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的秋日带着几分爽利,棕榈的落叶被风卷着,在操场上划出沙沙的声响。
陈默刚结束情报组的晨训,一身藏青色制服还沾着露水,便提着个沉甸甸的木匣子,径直往教官宿舍区走去。
木匣子里是昨晚熬夜整理好的教案,蝇头小楷抄得工工整整,连图表都用尺子比着画得棱角分明——这是他主动揽下的活,给战术科的张教官整理授课笔记。
张教官是留德归来的高材生,一手精准的沙盘推演在军校里颇有名气,只是性子有些孤僻,又总被繁杂的行政事务缠身,教案常常堆得满桌都是。
陈默第一次注意到这事,是上个月在战术课上,张教官翻找一份战役示意图时,差点把水杯碰倒,图纸散落一地,课堂上顿时有些混乱。
课后,陈默没声不响地留下来,帮着把图纸一张张理好,又按授课顺序装订成册。也就是从那天起,他便成了张教官宿舍的常客,每周都会来两三次,要么整理教案,要么请教战术问题。
“张教官,我把上周的教案整理好了。”
陈默轻轻叩了叩门,门内传来一声略显疲惫的应答。
推开门,果然看见桌上又堆着厚厚一摞讲义,张教官正对着一份德文原版的《装甲兵战术》皱眉,手边的咖啡已经凉透了。
“放在那儿吧。”张教官头也没抬,手指在书页上飞快地划过。
陈默却没有立刻走,目光落在那本德文书上,轻声道:“教官,您是在查‘闪电战’的战术细节吗?我之前在图书馆看过一本译本,或许能帮上点忙。”
张教官闻言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讶异。
他知道陈默是秘密情报组的人,平时接触的多是情报工作,没想到还会关注装甲兵战术。“哦?你说说看。”
陈默便从闪电战的核心要素——集中兵力、快速突破、迂回包抄,讲到德军在波兰战役中的具体运用,甚至提到了不同地形对装甲部队行进的影响。
这些都是他私下里偷偷学的,既要跟上情报组的训练,又要啃下这些军事理论,常常要熬到后半夜。可此刻看着张教官眼中渐渐浮现的赞许,他知道,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没想到你对装甲战术也有研究。”
张教官放下手中的笔,语气缓和了许多,“我这几天正为一份授课提纲发愁,德文原版的有些术语不好拿捏,你那本译本,能不能借我看看?”
“当然可以,我今晚就给您带来。”
陈默连忙应下,又顺势拿起桌上的讲义,“教官,这些零散的笔记,我也帮您整理一下吧,按章节分好,您授课时也方便。”
张教官没有拒绝,只是点了点头,看着陈默伏案忙碌的身影,嘴角不自觉地松快了些。
以往也有学员想巴结他,要么送些烟酒,要么说些奉承话,可像陈默这样,不声不响地做事,又能在专业上聊到一起的,倒是少见。
他忽然想起上次战术考核,陈默对“日本关东军”的情报解读,条理清晰,眼光独到,连自己都忍不住多问了几句。这样的年轻人,沉稳又肯学,倒确实值得留意。
陈默整理完教案,走出宿舍时,太阳已经升到了半空。
操场上,不少学员正在进行体能训练,呐喊声此起彼伏。他刚走到路口,就听见有人喊他的名字,声音里带着几分焦急。
“陈默!等一等!”
循声望去,只见行政科的小林正抱着一摞文件,慌慌张张地跑过来,额头上满是汗水。
小林是负责档案管理的,平时和陈默没太多交集,只是上次陈默去调阅学员档案时,帮他解决过一个档案编号混乱的小麻烦。
“怎么了,林兄?”陈默停下脚步,伸手帮他扶了扶快要滑落的文件。
“别提了,”小林抹了把汗,语气急切,“我要把这些档案送到校本部,可自行车胎突然爆了,这眼看就要到截止时间了,逾期要挨处分的。”他说着,指了指不远处停着的一辆自行车,后轮果然瘪了下去。
陈默看了看他怀里的文件,又看了看天色,道:“我送你去吧,我有自行车。”
“真的?那太谢谢你了!”小林喜出望外,连忙把文件递过来一部分,“你要去哪?会不会绕”
“我正好要去图书馆借本书,顺路。”
陈默笑了笑,接过文件,熟练地绑在自己的自行车后座上。其实他原本是要回宿舍的,但这点举手之劳,对他而言不过是多花十几分钟,却能给小林留下个深刻的印象。
两人骑着自行车,沿着校园里的柏油路前行。
小林一路都在念叨,说行政科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处处都是坑,稍有不慎就会出错。陈默没多插话,只是偶尔回应几句,听他吐槽那些繁琐的规章制度。
快到校本部时,小林忽然压低声音说:“对了,陈默,我听说下个月要调整学员档案分类,到时候可能要从各科室抽调人手帮忙。你要是有兴趣,我可以帮你报个名,趁机能接触到不少核心档案。”
陈默心里一动。他一直想更全面地了解军校学员的背景,尤其是那些不同派系的核心人物,若是能参与档案整理,无疑是个绝佳的机会。
但他面上依旧不动声色,只是淡淡道:“多谢林兄惦记,要是有机会,自然是愿意的。不过我在情报组的事情也不少,就怕抽不开身。”
“这你放心,”小林拍了拍胸脯,“我跟科长说一声,肯定给你留个位置。你上次帮我理顺了那些混乱的档案编号,科长还夸你细心呢。”
送走小林,陈默骑着自行车往图书馆去。
他知道,小林的这个承诺,就是他之前付出的回报。人脉的积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刻意奉承就能得来的,往往是这些不经意间的举手之劳,这些恰到好处的帮助,才能一点点搭建起稳固的关系网。
图书馆里很安静,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在书架上,灰尘在光束里缓缓浮动。陈默刚找到那本德文《装甲兵战术》的译本,就听见身后传来一阵争执声。
“这书明明是我先看到的!我都已经登记过了!”一个穿着学员制服的年轻人涨红了脸,手里紧紧攥着一本《步兵操典》。
“登记了又怎么样?我急用,下午就要用它来准备考核,你先让给我!”另一个身材高大的学员也不示弱,伸手就要去抢。
陈默认得他们,矮一些的叫赵立,是工兵科的学员,平时性格有些内向;高个子的叫王虎,是步科的,仗着自己是“孙文主义学会”的人,在学员里向来有些跋扈。
周围的学员都远远看着,没人敢上前劝架——谁都知道,现在军校里派系斗争激烈,贸然插手很容易引火烧身。
陈默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去。他没有评判他俩谁对谁错,只是笑着对王虎说:“王兄,下午的考核确实重要。不过赵兄既然已经登记了,想必也是有急用。不如这样,我这里有一本去年的《步兵操典》,内容和这本差别不大,你先拿去用,等赵兄用完了,再跟你换,怎么样?”
王虎愣了一下,上下打量了陈默一番。他知道陈默是秘密情报组的,虽不属于任何派系,但戴笠对他似乎颇为看重,也不好太过为难。“你真有?”
“当然,我宿舍就有,现在回去取,十分钟就能回来。”
陈默说着,又转向赵立,“赵兄,你看这样可行?耽误你一点时间,我给你带包上好的龙井赔罪。”
赵立原本还一脸委屈,见陈默给了台阶下,又能保住自己的登记资格,连忙点了点头:“多谢陈兄,不用那么麻烦的。”
王虎见状,也不好再纠缠,哼了一声:“那行,我就等你十分钟。”
陈默快步赶回宿舍,取了那本旧的《步兵操典》,又从抽屉里拿出一小包龙井——这是上次老郑从杭州带回来的,他一直没舍得喝。
等他回到图书馆,把书和茶叶递给两人时,王虎脸上的怒气已经消了大半,拍了拍他的肩膀:“谢了,陈默。以后有什么事,尽管开口。”
赵立也连声道谢,捧着书小心翼翼地去了阅览区。
周围看热闹的学员见事情平息了,也纷纷散开,有人看向陈默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敬佩——既不得罪强势的王虎,又帮了弱势的赵立,这份处事的圆滑,可不是一般学员能做到的。
陈默没在意这些目光,他找到那本德文译本,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刚翻了几页,就听见有人在他身边坐下,一股淡淡的墨香飘了过来。
“陈兄,刚才真是多谢了。”赵立端着一杯水,小声说道。
“举手之劳罢了。”陈默笑了笑,合上书本,“你也是为了考核?”
“是啊,下个月就是中期考核了,《步兵操典》是重点。”赵立叹了口气,“我平时记性不好,得提前多背几遍。不像王虎他们,有派系的人帮忙划重点。”
陈默闻言,心里微微一动。
赵立是工兵科的,而工兵科的不少学员都和“青年军人联合会”走得近。他若是能和赵立搞好关系,说不定能从他口中听到一些“青年军人联合会”的内部消息。
“其实背操典也有技巧的,”陈默放缓了语气,“我平时记东西,会把重点内容做成小卡片,随身携带,有空就拿出来看看,比死记硬背管用多了。”
“真的?”赵立眼睛一亮,“那你能教教我吗?我试过很多方法,都记不住。”
“当然可以。”
陈默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翻到其中一页,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小卡片模板,“你看,把每条操典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写在卡片上,正面是问题,背面是答案,反复背诵,很快就能记住。”
赵立看得十分认真,一边看一边点头:“太有用了!陈兄,你真是帮了我大忙了。晚上我请你去食堂吃红烧肉,算是感谢。”
陈默没有推辞,笑着应了下来。
他知道,这一顿红烧肉,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他和赵立关系的开端。而像赵立这样的人,在军校里还有很多,他们或许没有深厚的背景,没有强大的派系支持,但他们分布在各个科系各个部门,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只要能把这些节点串联起来,就能捕捉到无数有价值的信息。
傍晚时分,陈默和赵立一起去了食堂。食堂里人声鼎沸,各个派系的学员都有,“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人大多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孙文主义学会”的则三三两两地分散着,眼神里带着几分警惕。
陈默刻意选了个靠窗的角落坐下,既能观察周围的动静,又不会显得太过引人注目。
“陈兄,你在情报组,是不是经常能接触到一些机密消息?”吃饭时,赵立忍不住好奇地问。
“都是些琐碎的事情,谈不上机密。”
陈默含糊地应付着,话锋一转,“倒是你们工兵科,最近是不是有什么大动作?我听说校本部要调拨一批新的工程器械过来。”
赵立没多想,随口答道:“是啊,下月初就到了。不过听说数量不多,还要优先配给步科和炮科,我们工兵科能分到的没几件。”
他说着,脸上露出几分不满,“还不是因为我们科没什么后台,不像步科,有不少‘孙文主义学会’的人说话。”
陈默悄悄记下这个信息。新器械的调拨,往往和即将到来的训练或任务有关,优先配给步科和炮科,是不是意味着近期有针对步兵和炮兵的专项演习?
他不动声色地又问了几句,赵立毫无防备,把自己知道的都倒了出来——包括工兵科主任最近一直在和校本部交涉,希望能多争取一些器械。
吃完饭,两人一起走出食堂。赵立热情地邀请陈默有空去他的宿舍坐坐,陈默欣然应允。
看着赵立远去的背影,陈默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今天一天,他帮张教官整理教案,得了一个接触核心档案的机会;帮小林送文件,收获了行政科的人情;调解王虎和赵立的争执,不仅不得罪派系人物,还结识了工兵科的赵立,甚至从他口中套取了有用的信息。
这些看似零散的事情,就像一颗颗珍珠,正在被他用耐心和细心,串成一串精美的项链。
他知道,这些人脉或许现在看不出什么用处,但总有一天,当他需要信息时,当他遇到危机时,这些曾经被他帮助过、被他善待过的人,就会成为他最坚实的助力。
回到宿舍时,天已经黑了。陈默坐在桌前,拿出笔记本,把今天收集到的信息一一记录下来:张教官、小林、赵立、新工程器械调拨……他在每个人名后面都标注了对方的身份、喜好和可以利用的价值。
做完这些,他又拿出那本德文《装甲兵战术》,继续啃了起来。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他的侧脸上,映出几分沉稳和坚定。他就像一个高明的棋手,在黄埔军校这盘复杂的棋局上,不疾不徐地布着每一个子,看似不经意,实则步步为营。他知道,人脉的积累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的是长期的经营和维护,需要的是真心的付出和恰到好处的分寸。
而他所做的这一切,不仅仅是为了在国民党的情报体系里站稳脚跟,更是为了能接触到更核心的机密,为组织传递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条路注定充满了荆棘和危险,但陈默无所畏惧。他相信,只要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只要他用心经营好这张人脉网,就一定能在黑暗中,为组织开辟出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