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备齐,脚模初成,制作第一双试验靴进入核心阶段。洞内仿佛一个微型的原始制鞋作坊,每道工序都充满挑战。
首要难题是裁剪。复合靴底坚硬无比,石刀难以切割。林远将靴底皮浸水软化,用最锋利的燧石片,配合石锤敲击,沿着凯拉画在皮面上的鞋样轮廓,一点点地切割、修整。进展缓慢,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准头。靴帮(鞋面)的裁剪相对容易,但要根据脚模的弧度,裁出前后两片,并预留缝合的边距,这对凯拉的绘图和空间想象力是个考验。
接着是缝合靴筒。靴帮需要卷成筒状,接口缝在脚后跟处。小敏主针,选用稍细的筋线和较小的骨针。她将两片皮料边缘对齐,用骨锥预先扎出孔眼,再一针一线仔细缝合。针脚必须细密均匀,否则容易漏水。凯拉在一旁指导,关键部位如何收针、如何藏线头。缝好的靴筒初步具备了形状。
最困难、最关键的步骤来了:将靴筒与靴底缝合在一起,即“上底”。这需要极大的力量和特殊的缝法——双针骑马缝。靴底边缘和靴筒底部边缘需要预先打出对应的孔眼。孔眼不能太靠边易撕裂,也不能太靠里影响美观和密封。凯拉用骨锥精心测量定位。
“阿伦,你来穿针引线,需要大力气拉紧。”凯拉将两根穿上粗筋线的特大号骨针递给阿伦,线长近一米。她示范着:一针从靴底内侧穿出,另一针从对称位置穿出,两根线在靴底外部交叉,再分别从下一个孔眼穿回内侧,如同骑马鞍的绑带,如此循环,每一针都要拉得极紧,使靴底靴帮紧密贴合。
阿伦半蹲着,瞪大眼睛,粗壮的手指笨拙却异常专注地捏着骨针,按照凯拉的指令,一针一针地穿引。每拉紧一针,他都需使出吃奶的劲儿,额头青筋暴起,确保线迹深深嵌入皮革,毫无缝隙。林远在一旁用力固定住靴底和靴筒,防止移动。
这个过程极其耗时费力。缝合不到四分之一,阿伦已大汗淋漓,手指被粗线勒得通红。但他咬牙坚持,眼神专注,仿佛在完成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小敏不时用蘸水的布擦拭皮边,使其保持柔软便于缝合。林远和凯拉则随时检查缝合的紧密度和直线度。
足足花了大半天时间,靴底才缝合完毕。阿伦几乎虚脱,但看着那初步成型的、针脚粗犷结实的靴子,满脸都是成就感。凯拉仔细检查每一个线结和孔眼,用力掰扯测试,满意地点点头:“很牢固,防水应该没问题。”
最后是安装鞋带扣和内衬。他们在靴筒两侧顶端割出穿鞋带的孔,用细皮绳编成鞋带。柔软的内衬(兔皮)则需要裁剪成合适形状,用鱼鳔胶(从之前捕的鱼体内刮取熬制)粘贴在靴子内部。这步由细心的小敏完成,她确保内衬平整,接缝处不会磨脚。
当最后一根鞋带穿好,第一只巨蜥皮靴终于完整地呈现在众人面前。它看起来粗糙、厚重,甚至有些笨拙,针脚也谈不上美观,但那股子结实、耐用的气息扑面而来。阿伦迫不及待地将脚塞进靴子(未加内衬的试穿),系紧鞋带,在洞内走了几步。
“合脚!跟长在上面似的!”他兴奋地跺脚,靴底发出沉闷的“咚咚”声,“舒服!比那破鞋强太多了!”
成功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第一只靴子的制作,验证了工艺的可行性。虽然过程繁琐,但每一步都扎实可靠。剩下的工作,就是复制这份成功,为每个人都打造一双足以踏遍荒原的坚实靴履。希望,从脚下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