他出兵的概念,并不是战场上己方参战人员总数,而是他派出的经过生死狩猎训练、尤其是经过战场实战考验的精锐骨干人数。
那些人,不只是个顶个那么简单,而是一以当十、当几十的杀神。
尔朱荣对自己手下将领们的分阶,也是按照他们能够带领契胡精骑兵的数量来排序的。
他明确指出:
平州刺史侯渊,带兵能力700,再多他就指挥不了。
武卫将军贺拔岳、鄯州刺史侯莫陈悦等一批人,可带兵1000。
侄子、雍州刺史尔朱天光等一批人,可带兵2000。
侄子、汾州刺史尔朱兆等几人,可带兵3000。
……
尔朱天光给自己定的标准是7000~。
他不但是这样评价自己手下将领,而且是按这个标准给他们派任务、配军士。
所以才出现侯渊率700精骑打韩楼,尔朱天光、贺拔岳、侯莫陈悦三人率3000精骑平陇右,他自己率7000精骑灭葛荣……这样的军事奇迹。
必须说明的是,上述700、3000、7000这些数字,是尔朱荣派出的契胡精骑兵人数,并不是己方所有参战军士数。
每次战役,己方真正参与配合作战的军队,至少5倍于此数。
只是在尔朱荣的概念里,他更关注兵锋的运用。
那些边角料军士们的指挥问题,是手下将领们的事。
比如侯渊打韩楼时,当时侯渊身为平洲刺史、镇守中山,他辖属的军队就有一万多。
那700军士是尔朱荣拨给他的契胡精骑兵。
尔朱天光三人平叛陇右也是如此。
尔朱荣拨给他们3000契胡精骑,他们自己招募的军队人数达到5万以上。
尔朱荣攻打葛荣也是同样原理。
当尔朱荣率7000契胡精骑向着葛荣30万大军军阵冲杀时,后面打酱油的朝廷军也超过十几万。
只不过,尔朱荣军事思想的核心是“选锋”,那相应的,他的战术布置就是先锋兵的具体运用。
至于配套军队的部署,由将军们根据战场实况、自己灵活把握。
有段史籍可查的记载非常有趣:
有一次,尔朱荣与一帮将领们喝酒聊天。
他借着酒意问大伙:假如我死了,你们觉得谁可替代我的位置?
大家稍作思索,一致回答是他的侄子尔朱兆。
尔朱荣听了,使劲摇头。
他对大家说:尔朱兆带兵能力是3000。能够与我持平的人,只有高欢。
史籍记载原话是:此子可统三千骑以还。堪代我主众者,唯贺六浑耳。
这里的“此子”指尔朱兆。贺六浑,正是高欢的鲜卑名。
后来的历史证明,尔朱荣的眼光完全正确。
只是,那时他没机会接触到更年轻的雄才宇文泰。
否则,他的答案可能会加多一个名字。
******
魏国河北叛乱平定了,河南包括洛阳收复了,陇右的萧宝夤、万俟丑奴搞定了。
南梁军队也没什么动静。
魏国进入一段没有战争的太平时期。
这时候,以尔朱世隆、尔朱天光为首的秀容契胡部落将士里,以贺拔岳为首的武川系军官和以高欢为首的怀朔系军官中,开始出现一种声音,那就是:天柱大将军尔朱荣应该加九锡了!
九锡是什么?
“锡”通“赐”,九锡就是赏赐九种礼器:1.车马,2.衣服,3.乐器,4.朱户,5.大门台阶,6.虎贲卫士,7.斧钺兵器,8.红、黑两种战弓,9.秬篦(祭祀酒)。
加九锡,就是皇帝赏赐给某人九种礼器,真实含义是使用这九种礼器的资格。
而有资格使用这九种礼器的人,通常就是皇帝本人。
看看史上加过九锡的人就知道了:王莽、曹操、司马昭、桓玄、刘裕、萧道成、萧衍。
——除了曹操是篡位者的爹,其余人都是篡位者。
坊间流传说“太原王应该加九锡了”,其实就是为尔朱荣篡位造势,让大伙有点心理准备。
行台郎中李显和对人说:
对于天柱大将军来说,加九锡其实也不算啥。
不必大将军亲自开口吧!
皇上到现在还没动静,也太没眼力见了。
都督郭罗察公开宣称:
只要天柱大将军想,皇帝禅位都没难度。九锡算啥!
参军褚光:
晋阳城上紫气冲天,天柱大将军的皇位……不远了。
……
渐渐地,这种声音几乎成了魏国共识。
权臣篡位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在魏国朝野人士眼里,仿佛成了天经地义的趋势。
大伙都在等锤子落地,一锤定音。
……
只有皇帝元子攸和他身边的谋臣们,很不以为然。
如果把元子攸放在中国历代所有皇帝里进行比较,元子攸其实非常不错。
奈何他的对手是史上猛人尔朱荣。
所谓“猛人”,姑且按5个指标评分:1、个人战力。2、个人军事素养。3、团队战力和军事素养。4、个人政治素养。5团队成员综合政治素养。
以上述5项指标,拿尔朱荣与两大权臣霍光、诸葛亮比较:
1、尔朱荣10分、霍光2分、诸葛亮2分。
2、尔朱荣8分、霍光3分、诸葛亮7分。
3、尔朱荣10分、霍光7分、诸葛亮6分。
4、尔朱荣4分、霍光9分、诸葛亮8分。
5、尔朱荣4分、霍光5分、诸葛亮6分。
总得分:尔朱荣36分、霍光26分、诸葛亮29分。
得出大致结论:就权臣之“猛”的程度,尔朱荣比诸葛亮、霍光高不少。
这就是元子攸命运的可悲之处:元子攸比刘禅、刘弗陵强的不是一星半点,可惜他的对手比诸葛亮、霍光更强。
正是因为元子攸很强,所以愿意拿命追随他的团队成员,其实也不弱:
表妹夫元徽:尚书令,大司马。
姐夫李彧:出身陇西李氏,前司空李冲之孙,骠骑大将军,中书监。
杨津:出身弘农杨氏,领军将军。
杨侃:杨津侄子,武卫将军。
奚毅:武卫将军。尔朱荣亲信,尔朱荣亲自选定的自己与皇帝之间的联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