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就是有关科举制度改革的事情,朝廷之前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扩大的科举的考试范围,这样做确实是有助于消除所谓的程文对于科举的影响,为朝廷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但是这样做也极大的增加了考生的负担,首先就是常识部分对于很多士子们是之前从来没有接触或者是接触很少的,朝廷要在科举中考察这些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是极为矛盾的。
而且由于考试办法的改变和考试范围的扩大,科举的难度直线上升,而且对于基层的考试来说,考试范围的扩大也对于考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院试以下的考官,是很难有这么强大的知识储备的,同时对于士子们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考试范围的扩大,对于士子的经济提出了要求,尽管朝廷在各府州县都建立了图书馆,配置了相应的图书,但是数量肯定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使得士子们需要更多的钱财去购买参考书籍,使得一些贫寒子弟的上进之路受到影响,这是之前很多大臣都上疏劝谏的。
朱翊釴也认为朝廷对于科举的改革步子过大,应当有所节制,同时增加对于贫寒士子的帮扶,使得他们能够出人头地,这点得到了朱载坖的认同,在朱载坖的指令之下,由太子领导学部等衙门,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予以部分修正,首先就是推动渐进改革,逐步的扩大科举考试的试题范围,这点是非常之重要的,一步到位对于士子们的压力确实是过大了,这点朱载坖也不得不承认。
除此之外就是在翰林院的组织下对于各种常识教材的编撰,不管是自学还是由朝廷的各种学校教授,至少保证这些士子们有时间逐步接受朝廷对于科举制度的调整,同时就是资助印刷行业的发展和油墨等技术的发展,由于科举考试范围的扩大,对于各种考试范围内的书目需求也是大增。
朱载坖一方面命令出内帑资助出版总署下的各个大型印刷厂,以平价出售给这些生员们,同时命令翰林院编撰相关的参考用书,作为考官和士子们复习参考的资料,降低这些士子们考试的难度,同时对于各处的贡院等地方予以翻修,准允士子们参考的时候使用朝廷的驿传系统,减轻生员们的负担。
这些政策朱载坖都命令以皇太子令旨的形式予以发布,加重皇太子的地位,其实群臣们都很清楚,这是朱载坖给皇太子造势,让皇太子收买人心的,朱载坖是以威治之,对于朝廷和大明来说,朱载坖的威望是很高的,毕竟朱载坖二十多年以来,南征北讨,大明官军兵威赫赫,在臣僚们和大明百姓眼中,朱载坖就是杀伐果断的一代君王,不管是对于外敌还是内患,朱载坖从不妥协,处置起来就是快刀斩乱麻的。
而太子则是要温和很多,朱载坖父子两人呈现出不同的执政风格,朱翊釴更加温和,朱载坖也有意营造他体恤百姓的一面,朱载坖很清楚,自己虽然可以展现强势,东征西讨,但是大明也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朱翊釴的性格也符合朱载坖对于后继之君的要求,温润如玉,既有政治手腕,又能够不疾不徐的推动朝廷的各项改革措施,在朱载坖之后,能够使得大明休养生息,积攒力量,这点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这次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以太子令旨的形式发布了,朱载坖予以确认就行了,除了对于之前改革的一些弊端予以纠正之外,朱载坖亲自落实的就是有关长江桥梁的问题,工部和交通总署都认为以大明现在的技术能力是很难在长江上修建大桥的,但是朱载坖认为要以修建长江大桥作为大明现在的一个要务,推动大明桥梁营建的发展。
为此朱载坖专门召见了工部、文思院、格物院等相关的衙门一道商量此事,朱载坖的态度是很清楚的,就是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尤其一些西洋的营造之法,大明引进了很多西洋的学者和工匠,他们中也有精通桥梁设计建造的,同时不仅是依赖于经验,更加重要的就是要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将格物院和文思院的相关成果投入到实际中去,产生实际的效益,才能够使得朝廷重视这些东西。
现在在朱载堉等人的发展推演之下,大明的力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所以朱载坖要求这次格物院也要参与进来,对于桥梁的设计工作也要加以指导,虽然这些工匠们经验丰富,但是他们更多的是依赖于经验,这次朱载坖准备把经验转化为科学,在工匠们设立桥梁之后,格物院在进行受力分析,加以修改,除了设计之外,更加重要的就是对于施工的各种问题的解决了。
朱载坖命令工匠们总结上次修桥失败的种种原因,和文思院的工匠们一道从材料和技术上攻克这些问题,朱载坖当然知道在长江上修建桥梁的难度是很大的,正是因为难度极大,所以朱载坖更是要是集中朝廷的能工巧匠和文思、格物两院,完成这一壮举,使得大明朝廷明白文思院和格物院的作用。
之前一直有官员对于格物院的作用表示怀疑,毕竟内帑每年以数十万的银钱加以供养,除了理论之外,也应该有所实用,朝廷不养吃白食的,这点是很重要的,朱载坖就是要借此机会向朝廷上下展示成果,使得朝廷官员们能够了解科技的力量,这点是朱载坖现在最重视的。
朱载坖在和这些朱载堉等人商量之后,决定从水泥、防水材料、工程机械等方向上着手,一一攻克修建桥梁的各种难关,从技术上解决在长江上修建桥梁的各种问题,使得朝廷能够实现一桥飞架南北的创举,改善大明南北的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