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除了此事之外,现在朱载坖最关心的事情自然是皇太孙的代天巡狩了,这也是皇太孙第一次在大明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所以朱载坖是极为关注的,按照朱载坖之前所制定的计划,皇太孙首先是巡视北直隶各府州县和蓟镇的情况,作为拱卫大明京畿的重要军镇,蓟镇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得到朝廷的格外关注的。
在戚继光时代,蓟镇边墙就已经得到了大规模的修葺,而在现在随着官军战术的变化,各种新式筑垒地带取代了边墙,成为官军抵御北虏,拱卫京师的屏障,皇太孙奉诏巡视,主要是对于蓟镇的军储还是士卒的训练水平予以检查,现在在军机处的领导之下,清军督练总署针对大明官军各兵种都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奖惩则例,这次皇太孙奉诏巡狩,也是对蓟镇加以抽查。
除此之外,就是对于朝廷所兴建的各种基础设施如道路、水利等的质量予以检查,为此朱载坖专门从工部、文思院等衙门抽调了精干官吏和工匠等随行检查,对于朝廷的各种工场也予以检查,并且赏赐工匠、士卒财物。
对于北直隶,朱载坖关注的重点就在于物价、军屯等事项上来,尽管朝廷将大宁都司等卫所已经迁移到大宁等地了,但是南北直隶仍旧是大明现在卫所最多最密集的地方,这点也是朱载坖有意为之的,朱载坖将大量的卫所安排在南北直隶和环京畿,就是为了朝廷有事的时候能够迅速的利用卫所的预备役兵员,充实朝廷的力量。
但是朱载坖也很清楚,要保证卫所有战斗力,同时在有事的时候能够及时调动组织起这些兵员,在平时朝廷就要对于卫所进行管理,对于卫所的管理主要是包括两部分,第一就是保障卫所士卒的军屯,这点是非常之重要的,卫所士卒之所以愿意死战,就是因为有军屯的保障,军屯是朝廷优待军士和维系卫所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须保证卫所士卒们有足额的军屯土地,才能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
还有就是在农闲时候的军事训练,这点也是非常之重要的,朝廷之所以要重视卫所,就是要将这些卫所作为朝廷常备官军的预备队,所以这些卫所士卒必须具备一定的战斗力,按照朱载坖的密旨,皇太孙对于北直隶的卫所予以了巡视,重点对于北直隶的卫所的兵器库予以检查,查看他们的军器、装备保养情况,卫所士卒的屯田情况,还有是否有私役军士等情况,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
同时召见相关的卫所军官、州县守令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向朱载坖奏报相关的情况,对于北直隶来说,现在的主要情况是地方的百姓伪造卫所军籍,因为朱载坖加强对于卫所的管理,卫所士卒的军屯,只用缴纳田赋,而没有徭役折色,负担比之地方的百姓要轻很多,而且卫所士卒的子弟有免费的卫学上,这点是很多百姓所羡慕的。
之前卫所士卒待遇底下,军屯被侵占,士卒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逃亡成风,现在军户又成了吃香的饭碗,所以一些百姓干脆就伪造户帖,将自己名下的土地也算作军屯,自己可以占军户的各种便宜,而由于卫所在此地年深日久,很多时候连卫所也无法确定这些人是否是军户,再加上他们给总旗等小军官一点银钱,就可以买通他们,承认他们是卫所的军户。
这就使得地方官府麻了爪,现在不是之前了,七品县令都可以对指挥使呼来喝去的,州县是州县,卫所是卫所,大家互不干涉,卫所的刑名等都是独立的,州县无法干涉,这些军官们也开始强势起来,地方的官员对于他们也确实是没有什么好的办法,由此卫所和地方都产生了很大的纠纷。
对于这种事情,皇太孙向朱载坖予以奏报之后,朱载坖也指令军机处和内阁商量出一个合理的办法,主要就是确定军屯和军户的问题,厘清卫所和地方官府的界限,尤其是刑名、赋税等事项的职权,既要保证卫所能够实现职权,也要保证州县官府的权力,不能让卫所肆意扩大权力,这点也是极为重要的。
除了这些事情之外,在皇太孙的考察之下,发现北直隶的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也使得京畿的粮食供应出现紧张的情况,因为种棉花的收益更高,所以很多百姓都愿意种植棉花,而不是粮食,再加上在京畿附近由漕粮的供应,朝廷对于粮价也一直采取平抑的措施,使得百姓种粮食收益不高,所以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种棉花了。
地方官员对于此事还是非常之担忧的,百姓当然是选择收益更大的方式,但是这样也使得北直隶州县的抗灾能力下降,这点也是非常之重要的,所以地方官府通过皇太孙直接向朱载坖表达了担忧,对于粮食问题,朱载坖一向都是十分之重视的,也是关系是朝廷是否安定的事情。
其实归根到底,百姓愿意种棉花还是因为棉花的收益高,粮食的收益小,要刺激百姓种植粮食,就必须提高粮食的收储价格,使得百姓能够从种植粮食中获利,除此之后,朱载坖也命令将田赋等还是本色征收,保障朝廷的仓储和北直隶的粮食供应,这点是非常之重要的,朱载坖一向强调要保障农民的利益,要稳定住百姓,才能够使得大明得以稳定。
除此之外,就是对于朝廷在北直隶的各种工场也要进行视察,朝廷在京畿和北直的工场,主要是围绕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发展起来的,以军器制造、冶铁、铸币、造船等行业为主,门类还是比较齐全的,工匠数量也十分之庞大,向朝廷和官军交付了大量的装备和军器,但是这些工场也不是没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