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内阁成员本来并非只有尚书,依照朱棣设置的阁臣政务配置,还需要配备大学士。
当然,之前朱棣选的是翰林官,之后翰林官升为大学士,到了朱高炽,这才确立的谨身殿大学士的地位。
反观朱祁钰,他并没有特意让大学士起草诏令,指导批答奏章,大多数事情,都是由尚书来兼任,而尚书之中,也有大学生,比如陈循。
通常情况之下,大学士中居首者,可号称首辅,也就是辅官之首的意思,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现在这权力,便给了内阁五个尚书,换而言之,如今大明并没有所谓的首辅。
而这也不代表那些大学士就没有作用,他们依旧充当顾问,只不过权力被削减给了尚书而已。
如此设置,便不会是君与臣之间的权力矛盾,而是臣子之间的关系而已。
另外,翰林官虽说可以观政,但是实际治理才能十分有限,很多都是纸上谈兵而已,就如后世经济学家搞不好经济是一个道理。
他们可以建立一种模型,在特定环境下运行,可治大国如烹小鲜,许许多多的因素同时存在,并不会出现单一或者不复杂的模型给他们实验。
因此,大学士的谏议可以参考,但仅限于参考,倒不如逐步升迁上来的尚书们。
各殿大学士对此并没有意见,毕竟首辅的权力只有在君王荒废朝政时才能上升,朱祁钰也不是朱厚照,对于朝政的勤勉,朱祁钰还是有当皇帝的自觉的。
更何况五部尚书本身也是仕林,权力总归是在臣子手中,而不是集中到皇帝手里。
与大学士大致相同,军机参谋则是主要偏靠武将或者武官,由退休将领来充当皇帝的军事顾问。
给予这类顾问的职位,主要也是让老将和新秀将领配合,以老带新的方式,传授其军事经验,而又不会因此直接左右朝廷的战术战略。
让文官治军并没有错,但也需要文官有军事基础,这类文官,已经超脱了原本的文官,若要说的话,也能称之为儒将。
于谦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文能治民安邦,武能提刀上马,本身就是文人的最高要求,否则君子六艺也不会存在骑射。
只不过,这样的人,在大明本身就是稀罕品,无论是读书还是习武,都要消耗时间和金钱,两者结合,那多出现于世家之中。
这就是学阀垄断之后的结果,可朱祁钰已经将壁垒给打破,通过学校普及教育的方式,景泰学校也好,武备学校也罢,由朝廷或者皇帝来出钱,培养出来的人才,或服从安排,或自主择业,只要基数足够大,那么万中无一也就不是多么稀缺了。
现在北平因为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其本身的政治中心属性在不断加强,同时经济中心也逐步从江南转移到这里。
商会制度的出现,让商贾们有了依赖朝廷政策的趋势,因此,无论哪个地方的商会,都需要在北平有人,以此来获得一手消息,把握住随时可能出现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