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文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烛火已经烧到了灯芯末梢,把御书房的影子拉得老长。赵祯揉了揉发涩的眼睛,指尖蹭到眼角的疲惫,这才发觉肚子里早空得发慌——像是有只小耗子在里头转着圈啃,一下下,都挠得人心头发痒。

“官家,可要传御膳?”旁边侍立的老太监见他频频抬手按肚子,轻声试探着问。

赵祯顿了顿,把到了嘴边的“要碗羊肉汤”又咽了回去。他摆摆手,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不必了,忍忍就过了。”老太监不敢多劝,只是悄悄把旁边的热茶往他手边挪了挪。

这一夜,北宋的皇帝就着热茶,把最后几份奏折批完,终究没提那口惦记的羊肉。直到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对着前来问安的近臣,才带着点自嘲似的笑:“昨儿夜里啊,真想喝碗热羊肉汤,可终究没敢说。”

近臣们听得一愣,你看我我看你,最后还是宰相吕夷简先开口:“官家贵为天子,想吃口羊肉算什么事?御厨巴不得您开口呢!”

赵祯靠在龙椅上,指尖轻轻敲着扶手:“你们不懂。我这一开口,御厨就得夜夜备好宰杀的羊,就为了我可能突然想吃一口。一年下来,几百只羊就没了。就因我一碗口腹之欲,开了这滥杀的头,不值当。”

这话轻飘飘的,却让底下的人心里一沉——这位皇帝,似乎总把自己的“想”,藏在别人的“难”后头。

不只是羊肉,连口渴这种小事,他都能硬生生忍住。有回春和景明,赵祯带着宫人去御花园散心,没走半柱香的功夫,就频频回头张望,眼神扫过跟在身后的侍从,却什么也没说。陪侍的妃子觉得奇怪,想问又不敢,就这么揣着疑惑跟了一路。直到回了宫殿,赵祯才像松了弦似的,急步走到桌边:“快,倒碗水来,渴死朕了!”

宫女端水过来,忍不住多嘴:“官家方才在园子里就渴了,怎么不叫人拿水?”

赵祯喝了半碗水,缓过劲才说:“我回头看了好几回,没见着管茶水的侍吏。我要是一问,他定然要因‘失职’受罚——不过是我忍一时渴,犯不着让他挨板子。”

这样的事,在皇宫里不算新鲜。有回吃饭,赵祯正嚼着米饭,突然“咔”的一声,眉头瞬间皱成了疙瘩,赶紧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竟是颗小石子,牙床都被硌得发麻。旁边伺候的宫女吓得脸都白了,忙问怎么了。赵祯却急忙按住她的手,声音压得低低的:“别声张!要是让人知道朕饭里有沙子,负责膳食的人可是要杀头的!”

他总这样,把别人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的舒坦重。也正因如此,北宋的皇宫总显得有些“冷清”。有天夜里,赵祯躺在床上没睡着,听见宫外传来丝竹歌笑的声音,热热闹闹的,像是能透过宫墙飘进来。他披了件衣服坐起来,问守在门口的宫人:“这是哪儿在热闹?”

宫人撇撇嘴,带着点委屈说:“还能是哪儿?宫外的民间酒楼呗。您听听,外头多快活,哪像咱们宫里,冷冷清清的。”

赵祯却笑了,望着窗外的月亮说:“这你就不懂了。正因为宫里冷清,外头的百姓才能快活。要是宫里也像外头那样热闹,民间可就该冷清咯。”

在所有人眼里,赵祯就像个没脾气的“老好人”,可谁也没忘,这位看似温和的皇帝,24岁那年也曾红着眼眶,差点掀翻了整个朝堂。

这事得从他13岁那年说起。1022年的冬天,宋真宗驾崩,刚满13岁的赵祯穿着沉甸甸的龙袍,被推上了皇位。可龙椅还没坐热,朝政就被他的“母后”——刘娥刘太后攥在了手里。垂帘听政的帘子一挂,就是11年。直到1033年,刘娥去世,24岁的赵祯才真正摸到了皇权的温度。

可这温度还没焐热,一个惊天秘密就砸到了他头上。那天,宋真宗的弟弟、荆王赵元俨——就是后来小说里常提的“八贤王”,特意进宫见他。这位皇叔屏退左右,盯着赵祯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官家,您的亲生母亲,不是刘太后。”

赵祯当时就懵了,以为皇叔在说胡话:“皇叔说什么?我母后刚去世,您怎能这般胡说?”

“我没胡说。”赵元俨叹了口气,“您的生母,是当年刘太后身边的婢女李氏。真宗皇帝临幸了她,她怀了您。可刘太后自己没孩子,就把您抱了过去,对外谎称是自己生的。李氏被她软禁着,直到死,都没再见过您一面。”

这话像道惊雷,炸得赵祯脑子嗡嗡响。他想起自己喊了20多年“母后”的女人,想起那个总在宫角落里默默看着他、眼神怯生生的李氏宫女——原来那才是自己的亲娘?

还没等他缓过劲,赵元俨又抛出个更吓人的消息:“李氏去年突然死了,才46岁。您知道吗?她贫苦了一辈子,临死前一天,才被刘太后册封为‘宸妃’,享了一天的妃子名分,就暴毙了。刘太后怕是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怕您日后认母报复,提前下了手啊!”

“轰”的一声,赵祯感觉天都塌了。他冲进内殿,关起门来放声痛哭——那个他敬了20多年的“母后”,竟是抢了他亲娘孩子、还可能杀了亲娘的仇人?更让他崩溃的是,紧接着又有人告诉他,宫里那位顶着“国舅爷”头衔的“刘美”,根本不是刘太后的哥哥,而是她的前夫!刘娥改嫁给宋真宗后,就让前夫改了姓,顶着“国舅”的名头在宫里享福。

怒火像野草似的在心里烧。赵祯红着眼,一边派军队包围了龚美的府邸,一边亲笔写下“罪己诏”——诏书上,他骂自己不孝,没当好儿子,也没当好皇帝。这道罪己诏一发布,全国都炸了锅,谁都知道了年轻的皇帝被蒙在鼓里24年,亲娘还可能被害死了。

紧接着,赵祯又下了道令:去洪福院,把李氏的灵柩抬回来,他要亲自开棺验尸!

消息传出去,朝堂上下人心惶惶——这是要翻旧账,清算刘太后一族啊!可谁也没料到,最后救了刘家的,竟是当年宰相吕夷简的先见之明。

原来李氏去世时,吕夷简就看出了隐患。他私下找过刘太后,直言不讳地说:“太后,您总有百年的那天。要是将来官家知道了身世,您刘家怕是要遭灭顶之灾!您要是还顾念家族,李氏的丧礼,必须从厚。”

刘太后本来想草草埋了李氏,被吕夷简这么一说,只好下令以“一品礼”下葬。吕夷简还不放心,又偷偷嘱咐办理丧事的太监罗崇勋:“必须用皇后的规格入殓,再用水银灌棺,保住尸身。不然将来出了事,可别怨我没提醒你!”

这会儿,当赵祯亲手掀开棺盖,就见李氏穿着皇后规制的服饰,因水银保护,面容栩栩如生,根本不像被人暗害的样子。他愣了半天,喃喃道:“人言岂可尽信……原来她还是被善待了。”

后来,名臣范仲淹劝他:“官家,刘太后终究抚育您多年,不如‘掩其小故,以全后德’。”赵祯点了头,撤了包围龚美府邸的军队,依旧按原来的礼节对待龚美一家;另一边,他追谥亲生母亲李氏为“章懿皇后”,把她的牌位和刘太后一起供奉在太庙,又封了母亲的弟弟李用和做节度使,赏了无数金银。

这场风波,就这么被他压了下去。再后来,这事被编成了杂剧《抱妆盒》,到了明朝,又成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跟着《三侠五义》传遍了天下——可没人记得,真实历史里的赵祯,是怎么咬着牙,把杀母之疑、欺瞒之恨,都揉进了“宽恕”里。

连亲娘的事都能忍,后来包拯把唾沫喷到他脸上,他自然也忍得了。

赵祯宠张贵妃,宠得没边。张贵妃想给自家伯父张尧佐求个“宣徽使”的官——这官虽说是个虚职,可也是高级别的荣誉。她天天在赵祯耳边吹枕边风,软磨硬泡的,赵祯架不住,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上朝,张贵妃把他送到宫殿门口,还拉着他的衣袖叮嘱:“官家,可别忘了封我伯父做宣徽使啊!”

赵祯拍了拍她的手:“放心放心,错不了。”

可他没想到,这话刚在朝堂上说出口,底下就炸了锅。谏官包拯“腾”地站出来,指着他就开始说:“官家怎能如此草率!外戚干政是大忌,张尧佐无功无德,凭什么当宣徽使?”

包拯越说越激动,唾沫星子随着话头飞出来,有几滴直接溅到了赵祯的脸上。赵祯僵在龙椅上,想擦又不能擦,只能耐着性子听包拯把话说完,最后无奈地摆了摆手:“罢了罢了,这事朕不提了。”

退朝回后宫,张贵妃早就等着了,一脸期待地问:“官家,我伯父的事成了吗?”

赵祯一肚子火没处发,只好对着她叹:“成什么成!今天包拯上殿,唾沫都喷我脸上了!你就知道要宣徽使,难道不知道包拯是谏官吗?”

张贵妃愣了愣,也不敢再提了。

不光是包拯,连大书法家蔡襄都“欺负”过他。蔡襄这人不修边幅,夏天天热,他能好几天不洗澡。有回上朝奏事,正是三伏天,蔡襄站在殿中央,一边说一边比划,浑身的汗臭味混着墨香飘过来,唾沫星子也跟着飞。赵祯坐在上面,只觉得鼻子里又酸又辣,却只能装作没事人,硬着头皮听完。

等退了朝,他才捂着鼻子对宫人说:“我的天,刚才差点被那个‘臭汉’熏死,还喷了我一脸唾沫!”

宫里的妃嫔们也常抱怨他“说话不管用”。有几个服侍多年的妃嫔,想提升下名位,就找赵祯撒娇:“官家,我们都伺候您这么久了,就给我们升个名分呗?”

赵祯总是挠挠头:“这不行啊,没先例。就算我答应了,朝堂上也通不过。”

妃嫔们不信:“您是皇帝,谁敢不答应?”

赵祯没法子,只好私下找宰相打招呼:“朕要是给妃嫔们写了提拔的手诏,你们看着办,别都照办。”然后又对妃嫔们说:“那我给你们写手诏,你们拿去给有司部门,他们同意就行。”

妃嫔们拿着手诏欢天喜地地去了,结果全被打了回来。回来就抱怨:“官家,原来您说话真不管用!”

赵祯也不恼,只是笑笑——他知道,这不是他“不管用”,是这大宋的皇权,本就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北宋自建国起,就定下了“崇文抑武”的规矩。科举制选出来的读书人,组成了庞大的文官集团,他们不再是皇帝的“奴才”,而是敢跟皇帝“共治天下”的人。后来,历经三朝的副宰相张方平跟宋神宗说过一句话:“天下不能由陛下一人独治,只能由陛下和臣等共治。”

这话,在宋以前没人敢说,在宋以后也渐渐没人敢提——只有在宋仁宗这朝,皇权和士大夫的平衡,达到了最微妙的状态。

嘉佑六年,23岁的苏辙参加殿试,当着赵祯的面,写了六千多字的文章,把皇帝骂了一顿:“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妇人之情,无有厌足,迭相夸尚,争为侈靡。”

主考官们吓坏了,纷纷说苏辙“言过其实”,主考官胡宿更是坚持要把他除名。可赵祯看完卷子,却笑着说:“朕本来就是要找敢说真话的人,他说了真话,我要是把他黜了,天下人该怎么看我?”

那年,苏轼苏辙兄弟的答卷都很精彩,赵祯高兴得跟皇后说:“朕今日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二人!”后来苏轼卷入“乌台诗案”,宋神宗想杀他,还是太皇太后曹氏站出来说:“仁宗当年说过,苏轼苏辙是留给子孙的宰相之才,怎能杀了?”苏轼这才保住性命,被贬到了黄州。

不光是苏轼苏辙,整个宋仁宗朝,就像开了“人才外挂”。明朝人评的“唐宋八大家”,除了韩愈柳宗元,剩下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全是在仁宗朝被提拔起来的;还有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写“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晏殊,搞哲学的“北宋五子”,打仗的范仲淹、狄青,断案的包拯,甚至连发明活字印刷的毕昇、写《梦溪笔谈》的沈括,都出在这时候。

有人说,宋仁宗在位的42年,是中国历史上“人才大爆炸”的年代——这话一点不假。赵祯自己也挺得意,在诗里写“治世求才重,公朝校艺精。临轩升造士,入彀得群英”,那口气,跟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骄傲,差不了多少。

他对文人也宽容。四川有个老秀才,给成都太守献诗,写了句“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这明摆着是想割据一方啊!太守吓得赶紧把人绑到京城,可赵祯看完诗,却笑了:“这老秀才是急着当官吧?写首诗泄泄愤而已,治什么罪?给他个司户参军当当。”

这事要是搁在清朝,别说写诗,就算说句“清风不识字”,都得被砍头。可在宋仁宗这儿,就这么轻飘飘地翻篇了。

可再温柔的时光,也有风雨。赵祯朝文治兴盛,可边境的麻烦却没断过。东北的辽国还好,澶渊之盟后,百年没打仗;可西北的党项,在1038年突然冒出来个李元昊,建立了西夏,还接连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场战役里打败宋军,兵锋都快到长安了。宰相吕夷简急得直跺脚:“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

西夏虽胜,可国小人少,打不起持久战。1044年,宋夏终于议和: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年给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还开放边境贸易,这就是“庆历和议”。

后人总骂这是“屈辱求和”,可没人算过一笔账:北宋给西夏的“岁赐”,看着是花钱,可通过边境贸易,北宋赚回来的更多。就像后来臣子宋昭说的:“祖宗朝赐予之费,皆出于榷场岁得之息。取之于虏而复以予虏,中国初无毫发损也。”赵祯自己也说:“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

可边境的和平,挡不住国内的隐患。北宋“崇文抑武”,军队效率低,为了保安全,军队越招越多,到赵祯时,竟有125.9万人,军费占了全国年收入的70%;官员也越来越多,“冗官”“冗费”堆得像山。为了凑钱,庆历五年时,盐、酒等商业税,比宋真宗时涨了三倍多——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了。

欧阳修看着民间的乱象,忧心忡忡地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赵祯也急,1043年,他把正在西北抗西夏的范仲淹召回京城,让他搞改革——这就是“庆历新政”。

范仲淹想干实事,一上来就拿吏治开刀。他拿着官员名单,看到不称职的,就直接划掉。富弼在旁边看着,急得直劝:“你这轻轻一划,可是一家子要哭啊!”

范仲淹笔没停,抬头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划掉一个不称职的官,只是他一家子哭;可要是让他继续当下去,整个“路”(北宋的监察区,比省还大)的百姓都得哭。

可改革越狠,阻力越大。守旧派不敢骂皇帝,就盯着范仲淹等人咬,说他们“拉帮结派搞朋党”。赵祯心里咯噔一下——宋太祖就是靠“义社十兄弟”这些朋党才黄袍加身的,这是赵家的大忌!他找范仲淹问:“君子也需要搞朋党吗?”

范仲淹耿直,没听出话里的担忧,直接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勇敢的人聚在一起,怯懦的人也聚在一起,朝廷里也一样。只要是为了向善,朋党有什么害?”

赵祯没再说什么,可心里的疙瘩却结下了。没多久,守旧派又造谣言,说范仲淹要废了他,另立新君。范仲淹心里一寒,知道皇帝信了,就主动请旨:“西北边塞告急,臣请求去巡边。”

他等着皇帝挽留,可赵祯却“爽快”地答应了,让他去当陕西宣抚使。没几天,富弼也被外放了。从1043年八月到1045年正月,才14个月的庆历新政,就这么没了。

范仲淹走了,可他点燃的改革火苗,却烧到了一个年轻人心里——当时在浙江鄞县当知县的王安石,看着新政的起落,在县里搞起了小规模改革试点。二十多年后,这个在仁宗朝成长起来的小知县,会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掀起更大的“王安石变法”。

赵祯的“仁”,能成就盛世,也能耽误事。除了范仲淹,武将狄青的悲剧,也是他这性格酿的。

狄青是从普通士兵拼出来的。西夏打仗时,他戴着铜面具,光着膀子冲在前面,西夏兵见了都怕。范仲淹在西北时,特意教他读《左氏春秋》,说:“将帅不知古今,就是匹夫之勇。”狄青听进去了,一边打仗一边读书,后来又平定了侬智高之乱,成了北宋少有的能打的武将。

赵祯喜欢他,把他一路升到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还在京城给了他一套大房子。可这一下,文官集团炸了锅。北宋向来“崇文抑武”,一个士兵出身的武将,怎么能当枢密使?

于是,谣言来了:狄青家祭祖烧纸钱,有人说“狄府有帝王之气”;甚至有人说“狄青家的狗长了两只角,是要称帝的兆头”。连欧阳修都站出来说:“狄青以武将掌军国要职,于国不利。”

这话戳中了赵祯的软肋——他想起了宋太祖。最终,在满朝文官的压力下,赵祯只好把狄青贬为陈州知州。1057年,狄青在陈州忧愤而死,死的时候才49岁。

从新政夭折到狄青病逝,赵祯心里的火,一点点灭了。1058年,38岁的王安石给他上了万字的《言事书》,把变法的想法说得明明白白,可赵祯看完,只是轻轻放在了一边——他累了。

这年,赵祯已经48岁了。从13岁登基到现在,他把四分之三的人生都耗在了龙椅上。早年被刘太后压着,亲政后被身世折腾,想改革又没成,想护着武将又护不住。到后来,谏官王陶见他“寡于语言,群臣奏事,颔之而已”——除了点头摇头,他连话都懒得说了。

比事业更让他揪心的,是孩子。他一辈子有过3个儿子、13个女儿,可3个儿子全夭折了,13个女儿也只活下来5个。每次到父亲宋真宗的忌日,大臣们都能听见他在太庙里头“恸哭,其声甚哀”——他怕是在跟父亲道歉,没能留住赵家的血脉。

1054年,宠爱的张贵妃也死了,赵祯的精神头更差了。1056年正月,才47岁的他在朝堂上突然精神失常,手舞足蹈地喊:“皇后要害我!皇后要害我!”这场疯癫持续了一个多月,才慢慢好起来。

他就像个被掏空的人,在龙椅上熬着。直到1062年八月,在大臣们的反复劝说下,他才从皇族里选了赵曙当皇子——这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七个月后,1063年三月,赵祯在开封皇宫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享年54岁。

消息传出去,开封城的商户们自发关了店门,街上的人哭成一片。乞丐们捧着纸钱,在皇宫前烧得浓烟滚滚;小孩子们也跟着大人哭,不知道为什么,只觉得天好像塌了一块。

消息传到洛阳,商户们也停了业,悼念的纸钱烧得整个洛阳城“天日无光”。连辽国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抓着宋朝使者的手都哭了:“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这四十多年,我们没打过仗啊!

有人在他的永昭陵上题了首诗:“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吏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东风吹泪过昭陵。”

他没有秦皇汉武的武功,没有唐太宗的雄才,甚至连一场像样的改革都没搞成。可就是这样一位“不完美”的皇帝,却让百姓记了一辈子。

因为他知道,皇帝的“想”,不能比百姓的“活”更重要;因为他明白,皇权不是用来逞威风的,是用来护着天下人的;因为他用四十二年的“忍”与“仁”,让北宋有了一段最温柔的时光——没有兵戈,没有苛政,士子敢说话,百姓能吃饱。

几千年的中国史,不缺开疆拓土的帝王,不缺革故鼎新的君主,可像宋仁宗这样,把“仁”刻进骨子里的守成之君,太少了。

东风吹过永昭陵,那些哭声早就散了,可那段被温柔以待的时光,却永远留在了历史里。

UU文学推荐阅读:三国,我妻吕布,在线带飞!明末之木匠天子虚构三国太子我啊,最喜欢做好事了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从我是特种兵开始嘲讽成神应如妖似魔独步惊华:绝世倾城妃猎天争锋半个医士成皇帝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时空穿越者的传奇之旅特工穿古代神秘婴儿,开局遭追杀唐太宗李世民命系我手俺老爹是程咬金大汉帝祚红楼之开局尤氏找上门仙唐:我开局锻造斩仙葫芦公子出巡唐朝小白领大明1840亮剑:一个旅我就敢打太原从屯田开始回到大汉打天下穿越之从小族长开始争霸天下爱乱世三国志从一艘战列舰开始打造无敌舰队梁臣美景夜公子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穿越水浒的医者大秦:我真的不想当太子啊!明末枭雄贞观之银锤太保战国小大名乱三国:毒士千里驹,毒火攻心三国秘事第二部三国:败家从忽悠曹操开始唐逗卿卿日常之权倾天下魂穿风流八皇子超凡三国之开局天下第一第一权臣之路三国秘事第三部扛上妖孽太子爷大秦:无双皇子,开局掌掴嬴政大乾:帝国独裁者赘婿皇帝,开局超度十万反贼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陛下快跑吧,三皇子进京了三国:开局获得绝世武力
UU文学搜藏榜:三国之水浒点将三国:让你镇压反贼,没让你当反贼三国从救糜夫人开始我要改变历史!大汉女副将春秋大梦之白日做梦赝品太监流不尽的血三国:组建最强武将集团重生太子,开局竟劝弟弟们抢皇位我的抗战不一般靖难攻略魔法朋克大唐第一衙内盛宠毒女风华人在亮剑,我的麾下猛将如云武道剑修林辰薛灵韵穿越古代灾年,我有一座现代都市!我的帝国无双三国:张角师侄,我快权倾朝野了我在曹营当仓官我怀疑师妹是修仙者号外大明优秀青年日月光明:打造巅峰大明军统财神爷听明朝大佬们吹牛扯淡妙影别动队伸什么冤,全拉出去斩了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农家子弟科举路:逆袭命运翰林郎天国拯救:骑士之途南明太子复仇录造反,从辅佐美艳太后开始嫡妃当宠绯色豪门:高冷总裁私宠妻海权时代红楼大贵族决死军师傻驸马汉室风云录抗战兵王之叫我魏和尚九皇霸爱:爱妃十三岁抗日之战狼从西汉开始摆烂穿越到骨傲天新明史一等战功崇祯十七年秋
UU文学最新小说:白马银枪今犹在,又见常山赵子龙我穿越到大明成为打工人大夏人皇:开局攻略冰山皇后穿越成朱标,硬气朱标刘禅三造大汉大明:皇长孙,比洪武大帝更狠历史杂烩穿越后AI逼我搞文明升级只手覆明土匪冒充县令,在明末征战天下从流民到燕云王重生之从流民一路当皇帝建国澳大利亚,从袋鼠到巨龙红楼莽夫:开局退婚,暴打亲爹这个藩镇过于凶猛红妆断案:我与状元大人的探案日看故事悟人生三国:魂穿曹髦司马家你慌不慌?赘婿掌心娇九域雄皇开局迎娶双胞胎大明第一CEO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明:开局造反,杀高起潜救卢象升特种兵王变扶苏:始皇帝懵了大明基建录穿越?我在大唐搞基建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庶子闲云志:穿回古代后只想躺平三国:开局北上求援,刘备我来了穿越古代,开局先娶三位敌国公主铁器时代:从零开始的工业革命幽冥帝阙:阴阳同仇录开局无敌:我在金营杀人如麻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大秦,让我魂牵梦绕大明,那个位置你坐到底!我等着汉阙孤臣我统一了战国开局家将,继承十二位遗孀联的江山,全是梗!!!大唐:我成了什么都能卖神秘商人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大秦轮回指南:从入门到入土再造大宋:我在靖康玩职场权谋穿越隋末,君临天下我在古代开盲盒,女帝们抢疯了明末:铁血山河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一阙夺鼎:八皇子的帝王梦