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倭国虽然骑兵很少,但是也和大明的骑兵训练方式差不多,主要是以弓箭和长兵作为主要的作战手段,但是对于骑兵的使用,倭国和大明是不同的,倭国的骑兵,都是倭国的精锐武士,但是倭国在使用的时候,并不会将骑兵集中起来,作为突击力量使用。
无论是武田家、北条家,乃至伊达家,这些倭国大名使用骑兵的方式,也都是将骑兵分散在不同的军团中作为突击力量,与步兵共同作战,而非集结起来作为专门的骑兵军团。这种低效的使用与现在倭国的社会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毕竟这些骑兵往往并不是专属于大名,而是分散在自己的家臣手中。
因为只有少数富裕的武士,才能有财力置备马匹。倭国骑兵所使用的主要兵器,也是长枪。相对于足轻们使用的三间长枪,骑兵们使用的长枪基本较短。不过相应的,长枪的枪刃也更长,这样更加方便在马上挥动。除了长枪之外,倭国骑兵们也擅用弓箭,据说德川家康就善于骑射。
而且倭国人的思维很奇怪,在倭国骑兵中,长枪同样也有展现实力的功能,因为一些名声在外的武士,往往会将自己的长枪涂成红色,这便是象征实力的“朱色长枪”。除了长枪或者雉刀之外,日本骑兵们往往还会携带和弓和一把作为备用武器的太刀。这些骑兵使用的和弓与步兵使用的和弓差别不大,由于其弓箭较重,因此在距离较近的时候,可以发挥极大的威力。
但是倭国没有专门装备骑兵用的骑弓,所谓和弓虽然威力大,但是本来就不是为了在马上使用的,所以射速极慢,根本不是官军骑弓的对手。而且倭国的骑兵一般是充当母衣众这样的本镇精锐的。
所谓母衣众,其实就是装备母衣的精锐骑兵,主要作用是冒险游走于战阵之间传递消息,但是他们同时也是己方精锐中的精锐。这些传令兵身后背负的母衣,是一种用竹子编成的筐形然后再附上不同颜色的布。当战马疾驰的时候,风从前方灌入,后面的布就会变的如同一个巨大的气球一般。看起来很吓人,但是实际上卵用没有。
而且由于倭国骑兵都是一些富裕的武士,因此他们往往也会拥有比普通步行武士更加精良的铠甲,并且在战马上也会有装饰性的绳穗和羽毛,极少数还会在给战马上也佩戴防御性的绢布或者铠甲。除了母衣众之外,很多骑兵往往会在背后插上代表其归属的旗子,以便在混乱的战场上互相辨认。
而这样做当然看起来是很威风的,但是倭国战马本就矮小,虽然倭人也矮小,但是还要背负这么多烧包的装备,战马的负重可想而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战马根本冲刺不起来,因为倭国本来也没有大规模使用骑兵集群冲锋的经验,所以他们不太明白马速在骑兵对决中的作用。
看到这帮倭人骑兵战马提速如此之慢,李宁赶紧用自己的认旗挥舞,命令官军使用弓箭,官军众有不少的蒙古人,他们都是精于骑射的好手,虽然不能像当年横扫欧亚的成吉思汗一样使用曼古歹战术,但是用骑射陪他们玩玩问题还是不大的。
官军仗着马力强,马速快,快速接近倭军骑兵,然后官军骑兵用密集的弓矢招待了一下倭军的骑兵,大明骑兵骑射所用的是软弓长箭,方便在马上快速射击,这些经验都是官军在和蒙古人的经年作战中总结出来的,而倭军骑兵使用的还是和步兵一样的和弓,这种弓本来就是很长,即便是步卒使用,射速都不高,在马上就更慢了,所造成了结果就是官军的箭矢已经射到倭军骑兵身上了,倭军的骑兵还没开弓。
按照往常官军作战的规矩,骑射之后,就是官军骑兵直接冲阵了但是李如松要严令,不准李宁将这伙倭军骑兵给歼灭了,所以李宁就只有用弓矢来对付他们,他怕万一一冲阵,麾下的这帮的蛮子把这些小矮子都给宰了,那李如松不得把自己给宰了啊。
李宁很清楚,李如松治军极为严厉,要是敢于违抗他的命令,绝不会轻饶的,所以李宁选择用弓矢收拾他们,官军的一轮弓矢下去,百十名倭军骑兵落马,好在倭军马速不快,但是对于倭军来说,也有近百人丧失了战斗力,而官军骑兵早就拨马而去了,倭军骑兵除了吃点官军骑兵的马屁之外什么都吃不到。
而李宁一轮骑射之后,随即准备再次冲锋,加藤清正被官军的一轮箭雨给打清醒了,他以前就知道大明骑兵厉害,但是没有想到官军骑兵这么厉害,加藤清正很清楚,这只不过是官家的前锋罢了,官军骑兵肯定不止这点人,要是官军的大队骑兵来了,自己就走不掉了,自己是来诱敌的,不是来送死的,所以加藤清正果断选择开溜。
而李宁也率领骑兵在后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远不近的跟着,同时派人向李如松汇报,而收到消息的李如松命令李宁保持距离,继续尾随倭军骑兵,而自己则率领骑兵跟随在李宁之后,吴惟忠则率领步卒在后面追赶,官军分成了三部,这对于加藤清正来说显然是极好的。
加藤清正带着李宁向倭军的包围圈前进,不过李宁部人数实在是太少了,不值得为了李宁部暴露整个倭军的部署,所以按照之前丰臣秀吉和诸将们商量的战术,如果官军追击人数比较少,就在伏见城外的桃山以东伏击官军,丰臣秀吉提前在那里埋伏了两万人。
如果追击的官军人数少,就用这两万人将官军歼灭,如果追击的官军人数多,就放官军进入桃山,这两万人就是封锁官军后路的部队,现在追击的官军只有两千,显然不必暴露伏见城的倭军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