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总的脸色,无比深沉。
他看着这个比情报中更年轻,也更具锋芒的爱将。
他知道,今天这场会面,注定要载入史册。
不是因为权力的交接。
而是因为,中国抗战的格局,在这一刻,即将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黄土高原的风,卷起尘土,劲烈地拍打在c-47运输机的机身上。
延安机场,充满了肃穆与期待。
那四声刺破苍穹的音爆,仿佛还在每个人耳膜中回荡。
那是向这片古老黄土地的致敬。
也是向总部汇报的——最高的礼节。
所有的警卫,都下意识地握紧了武器。
他们的眼中没有防备,只有抑制不住的激动与骄傲。
因为那个正从舷梯上走下来的人,带来了他们梦寐以求的“钢铁雄师”。
张合的军靴,踏上了黄土地。
他身后,是二十名身穿黑色作战服的“凤凰”队员。
他们精神抖擞,手中的武器,是太原兵工厂最新出品的“太行造”冲锋枪,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寒光。
埃文斯上校作为“盟军代表”,拎着公文包,好奇地打量着四周。
他看到了贫瘠的窑洞,却也看到了那些面色凝重、眼神坚毅的总部佬縂们。
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气质。
“张旅长。”
那位威望最高的“大佬总”,大步迎了上来。
他的目光越过了张合,看了一眼天上那四个正在盘旋的“银色卫士”,脸上露出了爽朗的笑容。
“好大的‘排场’啊!”
“报告大佬总。”张合庄严地敬礼,眼神清澈,“护航中队,例行巡逻。请总部检阅!”
“好!有此利剑,何愁寇患不除!”大佬总有力地回礼,“请!”
会议室,设在一间简陋的窑洞里。
油灯,木桌,土炕。
埃文斯上校被“礼貌”地请到了隔壁休息。
窑洞里,只剩下了张合,赵刚,和总部的几位核心佬縂。
气氛没有压抑,只有一种探讨国家命运的凝重感。
“张合同志。”
一位戴着眼镜的佬縂率先开口了,他的语气温和而赞许。
“天津一战,打出了国威。‘逆戟鲸’行动,更是神来之笔。你,为华北抗战局面,打开了新天地。”
张合只是谦逊地点头,腰杆笔直。
“但是,”那位佬縂话锋一转,指着桌上的地图,“总部有些战略上的考量,需要和你探讨。”
“天津,青岛,包头……战线绵延数千里。”
“张合,目前的摊子铺得很大。我们在战略上是否过于突进?是否需要稳固消化?”
“报告佬縂。”张合回答得沉稳,“我的防区,每一寸土地,都有独立旅的钢铁意志在防守。我们守得住。”
“我们考虑的,不仅仅是守得住。”
那位大佬总,终于开口了。
他的声音沙哑,却带着高屋建瓴的远见。
“我们更要考虑未来的国际局势。”
他看了一眼隔壁的方向。
“美国人现在是盟友,但这毕竟是外力。张合,p-51生产线和联合舰队,都是国之重器。过度依赖美国顾问,从长远的国家安全看,是否存在隐患?”
“我们建议。”
“为了长治久安,也为了工业安全,是否将p-51生产线等核心军工,内迁至延安?”
“这里虽苦,但这是大后方。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安全的。”
这是一次推心置腹的战略建议。
也是总部对未来局势的深谋远虑。
“不行。”
张合的回答,依旧斩钉截铁。
但他紧接着站起身,语气诚恳而专业。
“大佬总,各位佬縂。内迁的初衷我完全理解。”
“但从工业体系的角度汇报——生产线是‘飞马’研究所的核心。”
“它需要太原周边的甲醇工业,需要精细化工,需要德国专家的现场调试,更离不开天津港运来的美国精密配件。”
“一旦离开太原这个工业闭环,它将面临停摆的风险。”
“把它留在太原,不是为了局部利益。”
“而是因为只有在那里,它才能以最快速度,转化为战斗力!”
大佬总摆了摆手,示意其他的佬縂不必多言。
他看着张合,目光如炬。
“技术上的事,你更有发言权。但张合,总部需要你一个准确的判断。”
“太行山的战略重心,下一步到底该指向哪里?仅仅是守住华北,保住这点‘坛坛罐罐’吗?”
“不。”
张合的声音提了起来。
“守成,不是我们的目标。”
“我们要赢的,不仅仅是华北。”
“是未来!”
他猛地转身,拉开了身后那副,遮盖了整面墙的,巨大的作战地图!
那不是华北地图。
是“满洲”!
“大佬总,各位佬縂,”张合的声音,瞬间变得高亢激昂。
“我们在讨论一条生产线的时候,石原莞尔正在进行战略收缩!”
“他放弃了华北,把关东军百万精锐,都撤回了东北!”
“他要干什么?”
“他要割据!”
“他要抢在苏国和美国人反应过来之前,把东北,变成他第二个本土!”
“他要用我们的钢,造他的炮!”
“他要用我们的同胞(三千万),当他的人质!”
“到时候,就算日本人本土投降了,这个关东军,也会像一颗毒瘤,永远长在我们的背上!”
“我们,决不能,给他这个喘息的机会!”
窑洞里,针落可闻。
大佬总和佬縂们,被张合这番宏大的战略构想,深深震撼。
“你的意思是……”大佬总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激动。
“打。”
张合吐出一个字。
“在冰雪融化之前,发动总攻。彻底,收复东北!”
“但这需要巨大的兵力与物资支撑。”戴眼镜的佬縂沉思道,“那是百万关东军啊!我们凭什么打?”
“就凭这个!”
张合拉开了窑洞的门。
阳光,照了进来。
也照亮了,停在机场上,那架银色的c-47。
和那四架,黑色的“魔鬼”。
“我不需要为了安全内迁生产线。”
“我请求总部,下达‘总攻’的命令。”
“我请求总部,调动所有能调动的力量,替我稳固华北后方。”
“而我,”
“愿率领独立旅,和‘联合舰队’。”
“跨过长城!”
“直捣黄龙!”
这是一场,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战略决策”。
大佬总,沉默了足足十分钟。
他在权衡利弊,在计算国运。
最终,他站了起来,眼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
“好。”
“张合,总部批准你的‘满洲里计划’。”
“我给你,‘总攻’的最高授权。”
“我把华北的‘未来’,交给你。”
“但是,张合。”
大佬总走到张合面前,语重心长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你要记住。”
“那片土地,是我们的‘家园’,不是单纯的‘战场’。”
“我要的,是一个‘完整’的东北,是工业基地和三千万同胞的回归。”
“不是一片‘焦土’。”
“我明白!保证完成任务!”
“他……他就这么答应了?”
c-47运输机上,埃文斯不敢置信地看着张合。
他旁听了后半场“动员会”。
他被中国军队高层的魄力,和张合那疯狂的计划,彻底折服了。
“他不但同意了‘总攻’。”
“他还,同意了‘中美联合舰队’的深度合作。”
“他甚至,同意我们,在天津,建立‘物资中转基地’!”
“将军。”埃文斯看着张合,如同看着一个创造奇迹的人,“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只是,”张合看着窗外,那片正在远去的黄土高坡,眼神深邃。
“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我只是向他们展示了一个,能够彻底终结战争的未来。”
当张合返回天津时。
整个根据地,都收到了那封由“延安总部”和“太原前指”联合签发的最高密电。
——“‘长城’行动,即刻启动。”
指挥部里,李云龙、周卫国、楚云飞、凌峰,全部到齐。
“他娘的。”李云龙挠着头,脸上却是掩饰不住的兴奋,“旅长,你这趟延安之行,是去‘借天火’了啊。这么大的动静,总部都批了?”
“不是‘借’。”张合走到了巨大的东北地图前。
“是‘共识’。”
“命令!”
“‘长城’行动,分为‘两翼’。”
“西翼!”
他指向了包头。
“楚云飞,李云龙!”
“到!”
“我给你们,五万匹战马(沙漠风暴缴获)。”
“我给你们,‘凤凰’的骨干,和三个摩托化步兵团。”
“我再给你们,一个‘玄武’炮兵营。”
“你们,组成‘西线闪电集群’。”
“从包头出发,穿越戈壁,给我‘捅’穿关东军的‘西大门’!”
“目标,齐齐哈尔!”
“东翼!”
他的指挥杆,落在了“山海关”。
“周卫国!”
“到!”
“‘玄武’第一师、‘铁流’第二师。”
“独立旅,全部‘重锤’!正面平推!”
“目标,奉天!”
“空军!”
“凌峰!”
“到!”
“p-51生产线,已经到了。”
“我给你一个月。把你的‘魔改’中队,给我扩编成一个‘飞行师’!”
“b-25,也快到了。”
“我要你,在总攻发起的那一刻,对‘鞍山钢铁厂’和‘奉天兵工厂’,进行外科手术式‘精确打击’!”
“瘫痪他们的抵抗,但给我记住了——哪怕用刺刀去拼,也要把设备给我留下来!”
“海军!”
“约翰上校,埃文斯顾问!”
“到!”
“‘流浪者’号,必须在半个月内修复!”
“‘联合舰队’,立刻封锁渤海湾!”
“我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决战之日,我要日军的‘一兵一卒’,都不能从海上逃跑!”
“赵刚!”
“到!”
“你,坐镇太原。稳住华北。”
“告诉我们所有的兵工厂,所有的百姓。”
“从现在起,”
张合的眼中,燃烧着烈火。
“……总动员!”
“这是,最后一战!”
“长城”行动。
这封由延安和太原联合签发的电令,如同一道最高指令,瞬间激活了这台已经预热到极限的战争机器。
太原,兵工厂。
赵刚,这位根据地的大管家,正协调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总动员”。
兵工厂的熔炉二十四小时没有熄灭。
美国人援助的p-51生产线,在埃文斯上校“极度配合”的态度下,被迅速组装完毕。
一个奇特的景象出现了。
德国的化工专家(施密特),和日本的光学专家(伊藤),正与美国的航空工程师,围着同一张图纸争吵。
“不!机翼的承重梁,必须用德国的‘克虏伯’标准!”
“但那样会牺牲机动性!‘梅林’引擎的设计……”
“我们用的不是‘梅林’。”
陈伯良,这个昔日的“春蚕”,如今的b号车间总顾问,展现了中国军工的绝对自信。
他打断了所有的争执。
“我们用的是‘太行’。它需要更强的龙骨。”
“一切,按我们的图纸来!”
埃文斯在旁边看着,一句话也不敢说。
因为真正的“王牌”,是那些正在下线的,机头微微臃肿的,太原造“p-51野马”!
天津港,“联合舰队”司令部。
“流浪者”号驱逐舰,正在被疯狂地“魔改”。
李云龙不知道从哪搞来了“玄武”的备用装甲板,硬生生焊在了舰桥上。
约翰上校气得直跳脚。
“李!你这是在‘侮辱’海军!你把一艘驱逐舰,改成了‘浮动碉堡’!”
“少废话!”李云龙瞪眼,“这叫‘实战出发’!老子要的是‘皮实’!你那层薄皮铁,小鬼子的机枪都能打穿!”
“这叫‘独立旅’特色。懂吗?”
埃文斯派来的海军工程师,看着这粗暴的“改装”,捂住了心脏。
但他不敢反驳。
因为,在不远处的船坞里。
兵工厂的工人们,正在用缴获的日军潜艇钢板,尝试“仿造”第二艘……“巡逻艇”。
张合的海军,正在以一种最野蛮的方式,开始“发育”。
西线,包头。
戈壁滩上,五万匹战马,汇聚成一片黑色的海洋。
“闪电集群”,集结完毕。
李云龙,第一次穿上了骑兵马靴。
他看着那一望无际的马群,既豪气冲天,又忍不住肉疼。
“楚兄,”他拉着楚云飞吐槽,“旅长这手笔也太大了!”
“五万张嘴啊!这还没打仗,光草料就得把咱们后勤吃脱层皮!”
“这比养‘玄武’,还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